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昭君出塞,有哪些不同的評價或觀點?

蘇打_vison


從現實主義來看這件事,“昭君出塞”毋庸置疑是值得肯定的。自其從公元前33年到匈奴和親之後的六十年時間裡,漢匈兩家一直就保持著比較友好的關係,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邊境衝突。

而對於華夏民族和西漢王朝來說,這並不單單只是和平的問題,更是東漢劉家統治的延續。因為在“昭君出塞”之後,西漢隨即進入了朝綱顛倒、外戚篡權、王莽新政、隨即天下大亂的時期,可以說如果此刻匈奴再在邊疆燒幾把火,怕是要把“五胡亂華”的故事提前上演,歷史就此改變也不一定。

可這一切,都是王昭君(王嬙)犧牲了自由、快樂,默默把民族的重壓抗了下來。

很顯然,她不願意去遙遠的大漠,她不願意嫁給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她在那裡一點都不開心,一點都沒有自由,甚至連她的小孩,也幾乎都是這場“和平”的犧牲品。公元前31年,呼韓邪去世,她向朝廷上奏希望可以回家,她已經受夠了那裡的生活。可一紙回函,朝廷不準,並令改嫁給自己老公的兒子,新任單于。

當日,很多人也可以說既然她那麼開心,她可以選擇出逃自殺等方式來結束痛苦,但是很顯然為了民族和諧,她不得不把自己的所有私心都藏起來。


三觀粉碎機


王昭君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在中國,她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

關於昭君出塞,北宋王安石曾寫過一首詩,叫《明妃曲》: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

低迴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王安石詩中再現了王昭君出塞出後的情形。

昭君本來是漢代一名宮女,不被世人所知,歷史上的宮鬥非常殘酷,

想要出頭往上爬,在重要環節上必須要打點。有氣節的昭君不願與之同流合汙,因此得罪畫匠,他在她的面部加上黑痣,說這一標誌為不祥之物,令當時的漢元帝看畫像後棄之一旁。

眼看歲月催人老,青春終將衰,昭君明白自己面臨的是老死在宮中的下場,因此她主動自薦出塞和親嫁給單于。

臨行親的帝王接見,昭君引起了漢元帝的矚目,一睹昭君美貌之後他頓生悔意,可是為了和親大事,又不得不割愛讓昭君出塞,元帝為了洩憤,還賜死了畫匠。

和親是西漢時期表示兩國交好的特殊手段,早在劉邦為帝時就用過這種策略,只是在當時有呂后偷樑換柱,給一個宮女封了公主稱號,讓她代公主和親。

在當時,塞外匈奴對於普通女子來說,應和煉獄相差無幾。在人人自危擔心去塞外和親的情形下,王昭君自薦出塞的勇氣,就折服了眾人。

可是對於王昭君來說,她並非一心向往塞外生活,倔強自尊的她是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做的抗爭。事實上,昭君所嫁的單于年紀已老,他對昭君這位漢室美女很和善,可在她生下兒子不久,他便離開人世。此後,她又被迫嫁給單于的兒子。

新單于會繼承父輩財產,包括女人,這在漢文化中不可思議,對於王昭君來說也可謂煎熬。但是為了兒子,她還是選擇屈服。但後來因為新單于的忌憚,擔心昭君兒子將來有不軌行為,就私

下將他害死。

之後新的政變又發生,另一個單于繼位,他也將繼承擁有昭君。此時得知兒子被殺真相的昭君心神俱碎,她毅然自殺赴死。一個不屈服命運與之抗爭的美女,就這樣用自殺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王安石詩作中體現的,有對昭君的讚美,也表現她和親後淒涼的心情,詩人對

昭君出塞行為是作消極評價的。

而另一種評價,則完全相反,在看過昭君墓就會有所體會。

昭君墓位於今日呼和浩特市南的大黑河畔,進到陵園,就能看到王昭君和匈奴單于並轡而行的雕像。活靈活現的人物,被風吹卷的披風,欲飛蹄騰空的奔馬,讓人想到了和親的美好與浪漫。

