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專業語術與作用

棕眼:瓷器表面極小的棕色釉點。

衝線:瓷器受到衝擊形成的裂紋。衝線若在口邊,可能在受到衝擊時繼續加長。

琢器:景德鎮制瓷專用術語,指不能在輪車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雞爪紋:瓷器上範圍較小的放射狀裂紋。

磕邊:瓷器邊上的小缺,一般對瓷器的保管影響較小。

自然開支:瓷器年久,釉面出現局部或整體的冰裂紋,與哥釉的工藝開片不同。

窯裂:燒製時出現的裂紋,區別於使用造成的裂紋。

做舊:將現代仿品用物理、化學方法處理,消除火光,加上包漿汙垢以冒充老器。

瓷器圖冊

剝釉:胎釉結合不好,年久胎釉剝離。早期青瓷常有這種現象。

爆釉:釉下的大氣泡在使用時破裂,露出胎。晚清有些瓷器有此現象。[4]

常用名詞解釋

1.八吉祥:瓷器紋樣之一。由輪、螺、幢、傘蓋、花、瓶、魚、結(也有的說: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八種吉祥物組成。偶有用火珠狀吉祥物代替其中之一。

2.寶相花:狀如薔薇,形大色麗,花瓣為二或三重,瓣端作三至五份裂開。流行於唐代彩色釉陶器及明、清瓷器上。

3.爆釉:瓷器釉有破損。

4.崩釉:陶瓷製品表面釉層自然的成塊或成片脫落的現象,稱為崩釉或剝釉。

5.束腰:筆筒有束腰的感覺,器皿底部又往往不齊平,自內向外傾斜。

6.冰裂紋:紋片的一種,因釉面似冰開裂而得名,其特點是無論角度大小欹斜,均為直線。

7.剝釉:瓷器出窯時,表面局部出現脫釉和滾釉的現象,一般統稱為剝釉。

8.博古紋:博古紋樣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寶以及天文儀器之類的器物。博古紋在明末清初應用較多。

9.衝口:瓷器因磕碰而造成口內外成一條線的裂痕。

10.燈籠尊:清乾隆時流行,敞口,短頸、,自肩至足直下,形似燈籠而名。以青花、釉裡紅、粉彩、爐鈞等品種為常見。

11.法華(法花):陶瓷釉色名。是在琉璃釉製作的基礎上發展的新品種,琉璃釉用鉛作熔劑,法花釉用牙硝作熔劑。創於元代,明中期以後在山西晉南一帶盛行,具有特殊裝飾效果。製作方法採用彩畫中的立粉技術,在陶胎表面,用特製帶管的泥漿袋,勾勒成凹線的紋飾輪廓,然後分別以黃、綠、紫釉料,填出第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

12.梵文:印度古代書面語文字。以梵文書於瓷器作為裝飾題材,盛行明代廟宇供器上,內容為佛教經文咒語之類。主要是青花品種。

13、福祿吉慶:清代乾隆時期景德鎮官窯粉彩瓷瓶上盛行的吉祥圖案。一般在各種底色上繪蝙蝠、桃、團壽、磬、如意、雙錢、雙魚、e字、盤腸等紋樣,四周輔以規整的花卉。這些圖案的含義是:蝙蝠——夫;桃——壽;磬——吉慶;雙錢——雙全;魚——有餘;e——萬;盤腸——連綿不斷。諧音組成:"福壽吉慶"、"福壽雙全"、"萬事如意"、"吉慶由於"等吉祥語。乾隆以後各朝仍流行這類紋飾。

14、過枝(過牆):自器物內(外)牆至外(內)壁,或器身至器蓋,枝幹相連,花葉相屬,渾然一體者稱為"過枝(過牆)"。紋飾常見為:花枝、翠竹、瓜果、桃實等,繪於盤、碟、碗、盞等敞口圓器內外,或蓋碗的上下。過枝花紋於明成化年間開始多見,盛行於清雍正、乾隆、道光。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種。

