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之美,化殘缺爲神奇

哥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造型莊重、古樸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獨特神奇的紋片裝飾而著稱。哥窯恰如一顆色彩絢麗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們只能遠望它耀眼的光環,而無法目睹它真實的風采。

在古代陶瓷雅制的收藏名目當中,哥窯是自明清以來一直為人們廣為傳唱,也是最值得玩味的一種。哥窯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元代的《至正直記》,書中記載:“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其色瑩潤如舊造”。相傳宋代龍泉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龍泉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也稱“哥哥窯”。

哥窯之美,化殘缺為神奇

元 哥窯水丞

本品雋巧可愛,造型別具一格,屬於傳世所見哥窯當中的罕見之器,所敷施釉色厚潤猶如凝脂,寶光內蘊,靜穆古雅,周身紋片縱橫,飄逸流暢,深者呈紫褐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二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口沿色呈紫褐,與足端所露之鐵黑胎骨上下呼應,印證歷代文獻所言哥窯“紫口鐵足”之特徵,予人益見古拙之氣。

哥窯之美,化殘缺為神奇

元 哥窯海棠式洗

本品為宋代哥窯海棠式四足洗,雋巧可愛,造型別具一格,屬於傳世所見哥窯當中的罕見佳器,口呈四瓣海棠花形,器身隨口沿起伏凹凸變化,整體造型精巧優雅,秀氣中彰顯豪邁,釉質呈粉青色,釉面瑩潤腴厚,猶如凝脂,寶光內蘊,靜穆古雅,周身紋片縱橫,飄逸流暢,深者呈黑褐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二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底部有支燒的痕跡,胎骨灰黑既薄又輕,器體下有四如意足承載,器內壁和底部散佈少許縮釉孔,予人益見古拙之氣。這些都反映了宋元時期哥窯的工藝製作特徵。

哥窯之美,化殘缺為神奇

清早期 仿哥窯花口小尊

此尊敞口、長頸、鼓腹、圈足。造型奇拙古樸,規整精到。花口,束頸,溜肩,鼓腹,頸腹均六辨,對應花口。圈足呈花式外撇,與器身相得益彰。此器胎體厚重,釉色滋潤,肥厚光亮,酥光盈盈。釉上遍開黑色和黃色紋片,大小相間,如金絲鐵線,具有特殊的美感,製作精緻,是清早期仿哥窯的精品。

哥窯之美,化殘缺為神奇

元-明 哥窯貫耳八方小壺

此件即為一件哥窯佳作,其造型仿青銅器式樣,為八方形,口微外撇,腹下部豐滿,高圈足,造型凝重端莊,頸部凸起兩道弦紋,兩側各有一筒狀圓形直耳,中空,俗稱“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色厚潤猶如凝脂,貫耳附近縮釉現象明顯,底足一週無釉,呈深褐色。釉面開細碎冰裂紋,深者呈紫褐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兩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哥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備受人們喜愛,明清御窯製作了不少仿哥瓷器。《格古要論》對哥窯產品描述為:“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