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說話」,怎麼辦——給我家孩子的語言訓練課

我家孩子語言發展的問題,是曾經困擾我的很大一個問題。也有在“孩子說話比較晚”的事情上糾結和茫然過。為了確定我家孩子的語言發展是否存在問題,我找了好多的資料和諮詢了不少的朋友,甚至一度和我家先生說,是不是需要帶孩子去兒童醫院檢查看看。當然,後面是沒去,因孩子有一直在不斷的增加表達的詞彙量,我那個顆懸著的心才算安定下來。今天整理下我的想法和為提高孩子的表達性語言所採取的一些做法。

孩子21個月左右的時候,我身邊的一個比我家兒子大一天的小女孩都開始講句子了。那時我發現孩子的差距,於是我開始瞭解孩子語言發展的知識。因為,我得確定孩子的語言發展是不是真的有落後。

我們看孩子語言發展早和晚,不僅僅是以她/他說出來的清楚的單詞來衡量的。語言的發展,要綜合地看理解性語言(receptive language)和表達性語言(expressive language)這兩個過程的發展。

理解性語言包括:孩子能夠理解的單詞的數量;孩子能否聽懂父母的指令(比如,把鞋子拿過來,或者,走到門口來);孩子能否聽懂問題(比如,你想喝水嗎?)孩子能夠理解的介詞的數量(比如,把積木放到桌子上面;或者,你的火車掉到沙發下面了);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數字等等)。

表達性語言包括:孩子能夠表達出來的詞彙量(比如:事物名稱等等);能否將單詞組合到一起,組成詞組或者句子;孩子能否提問;能否運用代名詞、介詞等等。

如果他對語言的理解與同齡人相當或超前於同齡人,那麼可以多等一段時間,從理解到表達有一段積累的時間,有可能再積累一段時間寶寶就開口了。所以,如果孩子對語言的理解沒有問題,父母多半就不用瞎擔心了。(注:來自陳忻兒童心理)

我家孩子的理解性語言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在表達性語言方面確實是有落後於同齡孩子的現象。如果按照美國兒科學會的標準,孩子2歲的詞彙量需要達到大概50個以上,我家孩子是達不到的。和同齡的那些語言發展比較快的小女孩比較起來,那差距就更大了。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我也說不清楚。但是,我反思了下我在育兒上的問題,也許是有一定的相關性吧。

1) 孩子1歲前,我們對其語言輸入的量是不夠的。 孩子半歲前,我並沒有給孩子唸書的習慣。買了一些書籍,什麼讀給孩子的詩,故事書等等,我自己看過後,並不喜歡,所以也很難有耐心讀給孩子聽。半歲後,陸陸續續買了一些繪本,可是那時候,孩子對繪本的興趣不大, 他有了很多的自己喜歡的活動,大多是動作探索類的。我那時候,也特別鼓勵孩子在家四處倒騰。而孩子做各類探索活動的時候,很多時候,我並沒有給到他及時的語言的描述性說明,即便有描述,後面的重複性也不高。這樣讓孩子失去了很好的一次將語言和活動鏈接起來的訓練的機會。

2)沒有用正確的表達方式堅持和孩子溝通。在我覺得孩子的表達性語言不夠之前,我和孩子的的日常交流就如平常和大人一樣,沒有特別地採用緩慢,簡潔,誇張的表達方式。雖然我知道這個方式,但是我並沒有執行太多,我以前的這種交流方式,提供的只是語境,並沒有提供語義給孩子,也就是說這麼小的孩子他有可能吸收不了句子中的關鍵詞。現在回頭看過來,結合我家孩子後面開口發音的情況,再仔細地思考後,我真心認可緩慢,誇張,簡潔,重複的性的表達方式是極其可行和重要的。根據約翰.梅迪納的說法:寶寶的聲帶只有成人的1/4長,能夠發出的聲音不多,而高音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採用誇張而緩慢的方式有助於孩子辨識不同的單詞,幫助他們對不同的發音進行歸類,而較高的音調能夠方便孩子模仿話語的特徵。我閨蜜的兒子說話特別的早,詞彙也是非常的豐富。她跟我分享的是,自她兒子出生開始,每天教孩子說話,怎麼教,舉個例子,她的原話是:寶寶,看媽媽口型,這-是-書,書---- 她說她家孩子的說話,是被她訓練出來的。大部分時候,她和孩子交流的語言是緩慢而簡潔的。

