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自治區60大慶」當好小康路上的「領頭羊」

振奮精神、實幹興寧,為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而奮鬥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当好小康路上的“领头羊”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当好小康路上的“领头羊”

“出欄3000只肉雞,刨去飼料、人工費,淨賺5萬多元。”7月4日,西吉縣馬蓮鄉張堡源村村民苟發銀樂呵呵地坐在炕上,和妻子算著近四個月的收入。

苟發銀曾經是村裡“資深”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他外出跑運輸,誰料天有不測風雲,常年開車導致他的腰椎出現嚴重問題,苟發銀只能回到家中靜養,整天想著如何在幾畝地裡刨口飯吃。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当好小康路上的“领头羊”

2016年,苟發銀的生活出現了轉機。“多虧他幫我申請貸款,辦了養雞場,還請科技專家手把手教我養殖技術。”苟發銀口中的“他”便是馬蓮鄉黨委書記魏廷峰。

2013年,魏廷峰到馬蓮鄉任鄉長。馬蓮鄉自然條件差、建檔立卡貧困戶多、脫貧攻堅任務重,旁人都說這次魏廷峰接了最難啃的“硬骨頭”。可魏廷峰不這麼想:“既然老百姓把我選出來了,就得為他們乾點啥。”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当好小康路上的“领头羊”

馬蓮鄉八代溝村曾是出了名的老大難村,黨組織渙散無力,工作推進緩慢,群眾意見很大,上訪現象時有發生。換屆中,群眾基礎好、腦子靈活的致富帶頭人馬生有被推選為村主任,村民張建忠高興地說:“按我們的心意選了‘領頭雁’,日子有盼頭了!”

換屆完成後,如何調動鄉幹部的積極性?一番思量,魏廷峰決定實行“捆綁考核”機制,給每個班子成員和幹部定目標和任務,並將個人年終考核與分管工作、所包村的考核成績掛鉤。這樣的機制壓實了責任,激活了動力,幹部想幹事、能幹事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去年,在西吉縣效能目標管理考核中,馬蓮鄉位列19個鄉鎮第一名,這是該鄉有史以來首次“奪冠”。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当好小康路上的“领头羊”「喜迎自治区60大庆」当好小康路上的“领头羊”

馬蓮鄉降雨量只有兩三百毫米,蒸發量卻高達兩千多毫米,上萬畝田“掛”在山上,收入甚微。

“發展產業要因地制宜!”針對馬蓮鄉“兩山夾一川”的地形,魏廷峰制定了不同的脫貧路線——川道區土地平整,是發展產業的“金疙瘩”,魏廷峰引導老百姓成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3000畝冷涼蔬菜,同時引進區外企業,流轉8700多畝土地,建立馬鈴薯種植基地;南部山區氣候陰溼,適宜種植青貯玉米等飼草;北部山區相對乾旱,可以大面積推廣種植小雜糧。魏廷峰還積極爭取北坡村1400畝旱改水、川道區萬畝土地整改、馬蓮鄉牛羊交易市場、羅曼溝流域治理等項目,為百姓鋪平“致富路”。

去年,馬蓮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64元,比3年前增加3000多元,一大批群眾吃上“產業飯”,摘掉了“貧困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