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知識:中國古建築特色構件——雀替,結構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


雀替是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宋代稱"角替",清代稱為"雀替",又稱為"插角"或"託木"。圖為浙江諸暨,西施殿屋簷下的雀替。

雀替通常被置於建築的梁或闌額與柱交接處承託梁枋的木構件,作用是縮短梁枋的淨跨度從而增強梁枋的荷載力;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之傾斜。也用在柱間的掛落下,或為純裝飾性構件。圖為古建築上的精美雀替。

雀替的製作材料由該建築所用的主要建材所決定,如木建築上用木雀替,石建築上用石雀替。圖為安徽黃山,黃山市呈坎村羅東舒祠,祠堂簷頭上精美的木刻“鯉魚吐水”雀替。

雀替的制式成熟較晚,雖於北魏期間已具雛形,但直至明代才被廣為應用,並且在構圖上得到不斷的發展,至清時即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構件。圖為雲南省祿豐縣黑井古鎮,大龍祠大門上的游龍雀替。

雀替的形狀好似雙翼附於柱頭兩側,而輪廓曲線及其上油漆雕刻極富裝飾趣味,為結構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明清以來,雀替的雕刻裝飾效果日漸突出,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各種形式,雕法則有圓雕、浮雕、透雕。

在漫長的中華建築史中,雀替是一種成熟較晚的構件和制式。早期的雀替還只是柱上交託闌額的一根拱形橫木,所起的裝飾作用很小,並不受人注意。圖為浙江諸暨,西施殿屋簷下的雀替。

明代之後雀替才廣泛使用,並且在構圖上得到不斷的發展。到了清代之後,便十分成熟地發展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構件,大大地豐富了中國古典建築的形式。圖為清代木雕魚紋雀替。

雀替雖然也是基於力學原理演變而來的構件,不過其後的發展,更多是由於美學的原因所促進發展。圖為安徽黃山,黃山市呈坎村羅東舒祠,祠堂簷頭上精美的木刻“鯉魚吐水”雀替。

自雀替在南北朝的建築上出現起,在以後千餘年裡變化出七種樣式。1. 大雀替:用大塊整木製成,上部寬,逐步向下收分後,在底部還加一個大斗,然後再整體地放置於柱頭上。2. 雀替:屬於在古建築上最多見的一個雀替種類,體積明顯小於大雀替,其位置在柱與梁枋交接處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間上多向發展,而向左或右及下發展。


3. 小雀替:此類雀替主要用於室內,因體積小,本身造型沒有太多時代性變化。通雀替:此類雀替的外形與雀替相比沒有大的不同,主要區別在於結構:柱子兩側的雀替是分別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則是柱子兩側的雀替為一個整體,它是穿過柱身而成立的。5. 騎馬雀替:當二柱距較近,並在樑柱交接處還要用雀替,此時兩個雀替因距離過近而產生相碰連接的現象,騎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裝飾意義遠大於實用意義。

6. 龍門雀替:此類雀替專用於牌樓上,為使美觀,故造型格外華麗。相較於其他雀替,龍門雀替多雲墩、梓框、三福雲等結構性造型樣式。7. 花牙子:又稱掛落,純粹起裝飾作用。雖毫無力學上的使用價值,但變化萬千,所以常被用於園林建築的梁枋下,以增加園林建築的觀賞性。

精緻的傳統建築,無論建制還是細節都十分精美考究。木雕雕花建築構件——雀替,也在不斷的演變著造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