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理學部主任「饒毅」多次被美國拒簽,爲什麼還要堅持?!

北大理學部主任“饒毅”多次被美國拒籤,為什麼還要堅持?!

最近有一則消息,說是咱著名的北京大學前任生命科學院的院長、現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的“饒毅”,多次被美國相關機構邀請,卻又屢次被“美國駐華大使館”拒籤的事情。

饒毅前往美國申請簽證,其實每次都有重要原因,比如,申請前往舊金山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實驗室同僚團聚的簽證;出席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的會議的簽證;以及出席美國銀行家戴維·洛克菲勒的追思會的簽證;甚至申請探訪她在美國的女兒的簽證都一次一次的被拒籤!

北大理學部主任“饒毅”多次被美國拒籤,為什麼還要堅持?!

饒毅主任對此作出了嚴肅的申辯,他7月17日給美國駐華使館的官員發去申辯電子郵件,並將此電郵抄送給許多記者,至此,這件事情也引起了廣泛關注。但也給我們留下了兩個問題。

第一,美國大使館為什麼一直拒籤?

第二,饒毅為什麼一直堅持要辦理簽證?

對啊,為什麼拒籤呢?我們注意到幾個重要的事實:

1、1962年,饒毅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而在2007年以前,饒毅曾一直是美國公民,2007年回國受聘於北大,恢復了中國國籍,這應該不是美國所希望的吧;

2、饒毅1991年從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後來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他曾在位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任教10年,後來在位於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的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任教授。這樣一名聲名遠播的神經科博士,在美國受了教育,又有很大的影響力;然後回到了中國,想必美國也不會高興吧;

3、在饒毅博士精力旺盛的年紀選擇了回到中國,並且在北大這樣的中國名校做貢獻,這絕對不符合美國觀念裡的“美國利益”。

順便說一下,可能有人認為,這個事件,是中美貿易戰的衍射產物,但其實,饒毅博士的第一次拒籤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之前就發生了,而且,美國政府是在上個月才開始對一些中國研究生收緊簽證,限制一些中國學者進入美國領土,所以,美國的拒籤是美國一貫堅持的所謂“美國利益”的產物。

好吧,既然如此,饒毅博士為什麼還要一直堅持辦理美國簽證呢?

當然,饒毅博士的女兒現在是美國公民,他想探望家人,申請得不到批准,這有充分申辯的理由;那麼其他幾次都是為了與在美國的同僚們相聚而申請遭拒,饒毅博士都做到了據理力爭,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們認為,這方面才正好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一面。同學的情誼,同僚的情誼那都是真實的情誼,和國籍無關,和政治無關,甚至和利益也無關。

饒毅博士受到了美國同僚的邀請,那是情誼使然,饒毅博士欣然前往,那也是念著情誼而為之,這是情理之中的事。

北大理學部主任“饒毅”多次被美國拒籤,為什麼還要堅持?!

另外,美國的學術環境,也的確有其優越之處。美國是一個科研和學術大國,每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數量、發表的學術論文質量和數量,以及研究成果的情況,都高居世界之首。

在美國,美國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學術活動非常頻繁。各個學院的所在地都有公告欄,張貼著各類學術活動的信息,幾乎每天從早到晚都有各種學術講座或報告。每一場報告會都有很高的上座率,即使是牆報展覽,觀看的人也很多,現場還有講解。絕大多數學術活動,現場都有食物提供,尤其是就餐時間的講座,這可能也是促使大家積極參加學術活動的方式之一;

美國讀博士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對科研非常感興趣的。在就讀博士之前,大多數學生對自己想要研究的領域和專業、學習內容、學習計劃等,都有非常清晰的認識,目的性很強。即使某一領域可能就業前景不好、薪酬可能較低、工作可能較辛苦或枯燥,但如果自己感興趣,還是會去學習和鑽研。

