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金钱观告诉我们,钱对女人的重要性!

少年时,就很喜欢张爱玲。

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才华横溢,更是因为她独特的性格魅力。

长大后再读张爱玲的书,又发现她其实还是一个非常有金钱观念的女人。

张爱玲说,钱是最要紧的。

她对于钱的喜爱,也是毫不避讳的。

在《童言无忌》里,张爱玲自白到:

从小似乎我就很喜欢钱,一学会“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小苦虽然经验到一些,和人家真吃过苦的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张爱玲这里所说“吃过没钱的苦”,其实就是跟父亲闹翻后,跟母亲住在一起。怎么苦呢?

也就是上学没有私家车接送,家里没有佣人,但房子还是高级的开纳公寓,邻居都是达官贵人。

所以说,张爱玲不是没钱,而是父亲不给钱;也不是不给钱,而是给钱不够爽快;家里也不是穷,而是同学太有钱了(中学是上海最好的贵族女中之一,大学同学也是个个家世显赫)。

但是,一个人长大后如何花钱,其实和童年时如何花父母的钱大有关系。

张爱玲的金钱观告诉我们,钱对女人的重要性!

张爱玲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五块钱,张爱玲没听母亲的话,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就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

张爱玲说:“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

十三岁时的张爱玲,对钱的认知和现在的很多年轻女性都是一样。能赚多少就花多少,享乐要在当下,不会考虑以后的事情。

但在港大期间的张爱玲,为了拿到奖学金,减轻母亲的经济负担,一向对人不用心思的张爱玲却不得不违逆天性,细心地去琢磨每位教授的授课特点,作业、提问、考试的方式与倾向,一一了如指掌,功课门门第一。

连拿两个奖学金的张爱玲立刻得瑟起来,做了几件价格不菲的漂亮大衣——终于找到大把花钱的感觉了,用自己挣的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这时候张爱玲虽然明白一个没有金钱的女人很容易被生活所迫的。

但有办法找到开源的渠道张爱玲,还是没有存钱的意识。

张爱玲的金钱观告诉我们,钱对女人的重要性!

张爱玲一夜成名时,正值抗战后期,上海难的成名作家都跑光了,大大小小的杂志闹稿荒,以十倍的价钱疯抢张爱玲的稿子,有了钱又爱钱的她,终于幸福地住进了衣服里。

那时候她的情人胡兰成虽然是汪伪的高官,但也不算很有钱,因为没有实权。

虽然自己有钱,张爱玲还是喜欢胡兰成给她钱(不是买东西,是现大洋),她很开心,她觉得这跟赚钱的开心不一样。

张爱玲说:“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

不过,张爱玲花胡兰成的钱,最后又全都花回到胡兰成身上。抗战之后,胡兰成在逃亡时又有了新欢,张爱玲心碎之余,怒甩给他30万。不知道是分手费,还是还他的钱。

后来,张爱玲在美国穷困潦倒时,嫁给一个比她大29岁,比她还穷的左翼剧作家,两人就靠救济和张爱玲不稳定的收入生活。

就连母亲病倒了,从伦敦给张爱玲发来电报。只要一张机票,她就能飞向内心深处的爱与仰望,就能看到自己思念多年的母亲,可她连一张机票的钱都出不起。

她只能给母亲写去一封安慰的信,信里夹上一百美元,聊表做女儿的心意。也因此错过了与母亲的最后一面。

文艺营的期限结束;英文写作道路不通;中文写作连遭退稿;中途寻梦香港,又处处碰壁。彼时的张爱玲四面楚歌,经济几近崩溃,在各种打击面前她一度病倒。

为了赚取赖以糊口的稿费,张爱玲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写作坚持,为朋友的影业公司写剧本,甚至写作一些无聊搞笑的内容。

在香港期间,她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高强度的劳作,几乎把她压垮,熬夜累眼,她的眼睛患上了溃疡,经常出血,双腿肿胀,她却连一双合适的大码鞋也舍不得买。”因为她心急如焚,必须一分一厘,尽快攒出一张飞往病中的赖雅的机票钱。

这样的经历也让晚年张爱玲认识到,钱除了享一时之乐,还可以救一时之急。

张爱玲的金钱观告诉我们,钱对女人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知道张爱玲晚年在美国过得十分孤寂,甚至有些凄惨。但她的悲凉并非因为她没钱,相反,她到了美国还特别关注“理财”。

张爱玲到美国以后,一直笔耕不辍,还不断用英文写作,她给香港电影公司写剧本,在台湾《皇冠》杂志上做连载,收入颇丰。

但是,她回到了美国后,不太热衷与人交际,也不能轻易相信别人,但惟独特别信任住在香港的宋淇夫妇。

宋淇夫妇两个人都是作家及翻译家,但宋淇本人特别有商业头脑,因此,张爱玲1985年写信给他:“刚巧几天后有两万多存款到期,换了一家开了新户头,就填你们俩作beneficiaries(受益人),可以帮我料理。”宋淇的儿子后来也承认,父亲其实是张爱玲的“经纪人”。

张爱玲在94年的时候,已经对九七回归可能影响金融走势开始担心,她给宋淇夫妇写信,说自己要在97年以前结束香港的户头,可能转到新加坡。

95年的时候,她关注克林顿的外交政策,发现美元对日元可能会持续走跌,因此她坚持买入日元保值,可见她一定有不菲的积蓄,不然不会这么心心念念的要“抗通胀,求保值”。

虽然说,张爱玲早就意识到,有钱,才能独立;有钱,可以提升自己,改变命运的道理。但对钱财的管理上面却没有太多的研究,直到晚年时期才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位天才女作家的人生也因为金钱徒增了许多遗憾和烦恼。

所以,对于正确的金钱观念,我更赞同女作家亦舒的说法,“作为女性,先要争取经济独立,然后才有资格谈到应该争取什么。十五至二十五岁,争取读书及旅游机会;二十五至三十五,努力工作,继续进修,组织家庭,开始储蓄;三十五岁以后,将工作变为事业,加倍争取学习,一定要拥有若干资产防身。”

这样清晰的金钱观念和规划,其实才是值得每一位女性去学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