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和通胀不是敌人,无法预计的风险才是!

上一篇文章,“保险观察”提到了保险和通胀的关系。保险实际上是牺牲了流动性和更高的预期收益回报,用来换取约定时间内的风险保障,同时确保资产具备不低于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的一种金融产品。

但是,保险无法抵御通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胀既可以对保险起到负面影响,也可能对保险起到正面影响。

我们在说保险无法抵御通胀的时候,往往还有关键的两点在潜意识里忽略了。

一、无法计算的风险不可忽视

很多时候,我们说保险几十年后的保额不如当下值钱,这是事实,并没有错。

但是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这几十年之间的风险。

风险无处不在,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风险是否会发生?会发生什么风险?何时何地发生?这一连串的问号,才会让我们产生通过保险来转移未知风险的想法。

如果风险是已知的,那也就不足为惧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规避风险,保险的价值也就没有这么大了。

举个例子,一名30岁的男性,投保50万保额的同方康健一生(多倍保)重疾险,20年缴,年缴保费是12100元。

如果第一年等待期过后就出险了,可以获得50万元的赔付,杠杆比高达41.32倍。

如果第二年出险,累计交了24200元保费,获得50万元赔付,杠杆比高达20.66倍。

如果第三年出险,累计交了36300元保费,获得50万元赔付,杠杆比也达到了13.77倍。

……

如果第20年及以后出险,保费已全部交完,共计24.2万元,获得50万元赔付,杠杆比为2.07。

保险和通胀不是敌人,无法预计的风险才是!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保险的杠杆比逐渐下降,但是保单头十年的杠杆比是惊人的,任何低风险金融产品都无法实现这样的杠杆。

如果投保消费型或者定期保险的话,杠杆比将会更高,起到的保障作用会更明显,这也是“保险观察”一直很推荐消费型和定期保险的原因。

但是消费型或者定期型的保险并不适合所有人,暂时还不太符合国人储蓄的思想,但是“保险观察”仍然很喜欢消费型和定期险种,推荐可以考虑终身+定期的组合搭配,提高杠杆比,充分体现保险保障作用。

言归正传,我们在说几十年后保险不值钱的时候,潜意识里已经默认几十年内不会发生风险了,忽视了保险缴费期内的高保障杠杆作用。

这,难道不是和保险起到风险转移的目地相背离了吗?

二、年缴保费,也在被通胀稀释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时间的通胀作用下,保险的保额被逐渐稀释了,这是通胀的负面作用。但是,我们的保费也被稀释了,这是正面作用。

怎么理解这句话?

因为保险有个特点,就是可以分期缴费,并不一定要一次性趸交。

我们不是一次性将保费交完,然后坐等保额一年一年低,而是可以选择20年、甚至30年缴费。

保险和通胀不是敌人,无法预计的风险才是!

保险可以选择分期缴费,降低支出压力

还是拿刚才那个例子为例,30岁男性购买了50万保额的重疾险,20年缴,每年交12100元。现在如果感觉这个保费有些压力,那么交到第10年、第20年呢?

通货膨胀会让保额缩水,但是同样也会让保费缩水,20年后的12100元,肯定是不及现在的12100元值钱的。

简单地说,就是你在交保费时,会感觉压力越来越小。因为长期保险的费率是固定的,第1年和第20年的保费金额一致,但是资金的时间价值却完全不一样了

保险和通胀不是敌人,无法预计的风险才是!

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可忽视

所以我们会说,保费的缴费方式应尽量选择缴费期限最长的时间,虽然说分期缴费的总保费会高于趸交的保费,但是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缴费期限越长越有利于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

此外,现在的保险都有轻症豁免、甚至重疾豁免功能,在缴费期间如发生轻症、重疾,后期未缴的保费也可以不用再交。选择的缴费期限越长,就越有利于让豁免条款充分生效

以上三点,就是我对通货膨胀之于保险影响的解读。保险不是对抗通胀的工具,更不应该是用来赚取收益的。保险的作用是持续的一个规避风险的过程,而不是某个时间点的实际价值。我们对保险一定要有个清晰的认识,让它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作用,这样我们在配置保险时才不会走偏!

我是保险观察,一个客观、专业、有温度、有态度的保险自媒体。请关注我,让我把专业带给你!也欢迎点击“了解更多”,关注本人公众号哦!如果有任何保险问题,欢迎咨询!

保险和通胀不是敌人,无法预计的风险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