15、海八怪(海獸魚濤):以洶湧波濤作地,繪海馬、獅、象、翼龍和魚等各色海獸魚類奔逐其間。此紋飾始於明宣德朝,以青花與紅彩互為襯托,明代後期採用青花一色繪畫。清代有仿品。

16、後掛彩的瓷器和修復的唐三彩瓦器,用眼看是不太容易,可是敲敲它,放在耳邊聽聽聲,因為是重燒過,聲音發悶。

17、花押款:在器物底部的圖形標識,始於明中晚期。 18、雞爪紋:指瓷器局部受到點狀衝擊而形成的輻射狀裂紋,裂紋不過胎,多呈黃色,形如雞爪。

19、交泰瓶:清的乾隆朝的特殊製品。傳世品有粉青釉凸花膽式瓶,傅部中間鏤雕成如意頭形,上下兩部胎體互相勾套,可以活動,但有子母扣連接,不能分開,胎際皆塗金。另有黃釉青花器,撇口收頸,扁腹胎體上下兩部鏤以T形隔離套,製作巧妙,又稱"天地交泰瓶"。

20、金絲鐵線:紋片的一種,傳世哥窯瓷器的特殊紋飾,因開片有大小之分,大開片呈深灰色似鐵,小開片呈醬褐色,似金絲線而得名。

21、軍持:亦稱"君持"、"捃稚迦"。梵語"Knudika"的音譯,為佛教僧侶飲水、洗手等的器物,亦為伊斯蘭教徒所用。有銅、鐵、瓷等質地。唐代有白釉、青釉製品。宋代亦作插花之用。元、明、清時期極為流行。以江西景德鎮窯和福建德劃窯,晉江磁社窯等產量為大,產品主要銷往南洋各國。元代以敞口、長頸、扁腹、細長管狀流為常見;明、清演變為器深矮胖和乳頭狀流。品種有青花、釉裡紅、白釉、綠釉、黃釉等。

22、開片(紋片):瓷器釉層中出現的裂紋。本是瓷器燒成過程中由於胎、釉膨脹係數不同產生的缺陷,但宋代後開始有意識的在瓷器上用開片作為裝飾。

23、康熙朝凡有二層臺的器物,器折角處應極為挺直,有硬折角的感覺,凡折角圓渾者屬後仿。

24、康熙朝盤、碗之類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窯成滾圓的"泥鰍背"狀外,早期的官窯器及絕大多數民窯器為足壁內、外斜削而呈尖狀,且足邊大多有缺損。

25、康熙朝瓶、罐之類的立體器,其器物內、外壁的釉色應該一致。

26、康熙朝瓶、碗、盤、罐等器底能看到明顯的旋紋痕和點點黑疵。

27、康熙朝器物的雙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於內圈底足。

28、康熙朝青花的青料周圍有明顯的水印指捺紋。

29、康熙朝人物畫面臉部絕大多數外斜不正,這是陳老蓮畫人物的風格,凡人物臉部正面而規整者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條件。山水畫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畫院畫風的"劈斧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畫法。

30、康熙朝特有器型:觀音尊、棒槌瓶、金鐘杯、笠式碗、鳳尾尊、馬蹄尊等,後世仿品在器型上多少都有不同。

31、康熙朝五彩瓷的彩料周圍,特別是藍彩部分側視之有蛤蜊光圈。

32、磕碰:指陶瓷器局部被衝擊而殘缺,是成品的硬傷。

33、磕釉:陶瓷器局部被輕微磕碰,釉面傷缺而未傷及胎體。

34、刻瓷:在瓷面上鏨刻出裝飾花紋,有的再在紋痕內填以墨或顏色而成。

35、口毛:在器物口沿位置,有爆釉現象。

36、口有崩;在口沿位置,因磕碰等原因形成小缺口。

37、葵口:器口的一種。因口沿呈秋葵花形而得名。碗、盤、碟之類器物均有此口。口沿有呈五瓣花形的,也有成六瓣花形的。宋代極為流行,明、清景德鎮窯的製品十分精美。

38、順治瓷器多在數器物的口沿抹上一層淡醬色。

39、順治瓷器胎質、釉質均較粗,釉色發青。

40、順治爐一類器物的底足均為餅底實足。

41、順治有的盤底往往有窯裂痕。

42、鐵鏽斑(鐵鏽花):青代用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生產的一種結晶釉。如:《陶雅》所載:紫黑色釉,滿現星點,燦爛發亮,其光如鐵,為鐵鏽花。其中的釉料配方主要是含鐵和錳。

