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治理拒收現金:「無現金」尚遠,「輕現金」先至

央行治理拒收現金:“無現金”尚遠,“輕現金”先至

中國人民銀行13日發佈公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包括紙幣和硬幣(以下統稱現金)。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依法應當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以後,你發現拒收或者採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的行為,可投訴、舉報給相關部門進行及時處理。

央行整治拒收現金的公告一出,有人擔心,是不是以後自己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這些第三方支付工具要受影響了?

在接受現金支付的前提下,鼓勵採用安全合法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保障人民群眾和消費者在支付方式上的選擇權。公告稱,經自願、平等、公平、誠信協商一致,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方式、無人銷售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履行法定職責,且不具備收取現金條件的,可以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

“無現金社會”為何提出?

在2017年,支付寶宣佈在多個城市舉辦“無現金城市周”營銷,微信支付也宣佈開啟“88無現金日”活動。後因媒體密集曝出商家拒收現金的消息,“無現金社會”引發的爭議遂被推向風口浪尖。從概念上講,“無現金”的提法十分模糊。支付巨頭希望大力推廣非現金支付理所當然,然而將非現金支付等同於“無現金社會”,這個概念擴展得就有點兒遠了。

無現金尚遠,輕現金先至

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移動支付市場持續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達109.1萬億元,增長208.7%,預計到2020年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將達275萬億元。可以預期的是,隨著電子支付快速發展,現金支付在交易中的比重將不斷降低,經濟學家構想的“輕現金社會”將觸手可及。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推動在經濟活動中減少現金使用、提高非現金支付結算比例。經過30多年發展,如今移動支付在降低社會交易成本,防範洗錢和腐敗等方面作用明顯,同時便利了民眾生活,促進了經濟發展,一個消費者、政府、企業都能從中受益的輕現金社會悄然而至。非現金支付的蓬勃發展,源於其為多方提供的便利。對消費者而言,減少現金的使用意味著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假鈔、搶劫、盜竊等風險。對企業來說,則可以大幅降低管理成本、節約人工開支及提升銷售業績。對政府來說,除能降低社會管理成本、打壓地下經濟及減少犯罪外,“去現金化”的最大益處還在於支付方式變革給經濟帶來的“催化劑”效應,如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就業崗位的增加以及更為繁榮的經濟。

移動支付如今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時代趨勢。與國外不同的是,海外發達經濟體在“輕現金化”過程中,路徑大都從紙幣到信用卡再到移動支付,而信用卡普及率仍不高的中國,則直接進入了移動支付階段。不過,對於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移動支付實現了“彎道超車”,專家持謹慎態度。同時也有專家指出,儘管非現金支付擁有若干優勢,但在當前的法律制度與技術條件下,完全取消現金並不現實。非現金交易會全面記錄個人的支付信息,難免涉及個人隱私,其中暗含技術風險;此外,推動“去現金化”還應尊重老年人等社會弱勢群體的選擇權。事實上,儘管現金在未來交易中的比重將不斷降低,但即便按照最極端的經濟學假設,現金也不可能被徹底剔除。未來將是“輕現金社會”,而非“無現金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