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癌症治療,到底是見好就收還是乘勝追擊?

對於癌症治療,到底是見好就收還是乘勝追擊?

湯老遇到不少患者和家屬提出這樣的問題,對於癌症治療,到底是見好就收還是乘勝追擊?答案在我國的解放戰爭中是再清楚不過的。從遼瀋戰役到平津戰役,從平津戰役到淮海戰役,都是一鼓作氣完成的,從而使我方由劣勢轉為優勢,然後還是宜將剩勇追窮寇。湯老以為其中的核心就是勇和快,其中都帶有勢的成分。

經驗教訓

早年對於切除不了的較大肝癌,無論用什麼治療都很難使腫瘤縮小。因為大肝癌患者大多合併較明顯的肝硬化,這種情況下,化療的藥量小了對腫瘤無效,藥量大了肝臟又受不了。

20世紀70年代,有位患者肝癌較大,已無法切除,於是給患者用了一種稱為噻替派(屬於直接殺死癌細胞的藥,現已不用)的化療,經過2個療程,我們意外的觀察到腫瘤明顯縮小。於是問患者是否願意手術,患者說腫瘤能縮小他也沒想到,這個結果來之不易,還是儘量維持,不要變動。然而這種化療藥要抑制白細胞,2個療程下來,白細胞已有所下降,只好等待一個階段再用。半年後,由於白細胞的下降,這種化療藥物也無法再用。藥物停用後不久,腫瘤又復增大,前後一年餘患者便去世。患者家屬和醫生都懊悔在腫瘤縮小的當時沒有乘勝追擊,給患者做手術。

有了這個教訓,我們對後來遇到的極少數化療後腫瘤縮小的患者實施腫瘤切除。

對於癌症治療,到底是見好就收還是乘勝追擊?

乘勝追擊

在癌症的治療中,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例子支持乘勝追擊的做法。在多種實體瘤中,對不是很早期的癌症,即使手術看來已切除乾淨,術後大多還是主張加用放療或化療,近年則還有選用合適的分子靶向治療劑的。因為戰爭的一個原則是隻有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有效保存自己。對付癌症也不例外,即使用手術切除了主要的腫瘤,還是主張乘勝追擊,通過放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等去儘可能多的消滅可能漏網的癌細胞。

例如肝癌,如果肝癌較大,加上旁邊已有衛星結節(癌播散到附近),即使手術看來都已切除,但術後大多主張做一次介入治療。其目的是怕有遺漏的,一時看不到的漏網癌灶。因為介入治療所注入的碘油,可以進入漏網的癌結節中,這樣不透光的碘油便可被CT所看到,而且碘油堵塞癌結節的動脈血供,也起到治療的作用。

又如乳腺癌,估計還可能有漏網的殘癌時,手術後也常加用放療、化療。湯老的一位家屬,患乳腺癌,而且是屬於惡性程度很高的Her-2分子陽性的類型,即使手術將乳房切除,又將已有轉移的腋下淋巴結清掃,但術後還是用了針對Her-2陽性乳腺癌最新的分子靶向治療劑赫賽汀,患者已7年無瘤生存。

又如結直腸癌,同樣對於不是很早期的患者,術後也大多主張每月一次化療,通常要做6個療程。其目的仍然是殺滅可能漏網的癌細胞。

本文內容提供者:營養師韋福貴apple5201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