陵園巨大的石碑上,面用漢蒙兩種文字雕刻了董必武的題詩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顯然董詩代表瞭如今的主流觀點,那就是昭君出塞意義重大,昭君能站在國家大義的角度去和親,屬於有深慮遠見的作為。

對於歷史事件和人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看法與評價,是很正常的。

我以為,在那個年代,一個無法掌握自己生活的女性,面對即將終老的人生,想用一己之身想求得命運的改觀的本身,是值得我們稱頌的。(完)


蘭闍讀書


關於昭君的看法,歷史上分為兩派

一派以詩聖杜甫為代表,那首著名的詠懷古蹟:“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一派以哀嘆王昭君為主,為昭君感到可憐,說昭君如此美人卻因為一個畫師淪落到塞外風沙苦寒之地,可悲可嘆。

而另一派以王安石王荊公為代表,這一派的觀點比較新穎,比較有意思: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就是說既然君王如此不識人,如此不會用人,還不如讓昭君出塞,去尋求自己人生的意義呢!您難道沒沒看到陳阿嬌嗎?原來那麼受寵,一旦失寵,就無限落寞了,昭君如果留在漢宮,憑那麼昏聵的皇帝,下場只怕比阿嬌還慘吧?


琅琊笑笑生


關於昭君出塞,有哪些不同的評價和觀點?

關於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經久不衰,因為太多的的民間傳說、歷史記載、歷史典故、文人的吟詠和讚頌,讓王昭君一直活在民間,活在歷史中。所以,對王昭君的各種說法一直都有著眾多的版本,特別是影視劇的傳播和宣揚,為昭君出塞的故事蒙上了更多的神秘何空間,讓我們據知道的那些點滴,與大家共享一下一些關乎昭君出塞的評價和觀點吧: 據史書上的記載,對王昭君的介紹不足150個字,只記載了王昭君,名嬙,為西漢南君秭歸人(今屬湖北),是齊國王襄之女,因出身平民,身世詳情沒有考證。漢元帝把昭君“賜”給呼韓邪單于,晉代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是17歲時被選入宮待詔。漢元帝時,元帝答應呼韓邪單于提出的和親要求,決定從宮人中挑選一個才貌雙全的宮女,作為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漢書·元帝紀》和《漢書·匈奴傳》就沒有記載昭君自請出塞,這樣的記載,似乎打破了王昭君這位古代著名的美女,和平大使,犧牲自己,換取匈奴與漢朝友好相處半個多世紀,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女子的形象。但無論是民間還是歷史的隻言片語的介紹,大家都相信這個美麗的昭君出塞的故事,相信這個是真的。因為一個美貌、有勇氣的女子,能夠主動請求出塞和親,換來和平的勇氣和舉動,本身就充滿了張力和魅力。 在《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裡這樣的記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在少有的王昭君史料中,尋到“良家子”三個字,作為她的出身,良家子根據史書記載,非“醫、巫、商賈、百工”低賤等人。因此,王昭君在茂林修竹,山間水色之中,在父母長幼,關愛憐惜之下,不慮家中有無,得以保養容顏,精通曲藝,氣質高雅,嬌美脫俗,沉魚落雁之美,指的就是王昭君,所以,可信度是很高的,民間之所以流傳之廣,因為許多創作的戲劇、詩歌、電視劇、琵琶曲等都有重要表述,就僅說電視劇吧,就知道播出的就達10多部;在《漢書》、《琴操》、《西京雜記》等中,也有不可勝數的記錄,著名的李白、白居易、歐陽修等都有對她的描述:“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一種無盡的憐惜與感嘆,怎能說昭君出塞的故事不是一件百姓皆知的事情呢? 所以,我們不要取做無端的懷疑和揣測,在民族的發展中,能遇上王昭君這樣的偉大女子,何不是一個民族的幸事?一個家庭的驕傲,一個丈夫的滿足?讓我們還是記住這個史書上有她的片段記載,有關於她的偉大傳說,能夠看到王昭君這樣一個女人,原本就是一個帶給你美好的事情!為民族大義挺身而出,為漠塞南北息兵工鼓琵琶,美麗、堅強、智慧、大氣!被世人歌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