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煤油燈到LED燈,歷經68年,路燈見證了阜陽城市的發展

夜幕來臨,華燈初上,形式各異的路燈如綿延不絕的項鍊,流光溢彩,輝映著城市的輝煌與繁榮,把古老的阜陽城構築成一道靚麗的城市夜間風景線。時至今日,路燈,已經不再是夜間單一的照明工具,而是彰顯城市活力、時尚、文化的一個標誌。路燈,不僅體現出這個城市的過去和現在,更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

從煤油燈到LED燈,歷經68年,路燈見證了阜陽城市的發展

1950年,阜陽第一盞路燈出現在大隅口

說到路燈,不能不提及到電,據有關資料記載,民國10年(1922年),一個名叫蒯煌斗的棉布商人由上海購買一部馬達發電機,此臺發電機主要用於布店的照明,至此,阜陽第一次出現了電燈。但全城幾乎無電力供應,居民夜間照明全靠油燈和蠟燭,更談不上用於照明的路燈。

從煤油燈到LED燈,歷經68年,路燈見證了阜陽城市的發展

解放初期,阜陽城先後創辦了三家小型火力發電廠,他們分別是1950年的阜陽軍分區所屬的淮上油廠發電廠,廠址就在今天的地區醫藥站,發電設備用的是20匹馬力單缸臥式柴油機為動力,以木材瓦斯為燃料。但供電能力十分有限,只能每天晚上向軍分區司令部和地委幾個重要部門送電照明。共有燈泡350個,其中1盞燈泡作為路燈出現在解放南大街的大隅口,這個新事物的出現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震動。晚上,有人大老遠的跑到大隅口看電線杆上的路燈,說:這燈不怕風不怕雨的,真怪神奇哩。因為路燈的出現,阜城夜晚的街道開始由“黑白”時代走向“彩色”時代。

從煤油燈到LED燈,歷經68年,路燈見證了阜陽城市的發展

1952年,阜陽油餅加工廠與阜陽專署工商科合資創辦發電廠,當年5月開始發電。電廠的發電設備是一臺蒸發量1噸的藍開夏鍋爐和一臺單缸臥式40匹馬力蒸汽機。發電機為美國產,共有用戶45戶。使用燈泡1000餘隻。但路燈仍沒有增加。1955年,為適應阜陽工業生產發展需要,阜陽專署決定在阜陽鐵工廠附設發電廠,此次電廠的發電設備較為之前先進的多,發電用量比油廠提高了3.3倍。低壓配電線路總長度達到5,72公里。並在阜城各主要路口安裝路燈30只,路燈的增多,開啟了阜城夜晚的繽紛多彩。

從煤油燈到LED燈,歷經68年,路燈見證了阜陽城市的發展

路燈的開關都是安裝在市民家中,由市民代為開關。

為滿足越來越大的用電需求,1955年,阜陽決定新建一座火力發電廠。這也是當時整個阜陽地區第一座大型火力發電廠。電廠座落在今潁河西路南側,慧湖北岸之上。人稱河西電廠。建廠之時,省工業廳專門從蕪湖、淮南、蚌埠等地抽調技術員,並調撥了大量發電所需設備。支援河西電廠的建設。1956年9月28日開始安裝。1957年正式發電。河西電廠投入運行後,分三路向阜城各區域供電,沿途電線杆每隔一杆安裝1盞路燈。由此阜陽城市道路照明有了較大的改變。但隨後的時間裡,阜城的路燈數量並不多,1958年人民路。潁州路兩條路上的路燈才只有28盞。那時候的路燈,與螢火蟲的光亮所差無幾,昏昏沉沉的;路燈安裝在木頭電線杆上,遠遠的才有一個,燈泡是極普通的白熾燈,上面蓋上一個燈罩,在燈與燈的間距中是長長的黑暗,只能依稀辨認有人影在晃動。也有經常不亮的燈,有時半條馬路都是黑的。因此,即使是城區的市民,依然過著“日落而息”的日子。

從煤油燈到LED燈,歷經68年,路燈見證了阜陽城市的發展

到了改革開放初期,阜城路燈也僅有百餘盞,多為白熾燈或高壓汞燈,只能在電線杆上進行安裝,安裝條件受到很大限制,很多路燈的開關都是安裝在市民家中,由市民代為開關。1981年,阜陽市政公司路燈班成立,三年後路燈班升格為路燈管理所,城市路燈得到了一定發展,人民路、解放大街、三里灣、民主路等幾條主幹道的夜色相繼明亮起來,“九五”以後,阜城路燈建設進入發展快車道,路燈造型趨於多樣化,新型高效的高壓鈉燈得到廣泛使用,金屬鹵化燈也為阜城廣場、遊園的燈飾亮化美化起到了重要作用。1995年底,我市路燈總量約為3000盞,現在已達到了1.2萬餘盞,阜城路燈亮化率達97%以上。夜幕下一盞盞路燈的裝點,讓夜色中的阜陽城多了幾分華美。

