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人讀書的時候喜歡搖頭晃腦,是什麼原因呢?

夏有涼風61


古人讀書的時候喜歡搖頭晃腦,不少人以為是多此一舉,看似是書呆子,其實當中可是大有學問。


斷句

古代的文章和現代有所不同,區別之一就是沒有標點符號。

所以從兒童開始,先生就會教其識字斷句的入門基礎。而增加肢體動作,在其斷句處下意識地停頓,也有助於快速記憶和掌握。



抑揚頓挫

和斷句有所掛鉤的是韻律。

古代吟誦也是一門技巧,特別是在詩詞之中。格律來源於音樂的節奏,所以在吟誦的時候把握詩詞的節奏也是很重要的。

在吟誦的過程中搖頭晃腦,一方面可以掌握節奏,另一方面還可以聲情並茂,在某些字處拖長或是縮短髮音,更容易如入詩境。

不信的話,你可以隨便找一首唐詩試一試,對比一下。

預防疾病

古人十年寒窗,發奮讀書的現象是很普遍的,由於長時間低頭對著書,頸椎很容易僵化。於是古人發現搖頭晃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頸椎不適,還可以緩解疲勞。



如今有不少的工作不是對著手機或是電腦,不妨學學古人的姿勢,或許會讓你輕鬆一點也說不定,當然前提是你不介意旁人怎麼看。


詩詞補習班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認為古人讀書要搖頭晃腦主要有以下原因:

1、古時的讀書人都是長髮束起,用一帕方巾裹住再用繩子或簪子固定住。讀書的時候由於天氣熱,頭上必定出汗,捂得慌,又不能隨時打開降溫,怎麼辦呢?聰明的古人就採用搖頭晃腦的辦法來增加空氣流通速度,帶走頭部熱量來降溫。





2、古時蚊蠅眾多,又沒有現代化的手段來滅殺,讀書的時候經常有蚊蠅騷擾,古時讀書人講究斯文,也不能掄巴掌去打呀,所以遇到蚊蠅騷擾的時候,古人就一邊給蚊蠅念聖人訓,一邊搖頭晃腦起到驅趕蚊蠅有不有損斯文的作用。




3、搖頭晃腦能夠,促進脖子周圍血液循環,提高大腦的供養水平,能夠緩解疲勞,防止睏倦,經常搖頭晃腦的讀書。免得讀著讀著睡著了,挨先生的板子。

4、古代的詩書文章多數都帶有韻律,有許多文章是可以拿來演唱的,所以古人讀書的時候搖頭晃腦,就是體會文章意境,找找文章中描寫的感覺。


5、讀書搖頭晃腦,有些時候純粹是為了炫耀。因為古時候讀書是奢侈消費,不是所有人都有那個財力去讀書的,所以讀書的人,在不會讀書或者讀書較少的人面前讀書的時候,總是搖頭晃腦,意思就是說“瞧本大爺多牛,能讀得起書,你們不行吧!”。



通過以上分析,總叨叨認為,古人讀書時的搖頭晃腦,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具有綜合意義的舉動,是古代讀書人的獨特標誌。


總叨叨


有些古代人讀書時喜歡搖頭晃腦,現代人看久了書,或伏案作業,繪圖設計,也時不時會站起來扭扭腰,搖頭晃腦,或邊拿本書走著邊看邊想。

雖然動作沒有前輩過於大了點,但現代人可邊喝咖啡,邊吸菸,邊聊天,喝酒品茶,剝幾粒五香蠶頭…左手執之,右手畫蛇,眼望遠方,稍息雙眼從近書二點一線距離拉開,這就是純人體高等動物神經活動的巴甫洛夫學說在平日人為映像。

古代書籍都為線裝本,都為活板木刻,字跡大,卷本比我們紙頁長和寬,特別要關注的是刻本字題排列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

所為什麼是老先生會擺扭搖晃頭腦來龍去脈主為有其:

一,先人看字從上到下習慣,來自造紙和印刷術前的字箋為木竹材,都是刻入在筷子長,比筷子寬薄的蠶絲線連書上,現南昌海昏侯劉賀墓可發現看到,全國各地古墓都有發現。

二,木,竹箋,現代人也可在瞎孑算命,光子摸箋,廟堂拜福,燒香抽箋場合看到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古籍版書刊的″老祖宗"的字刻,字墨都是字從上下而下,木竹條型改變不大,人上不上博物舘,找個破廟去觀察瞭解下,也一目瞭然。

