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從小由姥姥帶大,為什麼還是愛爺爺奶奶比姥姥姥爺多呢?

YY麻辣媽咪


這個問題是千家萬戶遇到的問題,感受大有不同。雖然,現在獨孫子女多,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都很疼愛孫子,但是確實存在小孩子對爺輩們的親疏,應該說對爺爺奶奶親的多些。



過去在我們農村有句俗話說"姥姥疼外孫,等於疼畜生",意思是說姥姥再疼外孫,都沒有用,長大了還是和奶奶親。


這種情況,據說與血緣有一定關係,由人體遺傳基因所決定的,爺爺奶奶的某些基因會遺傳給孫子,但外公外婆確不能遺傳,主要是染色體的原因。不是專家,說不清楚,不過,我特別相信這種理論,有切身體會。


山裡紅56237




小孩子從小由姥姥帶大,為什麼還是愛爺爺奶奶比姥姥姥爺多呢?下面講一個姑事。

某去姥姥家,姥爺帶他和表哥去河邊玩。忽然姥爺落水,表哥急得大哭大叫,喊人救命。而某卻若無其事,對錶哥說:你爺爺掉到水裡了,我爺爺還在家裡呢。

這個故事就說明了在人們的心目中,爺爺奶奶遠比姥姥姥爺的位置重要的多。

自古至今,在人們的心裡,父母家才是家。而因為父母是和爺爺奶奶同住的,所以也就把爺爺奶奶當做了家裡人。而不管在姥姥姥爺家住多久,他們待你有多親,總也是感到是在住親戚,沒有住家的感覺。所以就有了外甥是狗,吃飽就走和親孫子燒燒紙,親外甥指一指的俗語。

雖然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的血緣關係一般遠近,但因為血脈傳承是以男性為系,可以追溯至千古,就連埋葬也是在一個墳地。而姥姥姥爺做為親戚,恐怕沒有了姥姥姥爺、舅舅妗妗之後,就不會有一點聯繫了吧。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當看到這個題目時,在我內心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確有太多的感慨。

我的孫女現在才兩歲多,一直以來都是她的爸爸媽媽、奶奶姥姥姥爺帶著,因為工作原因,我是幾乎沒見過幾次面,可每在過年見面時,她總是和我特別親熱,就連剛開口說話時最先會叫的是除了“爸爸媽媽”外,就是“爺爺”了。到現在都是玩具壞了“爺爺會修”,過年回家“和爺爺玩兒去”。雖然很少很少在一起,確勝過經常在一起的姥姥姥爺。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據我的體會,分析出以下幾種原因:

一、誰都知道,小孩子雖小哪怕是嬰兒時期,從外界捕捉到的任何信息都是有感知的,因此,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知道他有一個很完整很幸福的家,有在身邊細心呵護照顧他的爸爸媽媽姥姥姥爺,還有不在身邊也一樣愛他疼他的爺爺奶奶,這些信息就是他身邊人在交流過程中傳遞出來,被他捕捉到並牢牢鎖定在幼小的心靈裡的。

二、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在他心裡的爺爺奶奶越是見面少越是最想見,久而久之當一見面,就顯得更加親切,如果爺爺奶奶再來點親情上的互動,親切感就更為強烈了。

基於上述分析,在大人眼裡,看似孩子愛爺爺奶奶的舉動大於愛姥姥姥爺,其實,在孩子的心裡,愛,都是一樣的。


夢的港灣328


從血緣關係上來說,姥姥、姥爺、爺爺、奶奶與孩子的血緣關係是一樣近的,並且,我並不覺得血緣是造成遠近親疏的直接原因。

小孩子一般會和兩類人更為親近,一是長期的貼身照顧者,給孩子蓋被子、穿衣服、梳頭髮、洗澡、刷牙、餵飯……打理孩子一切近身事務,並且陪伴在孩子身邊的人。


二是討喜者,幽默風趣,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和孩子一起玩得很high,孩子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不會被管教、要求、批評、限制,這樣的討孩子喜歡的人。

有的時候,孩子更喜歡第二類人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為貼身照顧者,在長期打理孩子飲食起居的同時,勢必對孩子有所要求和限制。