從煤油燈到LED燈,歷經68年,路燈見證了阜陽城市的發展

七十年代,搶佔路燈附近的地盤就成了商販們的“頭等大事”

路燈是城市的象徵,路燈的變化,反映出城市變化。回望阜陽的過去,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阜陽大部分家庭還處在煤油燈時代。夜晚,全家人幾乎是共用一盞煤油燈,女人在煤油燈下做針線活,男人就著燈花抽旱菸,就連孩子也是在煤油燈下寫作業。那時候生活困難,就是煤油燈也不敢點時間太長,因為怕費油。直到1970年左右,阜陽城的居民開始陸續使用上了電燈。

從煤油燈到LED燈,歷經68年,路燈見證了阜陽城市的發展

城市照明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每當一盞路燈亮起時,它照亮的不僅僅是一條條道路,更是一顆顆城市居民的心。阜陽 老城區一直是各種美食的彙集地,夜市上的每個攤點前總是燈火閃亮。據老人講,以前可不是這個樣子的。當時除大一點的飯館扯個小燈泡外,更多的商販都是藉助路燈經營。一到晚上,搶佔電線杆子附近的地盤就成了商販們的“頭等大事”。有的商販甚至從下午就開始搶佔路燈下的位置了。以至於經常出現商販們因搶地方而爭吵不休的事情。而今,商販們再也不用為照明發愁了,每一個美食攤點通宵都是燈火明亮的。

從煤油燈到LED燈,歷經68年,路燈見證了阜陽城市的發展

在老阜陽人的記憶中,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後,阜城大部分街道還沒有照明。以前晚上一出門兩眼一抹黑,幾乎每個家裡都會準備一個手電筒。手電筒還是大家晚上串門的必備工具。當時,解放大街、人民路等主要道路已經架設了路燈。那時所謂的路燈就路邊立著一根木頭杆子,燈頭上有圓形搪瓷燈罩。儘管燈光不怎麼明亮,白中透黃,黃中透紅,但是總算給人們帶來一片片難得的光明。每到夜晚,在路燈亮處,總能看到不少人圍在路燈下,家長裡短,說古論今,追逐嬉鬧,打牌跳繩,路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少樂趣。

從煤油燈到LED燈,歷經68年,路燈見證了阜陽城市的發展

從“路燈照明”到“夜景照明”的轉變

時間流逝、歲月更新,不知不覺間,人們習以為常的路燈隨著歷史的變遷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漫步夜幕下的阜城,路燈的變化真可謂是顯而易見,阜陽的發展,從“小變化”裡就能看到“大發展”。確實,曾幾何時,電線杆子“進化”了,由木頭的換成了水泥的,又由水泥的換成了各種金屬的,千姿百態、嫵媚婀娜。燈泡再不是隻有螢火蟲般光亮的白熾燈,由熒光燈到鹵素燈,又有如今許許多多的高科技燈,流光異彩、絢麗多姿,為了實現從“路燈照明”到“夜景照明”的轉變。

從煤油燈到LED燈,歷經68年,路燈見證了阜陽城市的發展

近年來,阜陽市在設計道路照明系統時,除了滿足夜晚照明的功能,創造舒適的照明環境外,還考慮到了白天的效果,讓路燈擔當起美化城市的功能。近年來,市區內所有新建的道路和主幹道,均按“一路一燈型,一路一景觀”標準創建。清河岸邊一個個璀璨的燈球、文峰公園的五色燈交織輝映、泉河風景帶造型別致的景觀燈,給人如夢如幻的感覺。人民路、潁州路、清河路上選用了不同藝術風格的燈型,形成了一條條“燈光隧道”,五彩繽紛、變化萬千、爭光鬥豔,將美化、綠化、亮化結合在一起,白天給城市增添一道風景,夜晚給人們一種光彩奪目的燈飾美感。再看馬路兩旁的建築物上,輝映著各色的燈箱、輪廓燈、霓虹燈、LED燈、太陽能燈,形狀各異的花燈……數不勝數,交相輝映,把阜陽的街頭照耀得如同白晝,猶如一座不夜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