43、鐵鏽花:指宋、元是北方磁窯生產的,在黑釉質上用赭紅色繪畫的瓷器。稱:黑釉鐵鏽花。

44、團花:凡成圓形的圖案稱為"團花"。多見團龍、團鶴、團鳳、團螭、團花蝶、團壽等。有青花、釉裡紅、五彩、粉彩、鬥彩等品種。明代成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上團花十分流行。

45、洗口:器口呈洗形而得名。壺、瓶之類的器物常有此口。

46、洗口瓶:指瓶口似洗口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窯多有燒造。器型大體有:洗口、直頸、垂圓腹、圈足;洗口、直頸、折肩、桶式腹、淺圈足;洗口、長頸、扁圓腹、圈足三種。

47、窯傷:棕眼(針孔、針眼、毛孔、豬毛孔、縮釉):是陶瓷製品釉面出現的無釉小孔。陰裂:指有釉蓋沒的坯體裂紋。釉裂:指釉面開裂而坯體未裂。窯裂(窯縫):陶瓷器於出窯前胎體和釉面同時開裂。

48、雍正瓷普遍特徵是釉面有桔皮紋。

49、雍正仿永樂、宣德青花器有二個明顯特徵:一是施青料,系一筆塗抹,並無永、宣的小筆觸痕;二是用加重點料來冒充永樂、宣德的自然黑鐵斑。

50、雍正仿永樂甜白碗、盤之類器物,器底完全透亮。

51、雍正官窯及民窯精品碗、盤圈足均呈滾圓的"泥鰍背",撫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細膩感。

52、雍正民窯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無釉而有明顯旋痕。

53、雍正時的器物,除以仿明永樂、宣德及成化瓷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型有牛頭尊、貫耳瓶、四聯瓶、燈籠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

54、雍正碗類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徵,有的口徑與足徑的比例為2:1。

55、永樂青花色澤濃豔,釉層晶瑩肥厚,不好識別是因為有年款的器皿少。

56、炸地:底部有放射性裂紋,且從胎裡(外)向外(裡)裂通。

57、炸釉:成品的釉面有裂紋或龜裂稱風驚、釉驚;坯釉同時開裂稱驚裂。[5]

原則一,現在,陶瓷收藏市場的利潤空間已經有所下降,投資週期被拉長至十年左右,短時期內價格爆升的器物越來越少見,一些少而精的器物10年時間大概會有10%的上漲,因此收藏新手在投資時應該合理安排資金,做好中長期投資的準備,以免導致資金鍊斷裂。通常來講,收藏家最好先將收入安排好生活必需品,然後再考慮投資收藏之用。不過要注意一定兼顧完整原則,收藏相對少見、品相好的、以立件為主得瓷器。

原則二,避免僅收藏一種器物,而應該選擇投資組合。對於投資者來說必然跟隨市場熱潮,因此最好採取多品種組合的方式,用“青花+彩瓷+單色釉”的方式,結合不同器型如“碟+碗+花瓶+文房”進行收藏。這樣的組合有兩個好處:一是便於收藏者對多品種的學習;二是當市場熱點落在某一個品種時,收藏者在需要時可以輕易出貨,而無須把非市場熱點的品種低價忍痛割愛。

原則三,堅持特色收藏特色收藏有4類:按品種收藏、按紋飾收藏、按朝代收藏、按用途收藏。按品種收藏是指不同類別,如收藏者對文房類感興趣,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小項如筆筒系列收藏。其二是按紋飾收藏,即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其三是按朝代,有的收藏者對不同朝代的器物有特殊的興趣;另外,用途也是收藏的一方面。特色收藏令收藏者的收藏水平廣泛而深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