你怎麼看待演員的「飯替」?

墨娛


現在的演藝圈也真的怪象多多,各種新名詞的替身層出不窮,什麼“武替“、“文替“、“飯替“、“裸替“等,今後不會騎馬的叫“騎替“;不會奔跑的叫“跑替“;不會游泳的叫“泳替“等等。演員沒有那些基本功,怎麼出來混呢?想當年成龍大哥、李連杰、李小龍拍武打功夫片那來的替身,都是自己親自做各種危險性的動作,那才叫硬功夫,觀眾看了也真切。現在的小鮮肉怎麼了?動不動用替身,吃個飯也要用替身,有意思嗎!連演員最起碼的基本功騎、駕、跑、泳、潛、打都不想好好學紮實,還想在道上混。當然我也不是全反對用替身,如一些危險的武打動作可以用替身,目的是保護演員的人身安全。目前出現的怪象也不都是演員的因素,導演的遷就也要負一定的責任,據說有的小鮮肉一場戲拍下來用了好幾個替身。對這種現象真的很不爽,也不想費口舌吐槽。謝謝邀答。


周阿繁


所謂“飯替”,就是演員為了保持身材不想吃太多,但鏡頭不會一遍就過的情下,“飯替”就應運而生了。

相較“文替”,“武替”是一個我們比較熟悉的詞。因為有打鬥戲時,演員不會功夫,臨時抱佛腳又會耽誤劇組的進程,“武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以前的“武替”一般都是有些功夫的人。比如張晉,在任武術指導以前,是武替出身;比如香港武打功夫明星高雄,整整做了十四年的武替,才終於在《天龍八部》裡嶄露頭角。

以前的“武替”,是實實在在的打鬥戲才會用到。現在的“武替”,則是360度全方位都包含了。比如楊冪之前在接受採訪時就坦露:騎馬狂奔、落水全景大部分都是替身做的。基本上只有近景特定鏡頭才輪到演員上陣。

嚴格來說,“飯替”只是“文替”的一種,如今的“文替”已經是精細作作業了,“北影、側臉、光替”等等已經司空見怪了。一般來說,劇組會根據不同的需求為演員找到很多替身,三五個不算多。

比如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扶搖》,目測楊冪的替身不會少於十個,最明顯的一個是“跑替”。

現在的電視劇,已經不能作為一種藝術來欣賞了,最多隻能算是一種商品,能否賺錢迎合觀眾的胃口,才是製片導演們考慮最多的,至於用多少替身,”三觀“正不正,那根本不叫事。

導演製片要求不高,演員當然也樂得清閒了。只會拍完這部劇趕去下一部,只要片酬合理,至於質量怎樣,那不是他們所擔心的。在這種情況下,熒幕上呈現給觀眾的,是那些沒有任何營養的“摳圖”劇。

看到這些劇,越發讓我們懷念的是那些經典的影視劇,《紅樓夢》傾盡三年,裡面的主要女演員琴棋書畫樣樣了得,儀態也都是大家閨秀的風範,為我們獻上這一藝術瑰寶。

《大明王朝1566》中,呂芳和楊金水(王勁松飾)終於逃出了京城,呂芳一雙手覆在楊金水的手上,告訴他,不要裝了。楊金水默默的看著乾爹,解開衣服,在冰冷的河水裡發瘋似的洗淨身體與心中的罪孽。每每看到這一段,總是為之動容。一個好的演員,總是會讓觀眾在某一個片段為之動容,感動、悲憫、憤怒,同情...........他將角色的情緒傳達給了觀眾,引起了觀眾的共鳴。我認為,這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演員。

不管是"光替”“飯替”“走替”“挨替”等等五花八門的替身,一個演員,要想得到觀眾的認可,靠這些替身們,終究是靠不住的。


八卦氣象臺


這些演員不明白怎樣吃飯也反映人物的性格氣質,演吃飯也在塑造人物形象嗎?

當然你們是在掙錢,藝術不藝術的太迂腐!

可是,沒有迂腐,哪來藝術!

民國“話劇皇帝”石揮知道不?一萬個小鮮肉也不值他一根汗毛啊!

為了演好乞丐,他到大街上直接拿自己的衣服和乞丐換!

找的就是髒兮兮油膩膩蝨子爬滿身的感覺——他為了藝術不怕傳染皮膚病!

趙丹知道不?在當時的名氣超過今天的陳道明。

演魯迅八字還沒一撇就在生活裡魯迅化了,一直穿讓當時人們感覺有穿越感的魯迅長衫,在公交車上也不怕人笑話,最後去世了都沒演成!

1987版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知道不?

拍攝前所有劇組演員經過三年的集中學習:聽紅學專家講課,學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氣質都改變了,以致後來的命運都改變了。

張國榮知道不?

他戴腳鐐都不用鐐銬替,不拍腳部的鏡頭也不取下來,以致腳踝血肉模糊!

舒淇知道不?

