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亦非“游子”,故乡已非“故乡”|返乡导师武少辉

游子亦非“游子”,故乡已非“故乡”|返乡导师武少辉

武少辉,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教授

按:

2月6日,著名作家李辉、著名编辑作家叶开以及资深媒体人丘眉正式发起“返乡画像”,呼吁创新“书写”故乡。

张新颖、梁鸿、白岩松、梁永安、孙良好、薛晋文、张欣、汪成法、赵普光、谭旭东、赵建国、严英秀、刘海明、陈晓兰、曾英、唐云、徐兆寿、胡智锋、辜也平、杨位俭、刘广远、吕玉铭、庞秀慧、晋超、张德明、金进、黎筠、武少辉、陈离、叶淑媛等与李辉共同成为《返乡画像》首批“返乡导师”!带领首批近30所高校学生,共同推动“乡”里青年知识分子的报告!

从导师李辉开始,《头号地标》将陆续推送丘眉与各位导师的对话,以对《返乡画像》的作者作出广泛的书写指导。

丘眉:您跑了全国的多少个县城?您认为目前区域文化仍然较为凸显的是哪个区域?最叫您遗憾的是哪个区域?

武少辉:说来惭愧,我出生在河南宝丰,在郑州上大学,又回到平顶山工作,对河南之外的县城跑得不多,对于区域文化只是一些肤浅的认识。

总体感觉,中原地区历史悠久的县城较多,文化资源丰富,人文特色明显,但是,存在对文化重视、保护、发掘不够等问题。相对应的,南方一些县城虽然历史文化资源不那么丰富,但是,他们有着强烈的区域文化保护意识,且对于文化的发掘、开发和利用有声有色,很好凸显出区域文化特色和优势。

当然,中原与南方区域文化的差异,历史的馈赠是无法改变,孰优孰劣更多是在比传承和保护。我个人感受,撇开历史的因素,区域文化的发展,一定是依靠区域经济的繁荣。政治哲学有个判断,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实说明,没有经济基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定是“浮云”,这是不可跨越的阶段。所以,南方区域文化传承和更新较为突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中原地区经济的欠发达,必然制约区域文化优势凸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文化的凸显只有早晚,没有遗憾。

丘眉:您将怎样推动您的故乡的区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又将怎样推动更为广泛的区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武少辉:正如前一个问题所说,区域文化传承的前提是有资源,即历史文化资源,再者才是依托经济基础的更新。中原的区域文化资源相当丰富,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我的家乡河南宝丰,历史悠久,秦代置县,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是“中国曲艺之乡”、“魔术之乡”,有观音文化发源地香山寺,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等。其中,宝丰马街书会延续700余年,被世界吉尼斯协会认定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这些区域文化元素很有特色,但是,省外的人不一定知道。

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推动家乡区域文化传承和更新,一是做好梳理发掘,再者就是书写和传播,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借助于各级各类学术研究,整理发掘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呼吁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引起政府决策者的重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凸显区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再者,我们要强化文化推广和传播,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等媒介平台,借助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等形式,把区域优势文化元素书写出来,再积极传播出去扩大影响,让本地人知道自己的文化是“宝”,让外地人知道这个地域有“宝”。

比如,我们的“返乡书写”就很好,书写者首先要梳理对故乡文化的认知,明白故乡有多少历史文化需要传承;然后,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下来,传递给更多的人看,做文化的宣传使者,客观上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传承和更新。

丘眉:您会以怎样的标准来甄选您所指导的《返乡画像》书写学生?您希望他们从怎样的细点切入?

武少辉:写作是一种兴趣和爱好,是一种人生的修行,或者生存方式。目前,我们文学院设置有创意写作联盟,面向学校师生吸收一些文学爱好者,围绕写作能力提升定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虽是刚刚起步,也确实收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活动中,我们最初的写作训练,也是希望学生能够立足于非虚构写作,着力于写作兴趣和信心的引导,再者才是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和提升。

为此,我们设置的一个训练话题也是书写故乡,这是与《返乡画像》活动不谋而合的。当然,书写故乡并非率性而为,也是我近几年的《基础写作》课程中常设的话题。书写故乡的话题伸缩范围广,内容可深可浅,可写实可虚构,可叙事可抒情,关键是,学生既不能说太难没东西可写,也不能说太容易写不深,可满足不同学生的写作需求。所以,从非虚构写作角度讲,书写家乡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当然,我指导和甄选学生《返乡画像》的作品,还是希望他们能走废名、沈从文等乡土书写的情怀和风格。废名书写黄梅,沈从文书写凤凰,表现文明碰撞下的乡村困境,有朴实的纯真,亦有浓重的愚昧,折射出作者的困惑和矛盾,有热爱、有批判,有留恋、有背离。我是希望学生的返乡作品,也能情感和理性并重,既能流畅地书写故乡的风土人情,表达出浓郁的故乡情;同时,也要能够觉察出乡村发展困境,在今夕对比叙事中,表现出一种理性的思索和批判。

丘眉:您怎么理解当下的“乡愁”?

