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梭羅那樣的生活


1845年某天,梭羅來到離家鄉康科德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親手在湖邊建造了一個小木屋,此後的兩年多時間裡梭羅都隱居於此,他在這裡閱讀,思考,寫作,漫步,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1854年,梭羅把這兩年多的生活寫成《瓦爾登湖》,他在書中自述:“我在林中居住,因為我希望生活得從容一點,只面對基本的生活事實,看看是否能夠學到生活要交給我的東西,而不是等到死亡將臨時發現自己沒有生活過。我不希望過不是生活的生活,活著是這樣珍貴;也不希望過退隱的生活,除非必需如此,我想要深深地生活,吸取生活的全部精髓,過堅強的、斯巴達式的生活。

簡而言之,就是迴歸本心,親近自然,簡單,簡單,再簡單。

大學時我經常誦讀梭羅的《瓦爾登湖》,為它優美睿智的語言傾心,對其中樸素自由的生活方式心嚮往之,想象梭羅一個人在自然中行走,像隱士又像俠士,無拘無束實在爽極。如果我有條件,一定要過梭羅式的生活。梭羅生前不受人重視,直到世紀之交,他的思想和著作才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作為對複雜現代社會的一種救贖。1989年,詩人海子臥軌自殺時身邊帶了四本書,其中一本就是《瓦爾登湖》。

等到出入社會,開始用批否定的眼光看梭羅,懷著鄙薄的矛盾心理,尤其是他被當作文化偶像的時候,有人造神,有人就想把他拉下神壇。梭羅個人生活的短板顯而易見:沒有侍奉父母,沒有組建家庭,錯過許多物質享受。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是愛默生的學生,大學畢業之後回老家當教師,不久之後乾脆辭職專門寫作,正好愛默生在康科德那裡也有房產,梭羅24歲至26歲這兩年便住在愛默生家,後來他和朋友愛德華·霍爾因為在湖邊燒烤引起火災,引起公憤,不得不去瓦爾登湖那裡避風頭。

從書中的描述看來,梭羅在瓦爾登湖旁的小木屋裡過著幽遠寧靜的聖賢生活,但實際他不耐寂寞,經常邀請朋友來湖邊玩耍,住在鎮子上的母親和姐姐每隔一段時間就帶著食物來慰問他。而且小木屋離愛默生家非常近,每天愛默生太太的晚餐鈴一響,梭羅必定第一個穿過叢林,跳過籬笆,坐到餐桌前。正好1847年梭羅離開瓦爾登湖也是因為愛默生要出國講學,託他照顧家庭,梭羅一聽,立馬就搬進去了。

這些可能是戲說,不過可以看出梭羅的風評不太好,在居民眼中,他是個不務正業的混子,行為偏執的人,在同時代學者眼中,梭羅只不過一個愛默生的追隨者而已.

像梭羅那樣的生活

如果梭羅真有什麼值得群眾佩服的地方,那就是精巧的手藝和廣博的自然知識,他製作過鉛筆,幾乎走遍了康科德附近所有的森林河流,測量過它們的長度,深度,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那裡的花花草草。

前段時間再讀《瓦爾登湖》,看到一句話:“也許這些篇章更為適合貧寒的學生,至於其他的讀者,他們會吸取對他們適用的部分。”猛然悟到他的清醒和寂寞,他知道大多數人都無法實踐他那樣的生活,只能用陶淵明的“心遠地自偏”聊以自慰。

現在也漸漸明白,梭羅是那種聽從古代聖賢的召喚,而不是時代列車的轟鳴的人,每個人在他身上映照到的只是自己的影子,我曾經對梭羅的疏遠是對世俗的妥協,其中夾雜著一個俗人的自欺欺人。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散文集。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