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捻管法?

戀上八雅


執筆的方式有很多種,在古代的不同時期由於書寫條件和環境不同,執筆方式也多種多樣,比如有握管法、單鉤法、雙鉤法、捻管法、撮管法、撥鐙法等等。

捻管法作為執筆法之一,其實就是運用手指捻動筆管,管隨指轉,鋒隨管旋。我這麼說是不是有點不太明白,其實很簡單,就是書寫毛筆字時,根據實際需要將毛筆筆管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進行捻動或轉動。


題主你問王羲之是不是用,這到讓我想到了王羲之所著的《筆法論十二章》中曾經提過這個捻管法,書中是這樣說的,“踠腳斡,上捺下撚,終始轉折,悉令和韻……”


這裡的“撚”其實就是捻的意思,就是要想使筆管,根據作者本人的需要,以自身為軸旋轉一個角度,如果不用手指去“撚”動,就得需要肘和臂在很大的範圍內活動,一個捻字,起碼可以說明王羲之是用的。


在書法創作中,捻管法是很有必要的,當然我們也不一定非要說只能用這種方法,眾所周知書法的執筆有多種樣,與字體,習慣、坐姿都有關係。


而捻管法這個動作的適用範圍也很廣,比如說小楷、中楷都很適合,但是行、草、隸、篆書的大小字也可以使用,沒有那麼絕對的不能用這種說法的。


就像孫過庭在《書譜》裡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成文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


一切都是根據自身需要而定的,書法雖然有自己的體系,但是體系也是因人而異。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捻管法,顧名思義,就是“捻管”,俗稱“搓筆管”

搓:兩個手掌反覆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別的東西上來回揉,手拿一種東西在另一種東西上產生摩擦。

這個就比較好理解的,搓是用手掌,捻是用手指頭。

這個特別有意思,因為古人執筆是“單苞”,也就是二指禪,就是用大拇指和食指。

這兩個手指捻管

就跟我們今年“啐一口唾沫,用這倆手指頭數錢一樣”

比喻比較粗糙,意思是差不多的。

古人捻管,一定是建立在“二指執筆”或者“三指執筆”上的。

因為手指頭越少,捻其來越靈活。

像魏晉時的書法,無論楷行草,都是有捻管的技法的,凡是到了唐宋,楷書法度嚴謹的,捻管就幾乎不用了,行草書倒是一直存在捻管技法,直到今天。


捻管自篆書中來,為的是“保持中鋒”,讓力道不虛。

類似於我們今天的“絞轉”

捻管主要是為了“調整筆鋒”時刻讓鋒尖保持在中鋒,這是篆隸要求。

或者,在行草書中,因為古人都是小字,多不過寸,也是為了加快書寫速度進行捻管,二指三指捻管寫章草或者張芝草書,非常快。

像這種漢簡中,大量存在捻管筆法,因為字小,筆小,所以用的手指頭不多。

二指捻管寫起來最快。

有些漢簡,簡直就是捻管的天下,大多筆畫全靠左右捻完成,左右擺盪,非常快。

曾經有兩天,我臨張芝草書的時候,我發現張芝的草書線條太厲害了,怎麼寫都寫不那麼“活”,寫出來都是無生氣的,當時我是三指執筆。

比較煩惱

就用筆在紙上畫著玩,因為是畫著玩,所以就用了二指,無意間捻了幾下管,讓線線條處有些相似的感覺。

於是就用二指加捻管法去寫張紙,雖然寫著慢,筆力不夠,但是線條的弧度都對了,轉折也容易了。

這就讓我發現,古人的捻管技法得實用處。

這種方法,確實只能口傳手授,打字或者發一段視頻,著實解決不了。

不過這種方法在草書中肯定是活用的,可有可無。

即使用了,也是段位比較高的人才能活用。

像我們這些人,現在能理解就不錯了。

理解和實用,臨和創,是非常大的差距。


以上都是一些個人感覺,如果對大家有幫助,可以點一下關注。


梁宇航


一、 捻管是怎麼一回事?


人們常說書法有法,但是書法的法是什麼呢?當然書法愛好者都知道,藏鋒、頓、運筆、提、按、挫等技法;在寫字用力方面包括臂力、腕力、掌力、指力的運用等等。

捻管或轉管是書寫毛筆字的一種技法,但捻管是怎麼一回事呢?通俗地說就是書寫毛筆字時,將筆管順時針、或逆時針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捻動或轉動,使筆鋒經常保持順暢的態勢,使毛筆運行通暢,從而確保書寫的流暢。

二、 捻管的作用與目的?

捻管的第一個作用使筆鋒經常保持順暢的態勢,確保書寫的流暢;捻管的第二個作用是通過捻管隨時將筆鋒調整在筆劃的中央位置運行,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中鋒動筆,只有通過中鋒動筆,最終才能達到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

說白了,只有通過捻管才能使楷書的起筆穩健,才能使行、草書流暢的筆劃似流動的水,象飄逸的雲,才能使楷、魏體書法收鋒做到蒼勁有力的藝術效果。

三、 捻管書寫的藝術效果?