例如,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控制孩子的零食攝入量,生病的時候餵食孩子並不愛吃的苦藥湯,不給孩子買棒棒糖是為了蛀牙不再發展,督促怕麻煩的孩子每天睡前刷牙,孩子還沒有玩盡興就被拉回家,不論是因為時間太晚了,還是因為耽誤吃飯或是拉大便的時間了……孩子畢竟是孩子,任你再講道理,在孩子心裡都不會真正明白,孩子明白的只會是心裡不高興了,總有個人管著自己。

而如果這個時候,恰巧有個特別會討喜的爺爺奶奶,想吃什麼都給買,不想回家就一直玩,累了怕麻煩就不用牙刷漱口,吐兩口水就了事……總之以孩子高興為終極目標,從不對孩子說不,在孩子眼裡那簡直是救世主來了,沒有不讓孩子更愛的理由。於是乎,貼身照顧者就有種受累不討好的感覺。



從問題來看,孩子從小是由姥姥帶大,爺爺奶奶在沒有帶孩子的情況下,對孩子的接觸肯定是少的,在少有的接觸中,作為老人捨不得對孩子管教和限制也是人之常情,總希望不在身邊的孫子(孫女),在短暫的相處時光中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快樂。

於是乎,就出現了這種問題,孩子從小由姥姥帶大,還是愛爺爺奶奶比姥姥姥爺多些。作為成年人,放平心態就好,筆者的媽媽,孩子的姥姥,也是這種吃力不討好型的。

孩子小的時候,我做了全職主婦,我的媽媽來我家幫我帶孩子的時間遠比爺爺奶奶要多,但並不討喜,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了幫我洗衣、做飯、收拾廚房、採買生活品、做家務上了,孩子的貼身事務以筆者為主。

姥姥並不像奶奶一樣,只要見到孩子的時間全部用在和孩子玩耍上。姥姥受累,也未必討喜孩子,是早就料到的了,姥姥也從不計較這些,她覺得只要幫女兒減輕家庭負擔就好,更不會指望外孫女長大後能對她有所回報。真正愛孩子,就不要計較孩子更愛誰多一些,不圖回報,一個和睦的家庭氛圍,家長良好的心態,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更多人的愛,是有利無弊的。


靜特發899


我兒子就是從小由姥姥帶大的,最喜歡的就是姥姥姥爺。

他爺爺很久不回來一次,來了也不抱抱他,我兒子也不喜歡跟他爺爺玩,也壓根沒什麼感情。婆婆忙自己的事情,什麼時候都是隻顧自己吃喝玩樂,心情好了抱一抱,心情不好自己睡大覺,抱的時候,兒子也跟他玩,不抱,兒子也不找她。

沒有什麼一定的,更多的是從小跟誰多,心理跟誰親。看不起那些明明沒有付出什麼,卻總是拿著“血濃於水”來道德綁架的道德婊,孩子小的時候你們不帶他不疼他,現在孩子長大了省心了,你們過來表疼愛了,哪裡有那麼好的事情?

我會告訴我兒子,你是姥姥帶大的,那麼多個困難的日日夜夜,都是姥姥陪在媽媽身邊,所以你長大了,將來一定要好好疼姥姥姥爺。至於爺爺奶奶,我不會教他,他想跟她們親,我也不會攔著,畢竟是他的爺爺奶奶。

評論裡的鍵盤俠不要瞎逼逼了,我月子裡,婆婆沒有照顧過我一天,沒有給我做過一頓飯,我上班沒人看孩子,請她請一天假,她都不樂意!你們怎麼知道我沒讓她帶?她不願意!她得打牌逛街呢!

這話我不僅敢當著我老公的面說,當著公公婆婆的面,我照樣說!他們做沒做過,自己心裡清楚,我這麼說,他們沒話反駁!因為我說的是實話!

就我自己來說,從小我的爺爺奶奶就沒疼過我,最疼的是他們的孫子,我作為孫女,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沒我的份,相反的,有一點好吃的,我姥姥都會給我留著。

所以直到現在,我和我的爺爺奶奶都不親。偶爾逢年過節跟著爸媽一起去看他們,但是平時我是不去的,去也就是在那裡坐坐,不見面也沒什麼感覺,也不會思念他們。

孩子到底跟誰親,大部分是來自日常的陪伴,感情的積累。小部分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我每天辛苦上班,在家幫我帶孩子的,是我的父母。我自然會教給他們,誰才是他更應該孝順的人,而不是某些人在孩子小難照顧的時候不聞不問,長大了再給點零花錢說幾句好聽的話來坐享其成。

