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 應對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

美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 應對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

為應對金融危機,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除使用全部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為金融市場增加流動性外,還通過創設貨幣政策工具,擴張聯邦儲備銀行資產負債表等非常規方式向政府和企業注入流動性,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

(1)下調再貼現率和延長再貼現期限。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再貼現業務主要是針對美國商業銀行以政府債券作抵押向美聯儲的借款。2007年8月,美聯儲將再貼現率由6.25%降至5.75%,縮小了再貼現率與聯邦基金利率的差距。隨後,美聯儲降低聯邦基金利率的同時多次下調再貼現率:2007年底將再貼現率降至4.75%;2008年降至0.5%。此外,再貼現期限也從30天延長至90天。

(2)下調聯邦基金利率和操作公開市場業務。次貸危機導致金融機構資產損失嚴重,進而引起信貸緊縮,貨幣市場上聯邦基金利率升至6%左右,超出了美聯儲原定的5.25%的水平。為降低市場利率,2007—2008年,美聯儲先後10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使聯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的低位。與此同時,美聯儲還通過連續操作公開市場業務,累計向市場注入了10 000多億美元。

(3)對存款準備金付息。聯邦基金利率降至較低水平後,為使利率政策繼續發揮作用,美聯儲自2008年10月起改變存款準備金零利率政策,開始對存款機構在美聯儲的存款準備金付息。受金融危機影響,多數存款機構的貸款緊縮措施直接降低了對超額存款準備金的需求,進而對聯邦基金利率產生了下行壓力。為預防聯邦基金利率下滑到零後聯邦基金利率工具失效,美聯儲通過對存款機構的存款準備金付息,使存款機構主動增加超額存款準備金,從而穩定利率水平。

(4)創新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為應對金融危機爆發後市場資金流動性嚴重不足的問題,除採用上述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外,美聯儲還先後創設了針對存款機構、交易商、貨幣市場、借款人和投資者的五類貨幣政策工具,包括期限拍賣工具、定期貼現措施、定期證券貸款工具、貨幣市場投資基金便利、投資者融資便利。上述金融創新工具旨在延長貼現貸款的期限、擴大貼現貸款的對象範圍和抵押品範圍,降低金融機構的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6]

(5)後期的貨幣政策。2009年3月,美聯儲維持聯邦基金利率0~0.25%水平的同時,推出了一系列更為激進的貨幣政策措施,一是增加購買7 5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2 000億美元的機構債,繼續為抵押貸款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二是直接收購3 000億美元長期國債,並配合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刺激經濟。2010年11月,美聯儲出臺了第二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並於2011年6月前再次購買6 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