在我心裡,我接納每個孩子生長的不同步調,也相信我家孩子是有自己的發展步伐,他準備好了,說不定語言大爆發期就來了, 我也不需要太過著急。但是,我依然是特別希望孩子能早點實現和我的無障礙溝通, 在我看來,孩子及早能有較好的語言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1)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認識自我的情緒。 在孩子2歲左右,自我獨立意識越發明顯,會跟大人溝通很多的事情,可是, 如果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或者語言表達不夠清晰, 大人有時候就比較難快速地回應孩子的需求,這個時候,孩子就有了自己的情緒, 可是他也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唯有哭,鬧等。像我家兒子,很多時候都用動作來表達他的需求,雖然他的動作真的很到位,可是我依然有不明白的時候,對我,對孩子都是有或大或小的挫敗感。如果語言發展得很好, 孩子能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需求沒法滿足,也能告訴大人自己的內心的感受,那孩子和大人的溝通就容易的多。另外,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也是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語言基礎。

2)語言發展能力的好壞不僅僅影響到孩子閱讀和表達的能力,對於孩子認知事物,掌握秩序,學習數理都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孩子到了2歲,如果語言能力比較強的話,其實是可以進行簡單的數理啟蒙,比如認識形狀,高矮,大小等。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語言基礎上,這樣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發展思考能力也是建立在語言能力的基礎之上的。我和孩子做過一些練習, 可是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跟不上,就感覺在數理方面真的跑不動。

另外,孩子只有擁有的語言的能力,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瞭解自己。意識到自己過往的問題,同時真的想孩子早點實現自由溝通的願望,我對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方式,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以下,是我修正後的加強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採用的除讀繪本,童詩之外的部分方法。

1)描述孩子的行為和活動。孩子已經過了那個乖乖躺在那裡聽我灌輸這個那個的時間,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太多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和活動。如果是跟孩子說她不感興趣的東西,他基本是不會理我的,即便理彩我,時間也不會太長。所以,我會特別留意孩子的興趣點和注意力,會適度的對孩子的行為和活動進行描述。比如我家孩子很愛玩車,看到他的我會說:寶寶開車,吉普車開往牆上,車擺成了人字行,寶寶開跑車。這種方法,也是讓孩子把語言和他所看到的東西在大腦裡有個連接。

為了不干擾孩子的專注力, 我一般在孩子自己玩得特別專注的時候,或者在嘗試解決什麼問題的時候,我都不會再出聲。比如,他玩車的時候,特別喜歡將車輪子剛好壓合在某一條線上,要對齊某樣物品,車要擺成什麼形狀。我都會選擇默默地看著他。待他完成,我才會用語言給孩子描述下他剛剛做了什麼事情。

2)玩情景想象類遊戲。這個是孩子接近2歲的時候,特別愛玩的遊戲之一。迄今為止,我們玩超市購物, 小車銷售, 醫生病人,烹飪, 城市建設,球類競賽, 照顧娃娃,遊樂場等。這類情景故事類的遊戲,可以引入比較豐富的詞彙分享給孩子,並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學習練習運用這類詞彙。在這些遊戲中,樂高和《Shopping list 》桌遊發揮特別大的作用。我們每次都只玩一個主題,比如玩超市購物,我會將相關的詞彙引入給孩子,其中搭建超市,貨物擺放,消費者購物,結算等等。每一個流程都會引入其中最關鍵的詞,不斷重複念給孩子聽。在這些遊戲前,我一般會像樂高課程那樣做份簡單的教案。為了讓自己思路更清晰地指導孩子。在執行的過程中,自由發揮的時候還是特別多的,因為需要調整自己的節奏配合到孩子的興趣。

