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知识:中国古建筑特色构件——雀替,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图为浙江诸暨,西施殿屋檐下的雀替。

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也用在柱间的挂落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图为古建筑上的精美雀替。

雀替的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图为安徽黄山,黄山市呈坎村罗东舒祠,祠堂檐头上精美的木刻“鲤鱼吐水”雀替。

雀替的制式成熟较晚,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直至明代才被广为应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图为云南省禄丰县黑井古镇,大龙祠大门上的游龙雀替。

雀替的形状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以来,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在漫长的中华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早期的雀替还只是柱上交托阑额的一根拱形横木,所起的装饰作用很小,并不受人注意。图为浙江诸暨,西施殿屋檐下的雀替。

明代之后雀替才广泛使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到了清代之后,便十分成熟地发展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图为清代木雕鱼纹雀替。

雀替虽然也是基于力学原理演变而来的构件,不过其后的发展,更多是由于美学的原因所促进发展。图为安徽黄山,黄山市呈坎村罗东舒祠,祠堂檐头上精美的木刻“鲤鱼吐水”雀替。

自雀替在南北朝的建筑上出现起,在以后千余年里变化出七种样式。1. 大雀替: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还加一个大斗,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上。2. 雀替:属于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一个雀替种类,体积明显小于大雀替,其位置在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间上多向发展,而向左或右及下发展。


3. 小雀替: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因体积小,本身造型没有太多时代性变化。通雀替: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没有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5. 骑马雀替:当二柱距较近,并在梁柱交接处还要用雀替,此时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而产生相碰连接的现象,骑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6. 龙门雀替:此类雀替专用于牌楼上,为使美观,故造型格外华丽。相较于其他雀替,龙门雀替多云墩、梓框、三福云等结构性造型样式。7. 花牙子:又称挂落,纯粹起装饰作用。虽毫无力学上的使用价值,但变化万千,所以常被用于园林建筑的梁枋下,以增加园林建筑的观赏性。

精致的传统建筑,无论建制还是细节都十分精美考究。木雕雕花建筑构件——雀替,也在不断的演变着造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