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故事丨1935年水塔村張陳新一家的遭遇

革命老区故事丨1935年水塔村张陈新一家的遭遇

革命老区故事丨1935年水塔村张陈新一家的遭遇

龍泉市作為革命老區

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

在這片土地上發生了很多很多革命故事

革命老区故事丨1935年水塔村张陈新一家的遭遇

土地革命時期,由於龍泉是浙西南遊擊根據地的中心地域,群眾基礎比較穩固。境內住龍鎮革命老區水塔村位於西北邊陲,距市區40公里。1935年~1940年間,中共浙西南特委(後改為處屬特委)機關設立於此,是龍泉市第一次召開“黨代會”、起用第一部電臺、第一次舉辦幹部訓練班的地方,為領導浙西南地區革命鬥爭作出了積極貢獻。

由於當年鬥爭非常殘酷,水塔村的群眾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張陳新一家就是其中一例。當年特委書記張麒麟等人在水塔領導革命鬥爭時,為了不引起敵人注意,白天都住在深山老林裡的紅軍棚中,生活條件非常困難,可以說如果離開了支持革命的當地農民的幫助就無法生存。張陳新長期冒著生命危險接濟他們,及時為他們送去糧食等生活必須品。為了表彰和感恩張陳新的功績,特委曾經給他頒發了一枚勳章。據說,當時這枚勳章很有含金量,曾有人提出用不少糧食調換,但都被其一一拒絕。可惜勳章具體名稱不詳並在主人逃難時丟失。

革命老区故事丨1935年水塔村张陈新一家的遭遇

由於龍泉貧苦農民嚮往革命,浙江又是蔣介石的故鄉,1935年3月粟裕、劉英率挺進師進入浙江後,國民黨報紙驚呼:“赤化已波及全浙,前途堪慮……”蔣介石慌忙從江西調回其精銳部隊赴浙江對紅軍進行“圍剿”,當時進駐龍泉的國軍部隊是羅卓英十八軍的第十一師。

1935年(民國廿四年)9月,一支國民黨白兵部隊包圍並進佔水塔村,所幸特委領導和游擊隊、革命群眾早已撤離,張陳新也逃進了深山躲避。

不巧的是,這一天張陳新懷孕的老婆葉明招因為挺著大肚子即將臨產不能行走,就只能冒死留在了家裡。白兵進村後抓不到特委和游擊隊的人,就放火燒掉了特委機關住過的房子,把村裡的雞鴨鵝、豬牛羊等家禽家畜以及糧食全部搶走。大約一個連的白兵進佔了張陳新的家,擠滿了所有空間。恰恰這個時候,葉明招由於緊張過度,肚疼欲裂,便哭求白兵軍官給她一個房間生下孩子,但那軍官根本不予理睬。結果捱到深夜3時左右,葉明招就在後門水井邊痛苦地生下一個女孩。由於生下女孩後沒有東西包裹孩子,自己也無東西吃,就把孩子放在一隻土箕內,母女倆隨後便不省人事。直到第二天,人們從山上下來才在水井邊發現並拯救了已經昏迷的葉明招和只有一絲兒氣息的女孩。這已是第二天下午4時左右,距孩子出生過去了13個小時。所幸的是當時正值夏季天熱,母女倆才得以保全性命。

然而,禍不單行,張陳新逃難上山時口中叼著煙筒,不慎向前一個嘴啃地摔倒,結果被煙筒管扎傷了咽喉,導致終身傷疾。

革命老区故事丨1935年水塔村张陈新一家的遭遇

自那以後,國民黨經常派兵到水塔一帶進行“剿匪”,而且一來就是幾個月,並把抓來的共產黨員用“老虎凳”等毒刑摧殘折磨,把村上疑為參加革命的人押送至龍泉縣城坐牢,弄得民不聊生,使得當地人根本無法生存。據村裡老人回憶,當年人們均被迫背井離鄉,四處奔逃,水塔村也因此幾乎成為了“白村”。

張陳新帶著一家六口選擇去福建浦城避難,臨走前,特委書記張麒麟曾握著張陳新的手深情地說:“是我們連累了鄉親們啊!請相信共產黨一定會取得最後勝利!等我們接管了國家政權,我就接你們回來!到那時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會好起來!”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料逃難至浦城後的張陳新喉傷未愈又染瘟疫,可憐的他客死他鄉時只有32歲。當時他們六個人去的浦城,結果不到兩個月就死了3人。那個生在水井邊、現年已經84歲高齡的倖存女兒張佛秀老人,每每說到父親死後由於無錢下葬只能用一張樹皮包裹著屍體入土一事,至今仍心酸不已,淚流滿面。她說:“我父親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又識一點文化,對革命非常忠誠,如果能夠活到解放,肯定是個當幹部的人才啊!”

革命老区故事丨1935年水塔村张陈新一家的遭遇

解放後,水塔村又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人們也開始陸續回到家鄉。1950年,當年的特委領導倖存者,曾任龍泉首任縣長的曹景垣同志回水塔村看望革命老區鄉親們時,不忘張陳新對革命的貢獻,走訪了張家並特意給了張家人30元人民幣。臨走時,曹縣長還交代有什麼事到龍泉一定要找他。後來,張佛秀到龍泉看病、辦事都住在曹家,這樣的關係一直持續到1951年曹縣長調離龍泉。

1982年,也是當年特委領導倖存者,時任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的宣恩金同志,回訪水塔村時,一落腳首先就打聽張陳新、“老二估”等曾經熱心支持過革命的好同志,可惜他們都已經去世多年。倘若他們在天之靈得知如今人間已經改天換地,兒女們都過上了好日子,一定會喜笑顏開!

革命老区故事丨1935年水塔村张陈新一家的遭遇

圖文 吳煒

校對 項望旺

革命老区故事丨1935年水塔村张陈新一家的遭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