有付出才有回報,血緣是血緣,但是血緣並不會凌駕於一切之上。沒有感情基礎的血緣,也不過如此而已。


婦產科女司機


一般來說,孩子小的時候誰帶的多,就跟誰親。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照顧者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不同,孩子的親近程度也會不同。這和孩子有沒有良心無關,和孩子的感受有關。

比如我認識的一位奶奶,從小一個人盡心盡力照顧孫女長大。按理說,孫女應該跟她很親。可是因為奶奶脾氣比較急,孫女不想吃飯,不想叫人,題目做錯,奶奶都會批評、指責,而且說的話比較傷人,所以孫女越大,和奶奶越不親。

我們家也是這種情況。奶奶和外婆一直輪流照顧小樣。小時候小樣和她們一樣親。

但是1,2歲開始,小樣有了獨立自主的意識後,奶奶干涉多,批評多的方式,和外婆以鼓勵為主,尊重小樣的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樣和外婆的關係,明顯比和奶奶更親近。

其實我們當孩子的時候也一樣,父母再怎麼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如果總是用嘮叨、數落、批評、比較的方式對待我們,我們也很難和父母親近。將心比心,孩子也是一樣的。

所以一方面,希望老人能用更尊重孩子想法和感受的方式對待他們,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常常在孩子面前表達我們對老人的愛和感謝。

不只是嘴上教育孩子,“長大後要孝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要以身作則地做給孩子看。比如把好吃的東西留給老人,陪她們聊聊天,多分擔一些家務,生日的時候給老人準備禮物等等。

孩子看到我們對老人的愛,自然也會和老人更親近,更懂得感恩。


媽媽沒時間


這裡面有傳統思想觀念的因素,在一般人心目裡,父母和爺爺奶奶是一個大家庭的人,而姥姥姥爺,只不過是,經常走動的親戚關係,不是一家人,所以,有時候,儘管親自把外孫帶大,或者再怎麼對外孫好,他也認為,自己和爺爺奶奶的骨血親

有些比較重感情的小孩,他視親情親疏的程度,是跟誰一起生活的多,誰對他照顧和付出多一點,他就在誰面前感到有理,不生分,就會對誰親密一點,也會感恩和回報誰多一點,但有些孩子卻往往不這樣認為,他覺得,是誰對他的溺愛程度大一點,對他的無理要求,從不拒絕的人,才是他看見親的人,比方說,我姐家小孩,儘管他小時候,是我母親帶的比較多一點,可當別人向他,看見奶奶親,還是姥姥親,他說,奶奶親,之所以會這麼認為,其原因是,我母親性格比較要強,在帶外孫時,對他各方面的管理,也就比較嚴格,對他的無理要求,嚴加拒絕和約束,而人家奶奶的,臨時來住幾天,孫子要怎樣,就怎樣

姥姥姥爺帶外孫,完全是出於對自己女兒的心疼和愛惜,為了讓女兒,更好把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從而減輕女兒,各方面的壓力和負擔,也是出於和外孫有隔輩之親,並沒有多想從女兒和外孫身上,獲得多大收穫和回報,如果女兒和外孫,能夠多對他們理解和體諒一下,多對他們心存感激,感恩回報,當然好,如果遇到不理解的,不懂感恩的,他們也不會把這些放在心上,斤斤計較,所以,做為晚輩的外孫,在對待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的態度上,還是應該客觀,公平合理一點,不要把對老人的親疏遠近的比重,過於傾斜才對





用戶93315625552


我不太同意樓主的觀點。

孩子是最單純也是最現實的,誰帶的多他就和誰親,如果真是姥姥姥爺帶大的,那肯定和姥姥姥爺親,不會和爺爺奶奶親。

不僅是這樣,如果爸爸媽媽在外打工,一年都見不上一面,這種孩子長大了,連父母都不會親的。

我堂弟的女兒,一直是她奶奶帶大。堂弟兩口子在廣州打工,每年就過年回去一下,雖然每次過年回去都給孩子買玩具,零食,新衣服,但不親就是不親。

孩子連媽媽都不肯喊一聲,堂弟老婆想給孩子洗澡,帶孩子睡覺,那孩子哭的厲害,壓根兒不同意。

堂弟兩口子心裡也難過,自己也哭了。但是孩子才幾歲,她所有的反應都是最真實的。

所以留守兒童苦啊,打工的父母也難。



也許是閒話


根本原因是大的人文環境造成的!