三,木竹箋是我華夏文化發明之最,成為國粹,成為文化知識的不斷改進的文字寫照,有好事者,又從文娛活動中想出發明了牌九,麻將…一系列國粹,這一活動進行時,摸到好牌,不僅是搖頭晃腦,更會高興得手舞腳蹈。

古人看書,主為背誦,從上到下,眼神從上到下,為腦神經,腦瓜子點頭運作,脛脖骨上下運動,而疲之改換脛脖骨左右運動,或順時逆時針搖頭晃腦,血脈,神經都自覺或不自覺放開,放鬆。

如一個晚上睡在床上,睡著了也不自然全會改換不同方向,人軀才舒展,舒服了,這還是人在睡眠狀態下,讀書搖頭晃腦,人在思維腦瓜清醒中,人該怎麼著,就怎麼著。


易家巷


古人讀書多是誦讀,朗朗有聲,非常注重有關文章的情節、韻律、平仄和評點,有人恨不得一遍誦讀後能記住所有的內容。古人寫文章講究思慮純熟,文不加點(標點符號)一揮而就。這就要求讀者有能力讀斷文路,在心裡記住標點的位置和語氣,在誦讀時用語調和動作表達出來。例如愚公"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直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讀者至少停頓五次,可乎還要故意把腔調拖長一些,這樣就形成了身體的俯仰。這也是文言文和規則詩詞特有的凝練造成的結果,因為誦讀每遇重點詞句也需要輔以動作強調。久而久之,古人讀書就形成了一般性習慣,當然不排除今人的誇張和穿鑿附會,轉而稱為搖頭晃腦。

咸陽人


鄭秦雲


小編認為,古人讀書要搖頭晃腦其實兩層意思,其一是讓人靜心思考,古人讀書搖頭晃腦,一般這個姿勢,使人能很快的集中注意力,排除心中的一些雜念,能靜心思考一些事情,只有自己深入體會就能感覺出來。

對比現在這個信息煩亂的時代,能有效阻止垃圾信息也是一種能力,過多的攝入知識,有時候也是一種負擔,身心會很疲憊,總是讓人焦躁不安。



其二是有效能預防頸椎疾病,就是古人讀書也是很辛苦的,科舉考試製度更是讓人壓力山大,於是想到了這個辦法來有效的緩解疲勞,古代讀書人很少有得頸椎病和近視眼的。正是這個讀書姿勢有效的預防了這些常見的疾病。相對於現在到處可見抱著手機的低頭一族,頸椎的問題會越來越普遍,這也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反過來我們現在也可以借鑑過來,手機玩一段時間,就輕輕的搖搖腦袋,對頸椎的緩解有很多作用,不行你試試。

除了以上兩點,古人讀書搖頭晃腦也可以用作於古人的帶動節奏,像古人讀書基本上叫誦讀,也叫吟誦,聲音陰陽頓挫,很美。但是那個時候,它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讀書的人往往不知道怎麼斷句。於是在讀書的時候就晃頭晃腦的用肢體的擺動節奏附和一下,便於斷句和記憶。


逆天文化


古人讀書為什麼要搖頭晃腦,我想其原因無非以下兩點:

其一,因為在古代,文化可不象現在這樣普及,廣大的勞苦百姓是很少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寫文章是極少部分文人,雅士的事,這些人無論說話也好,寫文章也好,處處表現出和人不一樣。說話用字簡潔,寫文章語言凝鍊。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現代人問候人你吃了沒有?讓他們來說就會晃著腦袋,只有兩個字:飯否?現代人問你今天高興不高興,他們便會歪著腦袋,提高音調問:樂乎?他們寫的文言文也是字字珠磯,句句精煉,一字多義,一詞多義,不會象現代的白話文長篇大行的敘述,描寫。尤其象南北朝以後流行的駢文,以四六句式為主,抑揚頓錯,講究對仗工整和聲律的鏗鏘,節奏感極強。誦讀時不搖頭晃腦,便讀不出文章的韻味,不搖頭晃腦更表現不出文人雅士的自信,風度,和自豪感來。

其二,古代人寫文章都是文言文,無論長短沒有標奌符號,他們在誦讀時,在該停頓的地方會拉長氣息以表示停頓,接下來讀時便會不由自主的晃一下腦袋錶示另一句話的開始。

回答這樣的問題,本應該是專家,學者的事。農夫學疏才淺,冒味陳辭,不過是濫竽充數,南郭先生一個罷了,難免謬誤百出,羞愧之至,獻醜了。


秦一農夫


古人讀書為什麼要搖頭晃腦?千別不要以為他們都有搖頭病。

古文講究韻律,講究悠揚頓措。

文觸情生,搖頭晃腦是隨音律,舒發情感的一種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