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之美|日日是好日,葉葉揚清風

茶煙幾縷,黃鳥一聲。

結廬松竹之間,閒雲封戶。

徒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階。

茶煙幾縷,春光滿眼,黃鳥一聲,此時可以

詩,可以畫。

一明陸紹琦

茶道之美源於茶。

茶道之美|日日是好日,葉葉揚清風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從綠茶到紅茶,世界上所有的製茶方式都是中國人發明的

無窮出清新,是中國茶葉寶貴的特質,源源不休止的蛻變來自古老文化的美學基因

從古至今,由於製茶的方法不斷沿革,飲茶的方式也就跟著相應調整變化;

而對於茶香、茶味無窮盡的追尋,又反過來刺激製茶的方法不停地流變與創新。

茶道之美|日日是好日,葉葉揚清風

中國歷史上三個品茶文化璀璨的時期――唐代、宋代、明代,所飲用的茶都是綠茶。

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分別代表各個時期不同的時代風格與情感,我們現代所風行的泡茶法延續了晚明以後的泡法。

茶道之美|日日是好日,葉葉揚清風

烏龍茶這種繁複的製法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得很晚,不過最遲在清初已有文獻記載。

清代,烏龍茶隨著福建閩南和廣車潮汕地區的移民傳入臺灣。

自從公元七八0年,唐代陸羽書寫《茶經》,把飲茶這事提升到“品茶”的境界――用欣賞品味的態度來飲茶,把它當成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一種鑑賞的藝術後,雖然飲茶的形式有所變異,但由品茶意境延展而來的審美情趣,卻像條河流,一直在歷代的風雅人士心中迴盪綿延,與詩書、繪畫、陶瓷、焚香、插花、彈琴等事,交織成一脈精微燦爛、儒雅閒適的生活美學,直到清代才開始逐漸衰微沒落。

茶道之美|日日是好日,葉葉揚清風

公元一一九一年,南宋光宗時代,到中國參訪的榮西禪師把祥和的寺院點茶法和蒸青綠茶製法帶回日本並以漢文寫成日本第一本茶書《吃茶養生記》,從此品茶的風潮隨著禪宗思想在日本傳播開來。

雖然在現代中國,古代的飲茶方式已完全消失了,但日本卻把點茶法完整地保存在細膩而獨特的茶道文化之中,直到今天。

不論任何時代,茶香都是我們寄託情感的好地方,不論外在物質條件充裕或者不足,我們都可以在茶湯的美味中找到安慰。

茶道之美|日日是好日,葉葉揚清風

外而,伴隨著品茶情趣延展出來的生活美學,卻無法不跟著中國近代的動盪和戰亂而衰退。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接連的戰爭與革命,品茶的藝術不但無從發展,而且被中國人遺忘了。

直到近三十年,由一個貧窮轉變為富裕,在富裕後趨於沉澱的社會中,又漸漸興起一股細緻的品茶時尚,為我們整體的生活情調帶來了明朗的氛圍。

茶道之美|日日是好日,葉葉揚清風

每年季節不停地循環,人生亦有季節的起伏,除此之外,還有更大的循環不斷重複上演。

國家的興衰、文化的開合,是否也歸屬於自然的節奏、生生不息的循環呢?

茶道之美|日日是好日,葉葉揚清風

有人走在華麗的風景中,以為頂峰就在前方;有人走在無人的小徑,竊喜這才是攻頂的密道。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此時《利休百首》中的訓示就如空谷足音,呼喚著我們的心靈,聲聲叮嚀著:茶道是一條沒有終點、不追求答案的修行之路。

茶道之美|日日是好日,葉葉揚清風

日日是好日,葉葉揚清風。不僅僅只是一種茶道茶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美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