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2019年電動汽車補貼將退坡三分之一」?

怎麼看“2019年電動汽車補貼將退坡三分之一”?

一年之中,每到一些時間點,微信朋友圈就會有人編出一些帶套路的話來。

比如:春節長假結束了。他們說:距離下一次過年還有346天;

比如:週一了,他們說:距離週末還有5天……

這些說法,初看給你一個激靈,但仔細一想,呵呵。

這則新聞給我類似感覺:

彭博社7月6日報道說,中國考慮進一步削減電動車補貼。知情人士透露,2019年電動汽車平均購車補貼可能在2018年的基礎上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怎麼看“2019年電動汽車補貼將退坡三分之一”?

補貼一年降三分之一,看得一些人可能也是一個激靈。

但是,用膝蓋想一想:

主管部門早就透露2020年之後補貼完全退出。目前的補貼額度,如果接下來兩年以平均幅度退出的話,2019年補貼應該退坡多少?

怎麼看“2019年電動汽車補貼將退坡三分之一”?

必須正好是三分之一。

所以彭博社引用的這個知情人士,說得大抵是不會錯的。只不過,一般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業界人士,對此早已心知肚明,而這個是英文媒體,讀者是外國人,還可以當一個大新聞來寫。

如果還有中國新能源業內人士對此表示驚詫,那他們屬於非一般人士,大概是矇眼狂奔、掩耳盜鈴的那種。

完全退出:2020年初還是2020年底

最早在2014年時,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就表示,隨著我國電動汽車進入完全的市場競爭階段,新能源汽車補貼將在2020年退出。

此後,主管領導不斷複述這個時間點。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百人會論壇上,工信部部長苗圩說,“大家擔心補貼的政策會調整,實際上這個調整是勢在必行的。如果我們都堆到2020年底一次性調整

,還不如分段的釋放這個調整的壓力,使大家能夠平穩地度過這個退坡的影響。”

顯然,2020補貼退出是毫無疑問的。唯一可以細究的是,是2020年初就退出?還是2020年底,也就是2021年無補貼?

應該是2021年。

2018年補貼政策《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中說:有關部委將根據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產業發展、推廣應用規模等因素,提前研究發佈2019年和2020年關鍵技術指標門檻

這表明2019年和2020年很有可能還有補貼。也就是,現有補貼要在兩年內退坡殆盡。按苗圩所說的“分段的釋放”,明年退三分之一,後年再退三分之一,2021完全退出——應當是明後年補貼政策的大邏輯。

繼續補貼已再無合法性

以上是政府的計劃,業界能不能再呼籲呼籲,保持新能源汽車的財政支持力度呢?

我覺得業界已經早耗盡了“人品”,“退坡幅度太大”“行業承受不了”類似表態,在主管部門看來,恐怕就如同內馬爾打滾一樣,視而不見了。

怎麼看“2019年電動汽車補貼將退坡三分之一”?

巴西球星內馬爾在世界盃上由於假摔,贏得了“跳水冠軍”稱號

一個還不太遠的歷史:

2013年-2015年第二階段推廣中,一開始補貼政策確定的2014年和2015年退坡幅度分別為10%和20%。當時主管新能源汽車的副總理連續調研,業界皆稱退坡幅度太大。由此,政策做出調整,退坡幅度調整為5%和10%。

結果是,2015年成為“騙補”最為嚴重的一年。

降本之戰

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還差多少?還要政策多少支持?

純技術層面論,做出一款性能(續航里程、速度等)都和燃油車相提並論的電動汽車已經不是問題。車本身的問題還是成本,電池成本是大頭。假設需要要達到600公里,百公里耗電15度,需要90度電池,樂觀地算每度電池1000元,需要9萬元——這就相當於很多燃油車整車價格了。

車本身之外的問題,充電基礎設施不足,充電速度不夠快。前者仍然是成本問題,後者確實還有待技術進步——但是需要短時間補電600公里的需求不是主要需求。

所以,明後年確實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最後機會——依賴僅剩的一點補貼,加快降低成本,超越補貼退坡速度。

儘管如此,我總體持樂觀態度,技術進步是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根本動力,而動力電池在過去幾年畫出了相當漂亮的成本下降曲線。業界預期的2025年電動汽車和燃油車性價比齊平很大概率能實現。2021年開始,部分場景會先實現電動汽車優於燃油車,直到2025年全面打平。

另外,主管部門也明確表態,將會有其他非財政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包括稅收、差別出行政策等。

在此背景下,2019年和2020年政策變化,會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優勝劣汰,過程會非常慘烈。就不同的玩家而言,由於目前大家做的都還是電動汽車,而不是智能出行終端,我認為燃油車乾得很好、同時儲備了新能源車型和技術的企業會有巨大的成本優勢,而絕大部分新造車勢力,可能車還沒造出來就出局了。

對於政策,業界唯一合理的訴求是,主管部門表態的“提前研究發佈2019年和2020年關鍵技術指標門檻”,也就是2019年和2020年的政策應當儘快出臺。特別是2020年的政策,不要等到2019年底才推出

,留出足夠多的時間,留給車企做車型設計、測試、驗證。(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