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一個人如果連玩都玩不好,還可能把工作幹好嗎?”

這句話聽著有點諢,可卻是王世襄先生的名言。

有人說他是“玩物成家”,亦有人說他“玩物壯志”,可現在看來這似乎都是不太準確的。更精準一點的說法是:“研物”。

王世襄,字暢安。1914年5月25日生。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鑑賞家、收藏家。主要著作有《明式傢俱研究》、《明式傢俱珍賞》、《髹飾錄解說》等。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2000年前後,王世襄買菜歸來時的照片

王世襄愛玩,世人皆知。出身在名門望族的他,父系家族世代為官,而母親則是江南有名的花鳥畫家,還曾在英國修習藝術。因此他從小便受著傳統儒家思想和藝術氛圍的感染,平日裡去國際學校唸書,下了學還要接受儒學教育。

不過,他的人生道路卻沒有按照人們想象的走。小時候便是標準的頑主。10歲的他,沉迷於養鴿子、養蟈蟈、八卦太極摔跤等在一些在成人眼裡毫不入流的“外門邪道”。沉迷到什麼程度呢,他小學上的是美國的僑民學校,要寫英語作文,而他一連好幾周的作文都在論他養鴿子的事兒。老師被氣得鼻子冒煙,並放下狠話:“汝今後如再不改換題目,無論寫得好壞,一律給P(poor,即不及格)!”

“我自幼及壯,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業荒於嬉。秋鬥蟋蟀,冬懷鳴蟲,挈鷹逐兔……皆樂之不疲。而養鴿飛放,更是不受節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 晚年王世襄為《明代鴿經清宮鴿譜》編寫了圖說。圖為《明代鴿經清宮鴿譜》中的三張原圖:粉串(左圖)、亮嘴短灰(右上圖)、紫雪上梅花(右下圖)

考大學前,王世襄遵從家人的意願選擇了醫學預科專業,數理化卻沒一門及格,成了全校聞名的“差生”。後來他堅持轉到了國文系,憑藉著紮實的文化功底,在國文系翻身做了主人,一躍而上成了尖子。結局就是輕鬆考上了燕京大學研究院研習古代繪畫。

看到這裡,你是否覺得他就像個長不大的“紈絝子弟”,不務正業、玩性不改?

其實不然。就像我們開頭說的那樣,王世襄的“玩物”是“研物”,許多被人看作是玩的東西,在王世襄眼裡都蘊藏著豐富的學問。他曾說: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現,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展。換做俗話來講,就是把雕蟲小技,玩出“門道”。

即便是人們瞧不上眼的玩意兒,譬如金魚、鴿子、蛐蛐兒之類,王世襄先生亦能研究個透徹。這些在旁人眼中只是個“樂子”的小玩物,被他著書立說,寫成了《獾狗篇》、《中國金魚文化》、《竹刻藝術》、《北京鴿哨》、《蟋蟀譜集成》等書。而其中集大成的,則是一本《錦灰堆》,書中涉及傢俱、漆具、竹刻、工藝、則例、書畫、雕塑、樂舞、憶往、遊藝、飲食、雜稿等十二類,包含王世襄一生所玩所研而得的大部分文章。

當然,使王世襄真正為世人所熟知的,還屬他對明式傢俱的研究。不過,他之所以走上研究明式傢俱的路,是因為他被故宮“開除”了。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 鐵力木床身紫檀木圍子羅漢床

抗戰勝利之後,王世襄回到北平,幫助清查戰亂中損失的故宮文物。當時,許多外國文物販子乘亂在中國大肆搶奪文物,伺機運送出境。“1945年9月到1946年10月,王世襄為國家追回文物共6批,總數有兩三千件之多。加上從日本追回的107箱善本書,數量以萬計。”這些令他打從心底驕傲的往事,卻成了他被故宮開除的“罪證”。1952年,“三反”運動,王世襄先生成了重點審查對象,從故宮東嶽廟到看守所,他整整被關了一年多,才“取保釋放”。箇中艱辛,大概是我們常人無法想象的。這件事,以他被故宮開除公職結束。

