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最後底牌出台,土拍市場資金監管,動了誰的「奶酪」?

2018年行程已過半,市場依舊沒能撼動高房價。而且,銷售依然火爆,2018年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高達7.7億平米,銷售額高達6.69萬億,均刷新了歷史同期記錄。同時,銷售火爆的背後,是樓市去庫存計劃的完美結束。

樓市調控最後底牌出臺,土拍市場資金監管,動了誰的“奶酪”?

這幾年的去庫存計劃,讓我們見證了三四線城市房價是如何進入瘋狂的。一個貧困縣城的房價,也能在市場帶動下進入萬元行列。高房價下,也讓我們的老百姓進入了購房癲狂的狀態,不在乎高槓杆風險,也不在乎超前消費,只要能買房,能用上的辦法一定不會拒絕。

在高房價以及降低的庫存推動下,開發商對土地市場有表現出狂熱的態度。數據顯示,1-6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108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2%,增速比1-5月份提高5.1個百分點;土地成交價款5265億元,增長20.3%。這不禁讓小編髮出疑問,政府已經對樓市的資金進行嚴厲的管控了,房企開發商的融資渠道也受到了打壓,那開發商拿地的錢又從哪來的呢?

開發商錢的來源,無非就是上市融資、發債、銀行貸款、自有資金以及銷售回款等模式。但是,從網上公佈的數據上看,1-6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79287億元,同比增長4.6%,增速比1-5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其中,國內貸款12292億元,下降7.9%;利用外資28億元,下降73.1%;自籌資金25541億元,增長9.7%;定金及預收款26123億元,增長12.5%;個人按揭貸款11524億元,下降4.0%。

樓市調控最後底牌出臺,土拍市場資金監管,動了誰的“奶酪”?

多數數據都是下降的,貸款、發債規模都下降了。而銷售回款在市場成交不是太好的情況下,資金回款也不是太樂觀。無非還有一條,那就是自有資金。這個就有點複雜了,來源渠道頗多。

6月20日,審計署就針對金融風險防控報告中,就有銀行表外資產流向房地產的信號。根據審計署當時披露的報告,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集團3家金融機構9家大型國有銀行,違規向房地產行業提供融資360.87億元。

大家都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了吧,銀行表外資金,說白了就是按照會計準則不計入資產負債表內的,不形成資產負債,但能增加銀行收益的業務。另一層意思,就是說這部分資金你通過資產負債表是查不出來的。當然,小編不是專業人士,就不對這個做過多言論。小編想說的是,房企要拿資金還是有很多渠道的,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樓市調控最後底牌出臺,土拍市場資金監管,動了誰的“奶酪”?

當然,政府怎麼可能任由這種行為發生呢。這不北京就率先對這種違規操作的行為進行監管,嚴控開發商拿地資金的來源。這被業內稱之為,找到打擊開發商違規行為的“七寸”。遏制住了開發商的資金,就相當於控制了市場的炒作行為,對房價而言,由於土地價格在房價中佔比較大。因此,競爭減少會導致土地成本下降,像上半年那樣賣地數量、價格“雙豐收”的現象將成為歷史。

當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都開始下手了,我想其它城市跟進是勢在必行的趨勢。而這樣一來,樓市的炒作行為,小編就要送他們一首“涼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