孩子和雙方老人血緣一樣,這是常識,所以什麼“血濃於水”理論肯定不成立。我認為這就是中國傳統男權的宗法制度的文化造成的。

中國是男權核心社會,並且這種男權社會和西方不太一樣。

1''中國的男權社會,女性是“附屬品”。''女人們會不自覺在家庭中“人格缺失”。

很多女人結婚之後會把自己淹沒在夫家裡,沒有獨立人格。女人一面說自己不是生物工具,一面又說“我給你家生孩子,孩子跟你們家姓”,儼然自己就是給婆家生娃的工具。

2''中國崇尚大家庭,家庭內部界限不清,但是家族界限清晰。

農耕社會讓我們必須大家庭,團結一致,所以家庭內部分離感差,界限不清。父母子女界限不清,祖父母會插手孫子女教育。小家庭獨立於父母的意識差,但是,家族之間清晰,並且每個人家族歸屬感強烈。

3''我國傳統重血緣,輕情感。

我們的文化強調“親生”,就是強調人和人的關係遠近首先是血緣遠近,無論感情多深厚。就像被親媽虐瘋了,也得說那是親媽,咋虐都是親的,後媽批評一句都受不了,因為是後媽。

這樣的大環境下,本來是白紙的小孩子會怎樣認定爺爺家和姥爺家的親疏?他們會覺得,我是奶奶家的人,我媽媽都是外人,何況姥姥姥爺,和她的親屬,即使他們對我很好。我和姑姑、叔叔更親,因為我們才是一家人。我得知道家裡外頭!

其實,人和人的感情是處出來的,多少親戚反目成仇的!很多親疏都是自己定下規則折磨自己,比如很多人說,還得養兒子,生孫子,不然以後上墳的都沒,這話說多了,女兒和外孫還願意去上墳?或者覺得上墳必須的兒子才有資格!這樣的老人,是不是自己折騰的孫輩不親!?

舉個例子

我一個朋友家孩子小時候被姥姥家帶大,天天吵著改姓,要姓媽媽姓。由此可見,孩子心裡知道誰對他好,感情和姥姥家親,同時也知道,其實自己“歸屬”爺爺家,姓氏是自己歸屬爺爺家的標誌,改了姓氏自己就是姥姥家人了。所以,和爺爺家親肯定不是天生的,人的感情是處出來的!

西方國家也是男權核心,但是小家庭相對獨立,孩子覺得自己和父母是一家,而不是把自己單純歸屬到爺爺或者姥爺家。而且更看重感情,所以很多被收養的孩子很幸福。


34717431


我想說,孩子的情感表達比起大人來,更直接,更真實。

我兒子是從小我帶的,因為我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我爸一個男人也從來沒幹過細緻活,讓他帶我兒子,一是不放心,怕他做不了;二是不忍心,讓他太辛苦。爺爺奶奶那邊,當是爺爺沒有退休,奶奶直接對我說,她不會帶孩子。沒辦法,我只能自己在家帶。到了我兒子上小班的時候,爺爺退休了,他主動提出要來接送我兒子,這樣我可以上班。順理成章,爺爺跟我們一起住,每天接送我兒子,晚上還幫我們燒晚飯,我們都是抱著感激的心情對待爺爺,所以我兒子跟爺爺特別親,原因不說也知道,人心都是肉長的,孩子的情感世界最真實,誰對他好,他就跟誰親。

相反,奶奶不跟我們一起住,她過段時間來住兩個星期,每次來也從來不來不幫忙做點什麼,看見我兒子有什麼不順眼的還要說上幾句,每次來了就跟領導視察似的,指導我們這個不好要這樣做,那個不好要那樣做,自己從來不伸手做任何事。我兒子不喜歡奶奶,也是他自己的體會吧,雖然我們不太喜歡這麼強勢的奶奶,但從來不在兒子面前說奶奶不好。

我只想說大人可以把真實的情感隱藏,甚至做出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虛偽,但孩子不會,尤其是在這樣差別對待的比較下,更能感覺到誰的真心。

當然,孩子也是很容易哄騙的,大人用一些直接利益的溝通交流可能就能讓孩子更喜歡,也是正常的,只要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沒有別的想法,我想孩子跟誰親,那都是自己家的人,無所謂啦,不要想太多,導致自己心裡鬱悶,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