遠離了主流的文物圈,王世襄卻依然對“玩”保有極高的熱情。他選擇了重拾以前的愛好。在那個年代,收藏者與文博專家,都偏愛金石碑帖,竹木漆器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於是他便開始潛心鑽研些漆器、竹刻以及傢俱。當時很多此類文物,雖是古董,卻沒人賞識,價格也是極為便宜。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王世襄紀念室

王世襄形容自己收文物的狀態:

“我整天弄一個車,車後邊有一個大架子。大桌子、椅子我都騎車子載回來。全北京城我到處跑,春節我還跑到京東寶坻縣。大年三十晚上,在小店裡睡覺。小店裡很冷,沒有火。我拿兩隻鞋,鞋底對鞋底一扣,放到炕沿上當枕頭。只有這樣,才能買到極便宜的物件。”

畫面生動,甚至像極了街頭的“拾荒者”。當年王世襄先生在通縣看中了一張黃花梨方桌,價格僅5元,捨不得運費,就自己騎自行車把這桌運回了家,還得了個“窮王”的美名。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晚明·黃花梨八仙桌成對

他就這樣邊收藏,便鑽研,才有了《明式傢俱珍賞》、《明式傢俱研究》的相繼問世。這兩本書是前無古人的。我們甚至可以說,王世襄先生就憑著自己的一股勁兒,推動了明式傢俱的研究與收藏。

誰能料想,從前在街頭無人問津的木質古董傢俱,到如今已是動輒百千萬。而當年收藏於王世襄家中的無價傢俱,現如今卻不再是他私人所有,全部收藏於上海博物館中。當時北京恰逢私房改造,規定出租房達15間的便要歸公。而王世襄家裡有一房長期出租,11間,達不到沒收條件。但廂房裡存放著大量傢俱。

在特殊的原因下, 王世襄不得不被迫出租了大部分房間,自己和妻子住一間,傢俱則堆進了一個小角。私家小院慢慢成了大雜院,裡面各種小屋棚儲藏間林立。新搬來的住戶還有一鐵匠、鐵匠老婆是拾破爛的,每日每夜沒完沒了的敲打聲和越堆越高的廢品,讓家中環境日益逼仄,這對文物的保養是相當不利的,也讓年事已高的王世襄感到了無奈。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上海博物館傢俱展廳一角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王世襄與袁荃猷在上海博物館留影

而巧的是彼時恰逢上海博物館修建完工,開闢了傢俱展廳,但是沒有合適的傢俱。香港一位莊先生想要買下這些傢俱,捐贈給上博。王世襄提出條件:只要他把傢俱全部捐贈給上博,自己就一件不留,錢給多少是多少。於是,這批明式傢俱就以當時行價的十分之一,於1993年2月全部藏入上博。

有遺憾,怎麼會沒有遺憾呢。看著傾盡自己畢生心血收藏的傢俱,一件件搬出了自己的小院,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失落。但在王世襄先生的心裡,這其實是這些藏品最好的歸宿。

就好比圖上這四把明代的牡丹紋紫檀木椅,按照協議,王世襄先生其實只需交出一把給上博,可他卻毫不猶豫地交出了四把。

被故宮開除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四把牡丹紋紫檀木椅

“四把明代精品在一起,太難得了,我不願拆散它們。還有在我家中多年,四把椅子從未按應有的格式擺出來過。到上海可以舒舒服服地同時擺出來,那有多好啊!”

在王世襄數十年的梳理之下,這些傢俱已經成了明清傢俱的標準器,擺在那裡,就是活生生的傢俱史。

他說:“只要從它獲得了知識和欣賞的樂趣,就很滿足了。遣送得所,問心無愧,便是圓滿的結束。想永久保存,連皇帝都辦不到,妄想者豈非是大傻瓜!”

正如騰訊大家戴新偉在《大家之為大家》中說:這樣的老先生是越來越少了。

《名物志》為您講述更多一直在堅守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