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歷史文化名河」河畔的「亡國之音」

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美麗的秦淮河從城中穿過。秦淮河被譽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是南京的母親河,孕育了南京幾千年的歷史文明,也見證了南京六朝古都的輝煌。今天我們就講這六朝古都中間“南陳後主”的故事。

“第一歷史文化名河”河畔的“亡國之音”

“南陳後主”名叫陳叔寶,是南北朝時期,陳朝的最後一個皇帝。“自古江南多才俊”,出生於帝王之家的陳叔寶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文學青年。他對詩詞歌賦的痴迷,使他一度荒廢了朝政。當了皇帝之後,陳叔寶重用了一批文人騷客,天天和這些人飲酒作詩聽曲,根本不去管理朝廷政事。陳叔寶還將十幾個才色兼備、能詩擅曲的宮女封為“女學士”;有才華但是不夠漂亮的,就命名為“女校書”。每次宴會,妃嬪群集,官員和女學士們詩詞唱和,互相贈答。文思遲緩的人則被罰酒,最後選那些特別豔麗的,譜上新曲子,令宮女們演唱。

“第一歷史文化名河”河畔的“亡國之音”

在這詩文遊戲中,陳叔寶也積極參與。他自己填寫的最有名的詞,叫做《玉樹後庭花》,簡稱《後庭花》。原文是:“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這裡的花開不長久,也恰好預示了陳叔寶的皇帝生涯不長久。僅僅當了七年的皇帝,陳朝就被隋朝的大軍所滅,陳叔寶就成了隋文帝楊堅的俘虜。他的《玉樹後庭花》也就成了歷史上最有名的“亡國之音”。

“第一歷史文化名河”河畔的“亡國之音”

兩百年後,在經歷了盛唐的大力發展之後,南京城一片繁華。秦淮河兩岸酒家林立,成了當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們宴請遊樂的地方。有一天,大詩人杜牧來到了南京。杜牧是晚唐最負盛名的詩人,他為官一身正氣,剛正不阿。他主張經濟濟世,對晚唐官場的腐敗和奢靡之風,杜牧是深惡痛絕。這天晚上,杜牧所乘坐的船停泊在秦淮河岸邊。秦淮河的夜色是非常美的,迷離的月色和著淡淡的輕煙,籠罩著冰涼的河水和岸邊的沙灘。河的兩岸酒家林立,燈火通明。那些達官貴人們正在宴請享樂。他們也模仿當年的陳叔寶,讓那些以賣唱為生的歌女們,去演唱《玉樹後庭花》。在這些官僚貴族的眼裡,只有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他們才不管國家的危急存亡。但是這歌聲卻刺痛了大詩人杜牧。他憤然寫下了他的千古名作《泊秦淮》。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第一歷史文化名河”河畔的“亡國之音”

在這首詩中,杜牧藉助陳叔寶沉迷於酒色歌賦而亡國的歷史教訓,來諷刺那些在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的官僚貴族們。也表現了詩人擔心歷史又將重演的憂患意識。其中“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隔江”二字。暗含了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聲色的歷史事實。整首詩邏輯性非常強,層層遞進,一環進扣一環。非常巧妙,非常自然地把歷史和現實串成一線。在婉曲輕利的格調之中,表現出了諷刺的辛辣和悲痛的深沉,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千古絕唱”。

這裡是乾訸書苑,這裡有文學,有歷史,有遠方,還有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