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佛語: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少室六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有,生下老相隨。有身無明至,二相等頭齊。

身盡無明盡,受報卻來期。智身如幻化,急急悟無為。

今日佛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大顛禪師]

無明

一切眾生輾轉流浪,皆因無明,歷劫受苦,忽然自覺,掃除心地,不見有身,有身盡無明盡,萬劫塵沙之罪,一時頓息。有身即有無明,惡業昏暗,背覺合塵。若能於此一一轉得,凡夫即是聖人,聖人即是凡夫。居塵不染塵,在欲而無慾,形影不存,纖毫不立。古云無卓錐之地,喚作無心道人。

莫道無心雲是佛,無心猶隔一重關。會麼?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密巢。

既得無明盡,便無老死。眾生顛倒,迷物流轉,因智人我,妄心不滅,迢迢闡劫,人我不除,執著聲色,墮落生死。對境目前,亦有生滅。

若是見性之人,目前無法,亦無眾生心。脫體全忘,不存蹤跡。通身手眼,不立纖塵。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一時頓脫。

[淨慧和尚]

所謂十二因緣和四諦,這都是二乘所修證的法門,同時也是生命境界、生活境界。“無智亦無得。”就是菩薩修證的法門,菩薩的生命、生活境界。直到佛的清淨五蘊所顯現出來的生命境界、生活境界,所有這些內容,都是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一句話貫穿下來的。

十二因緣是緣覺、辟支佛所修的法門。在真空實相中,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之相也是不存在的。十二因緣是眾生生命流轉的全過程。人的生命,人的前世、今生與來世就是由十二因緣的鏈條聯繫起來的。比如說五蘊,色、受、想、行、識,具體到如何流轉三世,是用十二因緣來加以說明的。

十二因緣共有十二件事,都是有因有緣,不是無故生起,不是無中生有。十二因緣的第一個因緣就是“無明”。所謂“無明”,就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就是貪、嗔、痴等煩惱。凡夫對煩惱不瞭解,糊里糊塗,就如同處在一個黑暗的屋子當中,所以說是“無明”。

以“無明”為緣,就生起了“行”,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件事組成一個生命流轉的鏈條。我們處在迷惑中,就生生世世都顧著十二因緣的鏈條流轉不息。

一旦覺醒了,“照見五蘊皆空”了,十二因緣就不是順著走,而是逆著走了。順著走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門,逆著走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五蘊皆空了,十二因緣處於怎麼樣的狀態呢?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有支。所謂有者,因為十二因緣是在三界輪迴,三界又稱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所謂支,就是分支。這十二因緣按照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這樣的一種順序,環環相扣,支支相聯,因果井然不亂。

[補註]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說緣覺乘的十二因緣法無我,希望緣覺乘人不再受十二因緣法的侷限,發大乘心,向無上道。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有這十二因緣,才有妄識的生滅。

無明,是興造一切生滅的根本;行,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識,包括六識和藏識,還有一種對意識進行深加工的末那識,共稱八識;名色,指五蘊;六處,即六塵;觸,指六根與六塵相接觸;受,即領受,把根塵和合的感覺領受下來;愛,對領受的感覺作分別,對順心的生起貪愛的心;取,有了貪愛,便想取為己有;有,想取為己有,在自己心中就有了烙印;生,前邊十種因緣和合,生起了一個妄識,生起了一個苦惱;老死,生起的妄識變異、壞滅、消亡,就說是老死。前一個妄識壞滅之時,後一個妄識已生出來了。前滅後生,生了又滅,不斷循環,便說是生死輪常轉。

十二因緣又稱十二有支,世親造的俱舍論指出,剎那間越十二有支而成一次輪迴。世間人每時每刻都處在這種生生死死的輪迴之中。

無明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是無始妄想熏習的藏識所生。當一個人處在很安靜的狀態中時,無思無慮,卻會無緣無故地突然感到煩惱不安,腦子裡會突然冒出某種古怪念頭,就說這是無明煩惱。

大乘佛經把煩惱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己主觀意識生起的識相引起的粗煩惱,一類是不動主觀意識、好象是無緣無故生成的識相引起的微細煩惱。引起粗煩惱的生滅現象,叫做分段生滅;引起微細煩惱的生滅現象,叫做變易生滅。古人翻譯時,把分段生滅譯成分段死,把變易生滅譯成變易死。

釋迦牟尼指出:小乘人只能斷粗煩惱,離分段死;觀自在菩薩才能斷微細煩惱,離變易死。

觀自在菩薩不為不思議的變易生死所動,沒有微細煩惱,所以說無無明。沒有無明,便無所謂無明盡(淨除了無明,名為無明盡)。沒有無明,則十二因緣中前邊十個有支都斷了,一切妄識無從生。無生,便無所謂老死;無老死,便無所謂老死盡(沒有老死的心,名為老死盡)。

緣生緣滅見無常,離卻因緣即見常,

幻有無常空似常,能離二見是真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