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兩句話?

如何理解「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兩句話?

《群書治要》講座第22講06節

對於治國而言,什麼事最重要?那就是尊敬賢人最重要。如何尊敬賢人,體現對賢人的道義?那也是必須通過禮來體現。

如何理解「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兩句話?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七《禮記》。我們一句一句地來看。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道德仁義”,不借助禮就不能實現。在這裡邊,道德是體,仁義是用。無論是體是用,都非常地抽象,怎麼樣能夠體現出道德仁義?那必須藉助於禮。譬如說我們就仁義而言,“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這個仁就是為人的根本,是人心自然而然的一種體現。這個仁又是從哪裡做起的?就是從“親親”來做起,也就是從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來培養起一個人的仁愛之心。

怎麼樣做才能體現出對父母的這種仁愛?我們看《禮記·內則》中就有一段描述怎麼樣孝敬父母的話。

說明這個禮,就是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培養起對父母的恭敬之心、仁愛之心。

所以你看,“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侍奉父母的過程之中,常存這種恭敬之心,不敢忤逆父母,不敢怨恨父母之心,那走上學校,我們對老師、對同學也一樣地是順從,也一樣地沒有怨恨;走上工作崗位,對領導交給我們的任務也會認真盡責地完成,對於領導的訓導也會虛心、恭敬地接受。這就是“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我們看義,“義者宜也,尊賢為大”,這個義就是適宜的意思。什麼樣才算適宜?怎麼做才叫合宜?那就是要符合於禮的規定。

如何理解「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兩句話?

對於治國而言,什麼事最重要?那就是尊敬賢人最重要。如何尊敬賢人,體現對賢人的道義?那也是必須通過禮來體現。譬如說我們古人有句話,叫“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很多人拿著這一句話批判古人,說古人講等級觀念。大夫,就是領導犯了罪可以不去處罰,而一般老百姓卻要依法懲辦,這體現了不平等。實際上,這是我們對傳統文化不理解所導致的誤解。

在《孔子家語》中就記載,冉有去問孔老夫子,他說:“從前的君王制定法律,規定『刑不上大夫』,就是刑罰不施加於處在上層的大夫;『禮不下庶人』,禮儀不涉及在下層的百姓、平民。如果這樣的話,大夫犯了罪就能夠不施用刑罰,普通人辦事就可以不講究禮儀了嗎?”你看實際這句話古人早就有疑惑,而孔老夫子已經給予了很好的解答。

如何理解「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兩句話?

孔子說:“不是這樣。大凡整治君子,要用禮義來引導他的心志,是為了用廉潔知恥的節操來勉勵他們。”所以為什麼講禮?其實就是要不僅僅懲罰人的行為,而是要引導人的心志,讓人有羞恥之心、廉恥之心,根本上不想去觸犯這個禮。

所以古代的大夫,如果有犯貪汙受賄罪而被罷免流放的,就叫“簠簋不飾”( 簠、簋:都是古代食器,也用作放祭品;不飭:不整飭。借指貪汙。)你看他犯了貪汙受賄的罪,要去被罷免流放,都不直接說他犯了這樣的罪,而給他很隱諱地稱“簠簋不飾”,這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維持他的羞恥之心。

有犯淫亂、男女不別之罪的,就叫“帷薄不修”;有犯欺騙君主、不忠誠之罪的,就叫“臣節未著”;有犯軟弱無能、不勝任工作之罪的,就叫“下官不職”;有犯了冒犯國家綱紀之罪的,就叫“行事不請”。

這五個方面,對大夫已經單獨確定有罪名了,但還是不忍心以斥責的語氣直呼其罪名,而且為他們避諱,就是為了使他對此感到羞愧和恥辱。

所以大夫的罪行,如果是在五刑的範圍內,發出責罰的通知之後,就戴白色的帽子並繫上犛牛毛繩,用盤盛盥洗之水,並架上一把劍,前往宮廷自行請罪。大夫犯了罪之後,特別是他這個罪是在五罰之內的罪,他收到責罰的通知之後,他自己就去請罪了,國君不派執法人員前去捆綁捉拿他。這是為了給士大夫留面子,是一種尊敬賢人的體現。如果有重大罪行,他聽到命令就面向北方拜兩次,然後跪地自殺。

你看士大夫他是很有羞恥之心的,他有犯到重大罪行的時候,他自己就感到慚愧、感到懺悔了,朝著君主的方位跪地拜兩次,就自己自裁了。國君不派人押送、斬殺他,並對他說:“您大夫是自取其罪,我對您已經有禮了。”因此刑罰不施加於處上層的大夫,但是大夫也不會逃避其應有的懲罰,這是教育才使得他們做到這樣的。

所以這是禮道德的教化,使這些當官的士大夫,大夫就是當到一定層次的高官,他們都有很強烈的羞恥之心,做錯事,事發敗露之後,國家要責罰他的時候,用不著去捆綁、捉拿、押解,他自己就知道慚愧自裁了,所以說“刑不上大夫”。

為什麼“禮不下庶人”?就是說普通人,就是一般的平民,他們經常急促地做事,要忙這忙那的,忙於生計,而不能完滿地實行禮儀,所以就不責求他們完全按著禮儀行事,其實這是一種寬厚之心。

所以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它實際上是因為古人對於這些士大夫有良好的禮義道德的教化,所以這些大夫都非常地有羞恥之心,不需要怎麼樣地去緝拿、去押解、捆綁,他自己就知道錯了,自己就責罰自己了。所以你看,道德仁義,不借助禮在細微曲折之間體現出的等級秩序及具體的行為規範,就不能夠實現。

如何理解「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兩句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