武少辉:传统意义上讲,“乡愁”是背井离乡者对家乡的思恋之愁,魂牵梦绕,历久弥深。个人感觉,“乡愁”的诞生有两个因素:一是存在时空的距离,山高水长,云雾阻隔,游子离家乡不能归,越久越远乡愁越深越浓;再者有“叶落归根”的恋乡情结,游子离开家乡是一种无奈,但是,心灵依然对“家乡”魂牵梦绕,牵挂那里的人、事、物,有着无限的羁绊,还存在一种无法隔断血脉。传统意义上的“乡愁”里,游子从未心灵上背离过家乡,故乡永远是游子心灵的向往和归宿。

但是,今天的“乡愁”,已然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因素,游子亦非“游子”,故乡已非“故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态,人口迁徙由乡镇向城市迁徙,小城市向大城市迁徙。于是,致富的乡人主动逃离故土,很少再愿意回归,故乡是被逐渐抛弃的村落。显然,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解构了人们传统意义的乡土情怀,“故乡”已然没有了家的归属,也没有了原有的田园向往。再者,城乡一体化强化了城镇的特征,却没有保住乡村的风土人情。这些都让当下的“乡愁”没了根,没有传统故乡的归属和向往,失去了最初的意味和情怀,甚至演绎成一种“衣锦还乡”的炫耀。

丘眉:您怎么看待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现状?青年知识分子返乡,深入报告“乡愁”,您认为对于区域文化以及乡村振兴将会产生怎样的推动力?

武少辉: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与父辈有代沟,遭遇更多的功利性诱惑,整体思想状况表现出浮躁,对个性张扬理解偏颇。我给学生举过一个例子,人们倡导尊重个性,但是很少思索尊重“谁”的个性?若人人都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个性,结果就是“自以为是”,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就会不断;反过来,若人人都能主动尊重一下“别人”的个性,结果就是“换位思考”,生活中或许就是相安无事。其实,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当下的青年知识分子思想状况,可能就需要这样一个细微的转变。这是个很宏大的话题,我在这里不多言。就当前的阅读和写作来讲,与老辈知识分子相比,今天的青年知识分子原典阅读不多,普遍写作能力不高,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在浮躁的社会氛围,我们还是希望青年知识分子多一些担当和责任,多一些吃苦和奉献精神,积极推动地域文化的发掘和传播。

知识分子历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旨在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下,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拉长了读书的时间,深入基层不多,对农村现实了解不多。因此,青年知识分子返乡,可以走出城市、走出书斋、走出书本,深入中国农村,了解中国乡村的真实情况,这是难能可贵的尝试;再者,青年知识分子深入报告“乡愁”,书写家乡的人事物和情怀,直接或间接传播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主动思索故乡发展的困境和前景,亦是一种有益的文化书写和探索。因此,青年知识分子的返乡书写和“乡愁”报告,本身就是在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若成气候和规模,客观上也必然会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区域文化的发展和乡村的振兴,很值得推广。

丘眉:您会推荐相关文本给所有参加《返乡画像》的作者吗?为什么?

武少辉:《返乡画像》是一种乡土书写,亦是一种非虚构写作训练,所以,我主要向各位推荐乡土文学和非虚构写作的一些文本,希望有助于大家的返乡叙事。

返乡导师武少辉推荐书单:

游子亦非“游子”,故乡已非“故乡”|返乡导师武少辉

《新诗讲稿》

废名,朱英诞著,陈均编订,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03月出版

1936-1937年,废名在北京大学开讲新诗,后因抗战爆发离京回乡。1940-1941年,废名的学生兼朋友朱英诞接续废名在北大讲新诗,对废名的观点多有承继和开发。本书由他们二人共同的讲诗文字组成,意在展示史料,和一种相对完整的新诗史观。在现代新诗写作中,废名的诗观是比较另类的,或者对大家的书写有帮助。

游子亦非“游子”,故乡已非“故乡”|返乡导师武少辉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美】马克克雷默(Mark Kramer)著,温迪考尔(Wendy Call)编,王宇光等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12月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是由全球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集聚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第一本书,是新闻、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必读参考。本书是一部手把手的指南,从构思到出版的每一个阶段,你都能从中获益。

游子亦非“游子”,故乡已非“故乡”|返乡导师武少辉

《岁月沧桑》

钱理群著,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07月

本书系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沉思十年之作,也是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作者选择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重要、典型的作家、学者在1949年至1970年代这一时期的生命历程为观照对象,通过大量的新材料,深入他们在时代的大转型大变动中的投入、挫折、碰撞、困惑和坚守,透视其个人性格、理想与时代、社会之间的交流激荡,重现了那个年月的社会风云及个人命运遭际。

游子亦非“游子”,故乡已非“故乡”|返乡导师武少辉

《凌淑华自述自画》

凌叔华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2月

民国才女凌叔华出身名门,与书画文众多名师大家也颇多来往,并受教于他们,这使得她的书画文章从小就受到绝好的熏陶指导。青年时代,她又在祖国大地和各个国家四处游历,做画写文,并与英国文学大师伍尔夫等人来往密切,在文画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就,其文画用一词概括,可谓“素兰清芬”,赏之生出尘之逸气。这本书收录了能见到找到的凌叔华的画作,并甄选了她精彩的谈文品画述平生的散文名篇,或者对大家的写作有启示。

文|丘 眉 出品|头号地标

人文指导 | 叶开(中国顶级文学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