在開課之前,每個學生都會詳細介紹自己為什麼來讀博士、準備做哪個領域的研究、目前已有的基礎、準備在哪些方面努力、預計幾年畢業等等。每一門課程學習過程中,需要閱讀的書一般是5本左右,還需要閱讀幾十篇文獻,平時課後作業量也比較大,有1-2次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學生在本科階段,一般對自己將來的學習就有一定的計劃,如果對研究感興趣、準備繼續攻讀研究生的話,在本科學習時,就會對將來想要研究的領域進行探討和鑽研。在實驗室學習的研究生,平時加班到深夜很普遍,週末加班也比較常見。

美國各個大學都有自己的圖書館,有些學院或者系科也有自己本專業的圖書館,有些校際之間,學生證可以在圖書館互通,比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學生證可以到斯坦福大學的圖書館借閱書籍;憑學生身份證號碼可以進入大學的網上圖書查閱系統,一般的全文文獻查閱需求都能滿足,比較久遠的資料,沒有電子版的,一般也可以在圖書館找到原文。

美國的研究和實踐聯繫非常緊密,著名的大學周圍一般駐紮著大公司,如斯坦福大學周圍,就有蘋果、facebook、google等大公司。這些公司會經常去了解大學的研究成果,看哪些可以轉換為產品應用於實踐。很多大學有專利管理部門,研究人員申請專利,只要給管理部門提供專業資料即可,其它繁雜的申請過程,都由專利管理部門負責,該部門僅提取專利費的1%作為佣金。各大公司會經常去專利管理部門瞭解專利發明情況,及時和發明者洽談專利應用事宜。比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是全美農業研究頂尖的大學,該大學的各個種子研究實驗室,每月都會和加州各大種子公司在一起開會,相互瞭解公司的需求和大學的研究進展,使研究人員能針對市場需求進行研究,也使研究成果儘快得到應用。

美國大學的教職工和學生參加學術活動的熱情非常高,無論臺下聽眾多寡,作報告的人都非常認真。每場講座之後,都會有提問的時間。小型講座時,不時有聽眾提問打斷演講者。無論提出的問題深奧或者膚淺,報告者都非常耐心地解釋,或者和提問者一起討論。這種踴躍的參與意識和活躍的思維模式,可能和美國學校的教育方式有關,自小學起,老師總是表揚和鼓勵學生。無論學生提出怎樣的問題,老師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為什麼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然後非常耐心地解答。這樣的教學環境,培養了學生踴躍提問的習慣和勤于思考的精神。中國留學生曾說,聽報告時,有時想提問,又怕提出的問題太低級,讓人笑話。每次提問前,都要仔細思考所提的問題。而我們在國內參加學術會議,在提問的時候經常出現冷場的現象,可能和我們從小經歷的教育環境有關。

美國各大學和研究所,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工資收入是從研究基金中獲得的。每個實驗室的負責人,每年要花大量時間寫各種基金的投標書,這使得研究人員必須大量閱讀相關文獻資料,掌握本領域的研究動向。一旦申請的基金獲准,則需要努力按計劃完成研究,獲得成果,發表論文,為下一步繼續申請基金做準備。如果無法申請到基金,首先申請者本人以及本實驗室人員的工資收入會明顯降低。如果連續幾年都申請不到基金,可能該實驗室就要關門,實驗室的老闆可能也待不下去了。在這種體制和壓力下,每個研究人員都是盡心盡力地工作,努力把各自的本職工作做好,同時也促進了科研的發展。

可見,美國學術氛圍是一個整體的教育體制影響下的大環境,我們不能指望幾個有影響力的博士回國就可以改善中國的學術氛圍,他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甚至要從整個教育體制方面做出改善。

當然,有更多的像饒毅博士這樣的專家學者回國做貢獻這顯然是一個好的開始。

美國大使館的拒籤行為是粗暴的行為,是喪失人性的行為,是沒有人權的行為!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

當美國揮舞所謂“人權”的大棒打擊別人時,自己卻緊緊抱著利益的權柄與魔鬼同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