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杜甫晚年竟然是吃饭撑死的

你可能不知道,杜甫晚年竟然是吃饭撑死的

杜甫晚年,一家辗转到达成都。蜀中在当时是天下闻名的天府之国,但是对于杜甫来说,他所希望的仅仅是觅得一个能免于饥寒的安身之所。在时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他建成了一座草堂。

年近半百的杜甫,终于在成都喘了口大气,在这里杜甫稍稍过了几年的安稳日子。于是他才会有心情写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句子来;不过他写的更多的还是对于家国的忧思,在《蜀相》中他怀念古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寄赠友人的诗中他又写道:“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你可能不知道,杜甫晚年竟然是吃饭撑死的

就是这样相对安定的生活也没过多久,因为严武被调回京城后,四川大乱,杜甫又移家梓州,来往旁县、阆州。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复为东西川节度使,且来信相邀,杜甫又携家回到成都。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也就失去了依靠,对成都更无所依恋了,决计携家东下。他作诗总结自己在蜀地的经历: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你可能不知道,杜甫晚年竟然是吃饭撑死的

古语有“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说法,但诗人杜甫还是一家离开了成都,乘舟沿岷江南下,经嘉州时稍作盘桓,复沿江东下。经戎州、渝州、忠州,到达蜀中的云安,此时的杜甫已然五十三岁。永泰二年(766年),诗人迁居蜀中的夔州,在夔州两年后,杜甫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行至湖南衡阳境内,杜甫在耒水与湘江的交汇处的一所驿站,被突降的暴雨和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九天。

此时他已经是五十八岁的年纪,经此一难,贫病交加。可巧当地县令听说了这件事,一面派人用小船去接杜甫,一面又安排人备下上好的牛肉、水酒,款待杜甫。这样的救命之恩、又有这久违的美味,杜甫饕餮般一顿生吃海喝,不想“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许久没有进食的诗人,何况这么大的年纪,肠胃终究难以承受,不久就这样因为一顿饱饭送了性命。诗人的一生都在流离失所中度过,夹在普通平民之间行走,就连死,也是这样与饥饿贫穷相关,让百姓黎民唏嘘感叹。

(此文节选自本号作者南风吹梦的新书《唐代诗人的性格人生》,精彩内容陆续推出)

你可能不知道,杜甫晚年竟然是吃饭撑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