她演知青親自挖地,不用挖替。





大悔憶智冰


很多人聽到替身兩個字就要噴,其實替身在影視製作中很常見,比如武替,因為某些專業的動作或技術普通演員無法完成,這時候就要專業的動作替身演員來,這無可厚非。另外還有裸替,手替等,是為了展示更完美的形象,給影視作品加分的。

隨著行業的發展,為了追求拍攝速度,出現了遠景替身,對手戲的替身等,從而彌補演員檔期問題,說的好聽是提高拍攝效率,其實就是投機取巧,通過鏡頭剪輯造成演員在場的錯覺。出現這種替身的原因很多,演員自己超負荷接戲,投資方為了賺快錢。。。但也不能全盤否定,畢竟還是能增加就業崗位的不是嗎?替身這件事無可厚非,我們真正應該噴的是那些全程用替身,卻佔著高額片酬,還她媽說自己拍戲多麼幸苦的某些演員,以及睜一隻眼閉隻眼的導演,還有隻想著賺錢不顧質量的投資方。至於題中的飯替,也許是因為演員為了身形耍大牌不肯吃,也有可能是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吃飯鏡頭拍了十幾遍都沒達到導演要求而實在吃不下了。


總之,我覺得用替身本身沒問題,只要能給替身演員公正的待遇,後期製作中把圖扣好,把特效做好,讓人看不出來,沒有漫天要價卻只用替身的演員,那麼,一切OK,畢竟我們看的是最終成果,而不是拍攝過程。


畫房子的人


現在的演藝界替身種類層出不窮,什麼“文替”、“武替”、“光替”、“裸替”等。


而女演員為了維持好身材,進食精而少,所以影視裡的吃喝鏡頭也由替身完成。男主們由於劇情的需要,有時候要狼吞虎嚥吃下幾個包子或是啃上幾個油膩的雞腿。更有甚者,髒兮兮的食物也要吃,所以“飯替”這個行當就可笑的誕生了。這些拿著高片酬的演員們,挨巴掌要替,跳入冰水要替,打滾下跪要替,現在連吃飯都被替了,請問你們還能做什麼?哦,可以連現場都不到,還有摳圖呢。


這讓我想起電影《雲圖》的湯姆·漢克斯在森林裡扮死屍,儘管蚊蟲密集叮咬,也保持姿勢躺了幾個鐘頭。

阿湯哥也打不動了,身手不再矯健,但還是拒絕用替身。

劉曉慶在拍攝《火燒圓明園》期間,一餐只是一個饅頭,很久沒有肉吃,只好去偷被“特殊照顧”的梁家輝菜票。不管有多苦,直到今天,只要提起慈禧誰演得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劉曉慶。


我國德藝雙馨的老一輩藝術家們,工資少,吃得差,拍攝條件艱苦,還是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藝術形象流傳至今。


所以,現在連吃飯都要替的藝人們,應該敬業一些了。



麗萍嘮娛


“武替”可以理解,以及高於一般人的高難度動作也可以理解,但是像什麼“文替”“飯替”,這確實不能理解。

您怕胖,需要“替身”。

您不背臺詞,需要“替身”。

您不跑,需要“替身”。

您演戲,需要“配音”

…………

這全是替身,配音,只有您的那張臉,是您自己的。噢,不對,那張臉還是扣圖。

那麼請問,還有什麼是您自己的?


熙清說歷史


演員有沒有用替身,用的什麼替身,這些事也值得拿出來專門討論,也是因為現在的部分演員太過分。太失職。不過更是因為有這麼多人關注,這些無聊的事情。好的演員可以稱之為藝術家,然後就是一些娛樂明星。本來是為了服務大眾娛樂大眾。



西風瘦馬夕陽


我一聽是這些瞎編亂造,不會表演裝腔作勢的故作深沉就來氣。還挺有架子,讓別人替。這也能算是文藝節目?這純粹是糟踐人。我近四十年不再看電影了。長影、上影的譯製片都看過,也能記住每位配音演員精彩的配音段落,那才是享受。不想知道這些破事兒。


咱誰的都不欠


謝邀。人老了,反應就慢,看到“飯替”,我還以為是演員們平時的飯局應酬也要找人替呢?我還琢磨真人不到場這個應酬怎麼替呢?還想演員們辛苦,應酬都顧不上,或者是要保持體形什麼的,想著幹什麼都不容易。聽大家一說才明白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而是排戲過程中的偷奸耍滑弄虛做假欺騙觀眾的那種奸商一樣的行為。不過仔細想想也就釋然了,替身在現實的演藝界,已經成為行業內的一種普遍現象,這首先得利於那些導演,編輯和剪輯們高超的技藝。他們在整體的故事情節,人物打造,場景處理等等大的方面建樹不大,而把這些小地方做的倒是很有心得,研究得很透,捯飭的很到位,使人們看不出半點假來。這本來是對觀眾負責,可最後享受這些成果的卻是那些他們慣出來的演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替身萬能的局面,而且還美其名曰“有假的,誰用真的呀”?確實是我國演藝界的一大奇異現象。這使得那些被寵壞了的人無心去鑽研和提高自己的演技,而只在本職以外的鑽營中使力,最多是弄一些特寫賣賣萌。這也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那些幕後的工作。這就是演藝界的一些現象,同其他行業一樣,都得讓假貨把真的擠黃了,因為它的投入小,還比真的更象真的,其他優勢在那兒擺著的。這是現今社會上的一些普遍現象,應該是極不正常的。當然這只是臨時現象,隨著改革的深入和步入正規,一切都會正常起來。


夢113300796


“飯替”?這種替身反正對於趙麗穎、迪麗熱巴這些吃貨人設的來說是最不需要的了吧~不過為何會有這種替身的存在,難不成因為演員對那類食物過敏?還是演員本身吃相不好看或者食量有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