3)玩貼紙類遊戲。孩子對於貼紙的喜愛是超過我想象的。曾經的我在想,這個小小的貼紙有什麼好玩的啊。沒想到,孩子用那貼紙貼臉,貼衣服,各種貼,很是興奮。最開始也是由著他貼,並沒有指導太多。後來,我給他買了關於車和身體部位的貼紙,這才讓我真正意識到貼紙在孩子語言訓練上的神奇功效。真的是不要太好用,於是乎走上了歡樂豐富的貼紙之路。比如我提到的身體部位貼紙, 孩子每撕一個貼紙,都會告訴他,這是什麼?貼哪裡?這裡是?場景類的貼紙也是特別適合給孩子做語言的練習。比如,我們最近玩的多湖輝的早教貼紙遊戲,裡面有非常多的場景類的遊戲,圍繞同一主題開展的貼紙類的遊戲好處是方便溫習,在多次同一場景的體驗中,孩子能更好的吸收語言。

4)自言自語,講講媽媽的故事。自言自語,這個曾經在我看來有點傻的事情,並且對於我這種內斂,話不多的人其實是有點困難的事,後來我還真的嘗試了。緣由是,某段時間,孩子對讀繪本真是沒什麼興趣。我就自己拿起繪本自個在那大聲的讀起來,有點誇張的讀法,因為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真沒想到,孩子還真是能吸引過來。原來,他在那玩自己的,也是能聽到我說的。所以,有時候,在家裡做點家務啥的,我會一邊做,一邊描述自己做的事情。還有就是,每天回到家,都是問兒子,你怎麼樣啊,你今天玩什麼啦,好像都是同樣的對話。感覺自己好無聊。某天,我在想,能不能跟兒子說點別的,想了想,給孩子講講自己工作的事情吧,這類故事講起來比較容易。後來,回到家, 我就會跟孩子說說媽媽今天遇見了什麼人,做了什麼事情, 有什麼收穫,有什麼事情特別開心,或者難過等等。每天下班都會抱抱小傢伙,然後就開始巴拉巴拉。孩子也會覺得有意思,聽媽媽說啊,說啊,直到媽媽的晚飯時間。

5)玩轉動作類童謠。在孩子幾個月的時候,會抱著孩子隨著音樂跳一跳,讓孩子感受下律動。可是,孩子大一點後,就漸漸少了。抱著累啊。 某天,他奶奶教他跳,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小朋友.......”孩子特別有興趣,纏著奶奶跳了好多遍。那一刻,我才發現孩子原來喜歡玩這個。於是,我找來好些比較容易學的手指童謠和律動兒歌。比如:手指童謠《小烏龜》《花兒開》《土豆》等。 律動兒歌玩得最多的是愛奇藝兒童動畫屋的舞蹈課堂。裡面的律動舞蹈很簡單,容易學習。比如《123木頭人》,《水果歌》,《我給家人錘錘背》等。動作類童謠不僅豐富了孩子的詞彙,也能增強孩子音樂的節奏感。

在孩子說話這個事情上,我想很多的男孩媽媽都和我一樣,有過困惑吧。如果孩子僅僅是表達性語言有點落後,就沒必要憂慮了。但是,我依然覺得幫助孩子積累豐富的詞彙句子是不可懈怠的育兒工作。在我看來,孩子沒說出來,並不代表他對這些表達沒記憶,他僅僅是還沒準備好,如何發音。雖說每個孩子的“語言爆發期”不同, 但是,我想持續有效的輸入,才有爆發的那一天。

這裡是昊媽的生活筆記。專注於分享蒙臺梭利育兒,數學,英語,閱讀等孩子的早期啟蒙與成長。您若喜歡,歡迎常來逛逛。

孩子“不愛說話”,怎麼辦——給我家孩子的語言訓練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