力透紙背是怎麼一回事?力透紙背不是潑墨成堆去暈染透宣紙的背部,而是通過中鋒運筆使筆鋒時刻在點劃的中央運行,毛筆在運行的過程中將最後的餘墨通過筆鋒留在點劃的中央位置,在宣紙背面表現出來的則是點劃中間是一道濃濃的墨跡。所以說,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只有通過捻管才能實現,如果不捻管,整幅作品全是側鋒動筆,力透紙背無從談起,何談書法呢?如果不捻管,就做不到中鋒動筆,沒有中鋒動筆,就不會有書法藝術上說的力透紙背。

四、 捻管動作的適用範圍?

捻管動作的運用適用於大、小字。小楷要捻管,中楷要捻管,大字更要轉管;行、草、隸、篆書的大小字都要捻管,如果不捻管,在運筆的過程中就做不到中鋒動筆。在這裡要強調的是篆書只有橫、豎、弧三個點劃,橫劃與豎劃把握藏、運、收就行,但弧的書寫不捻管則做不到中鋒運筆。

五、 不捻管書寫毛筆字行嗎?

不捻管不行!為什麼不行呢?一是表現效果不允許,前面已經說清不捻管不行的道理,這裡就不再重複。二是草書字360度以上轉動不允許。我說中鋒運筆是通過捻管而實現的,要保持中鋒運筆,必須大度數地轉動或捻動筆管才能保持中鋒動筆。例如草書繁體的壽 字:第一個圓弧是順時針轉動540度,一橫起筆要逆時針轉動180度才能將筆鋒調整為中鋒,一橫收鋒時再順時針轉動180度以上才能順勢藏鋒寫那一撇;第二個圓弧也是順時針轉動540度。要強調的是,這兩個540度書寫小些的字一次捻管還可以完成,但寫大一點的字一個動作就無法完成,必須暫作停頓調整握筆動作後繼續捻動筆管運筆,方能將這個壽字寫好。

六、捻管技法的現狀。

我三十年來通過對書法的臨練與研究,發現目前在好多書法愛好者中間存在著一個普遍問題,一把將毛筆抓死,沒有捻筆管動作,任意揮灑塗抹,整幅作品側鋒比比皆是,我認為這是對書法法則的一大缺失,雖然一些人在收鋒的時候運用腕力去調整筆鋒,但那個動作與捻管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目前,對於捻管法則在書法學術界還有一些爭議,孫曉雲女士洋洋幾十萬字去論述捻管,我認為也是傍敲側擊、不得要領,不能使書法愛好者心領神會。田蘊章老師對捻管也有一些議論,但他的觀點我還是不敢苟同,其實他的字寫得那麼好是與捻管有直接聯繫的,他自己如果不承認,不仿把筆與手指固定在一起,他一定不能自如地運筆,更不會寫出那麼好的字來。

捻管只是書法技巧的一種,真正要寫好毛筆字,那是所有技法的綜合運用,是政治水平、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個人修養的結合與體現,只要不甘寂寞,幾十年如一日替心去學,有幾分耕耘,必然會有幾分收穫。


今曰書法


1書法中講究中鋒運筆,中鋒運筆寫出來的筆畫飽滿,具有立體感,所以自古以來練習書法的朋友,都非常重視中鋒運筆。

2所謂的“捻管法”,自古就有,也是頗受爭議。何為捻管法呢?就是在書寫的過程中,不斷的轉動毛筆,從而是筆尖保持在筆畫中行走,以此達到中鋒運筆的目的。

當代女書法家孫曉雲女士一直再提這個問題!認為只有捻管法才能達到中鋒運筆的效果。

3“捻管法”,其實就是一種野路子,不是主流!我們在寫字的時候,尤其是寫楷書的時候,為了保持中鋒運筆,其實是手指和手腕的配合。捻管法只是講究手指的轉動,而忽視了手腕的作用,這是非常錯誤的用筆!


4宋代大書法家姜夔曾在《續書譜》中提到過,用筆要中鋒取骨,偏鋒取妍。所以一位的追求中鋒也是不正確的用筆。必須中鋒和偏鋒兼用,才是書法用筆的高手,因為筆有八面鋒!

5其次捻管法是非常不實用的一種運筆方法,平時書寫大字,榜書的時候還可以用,那麼書寫小楷尤其是蠅頭小楷,寫行書,草書,也要使用捻管法嗎?可笑至極,純屬胡扯!!!

在古代科舉考試,學生答題全用小楷,一篇書寫幾千字,如果都用捻管法的話,豈不累死,筆豈不捻破?一點科學都沒有。

6至於王羲之,趙孟頫等書法大家用不用,我們不得而知,之前我從來不實用這種野路子筆法!!!!


風雅書法


捻管,是一種執筆的方法。

上圖為捻管執筆法圖。

對於捻管,現代人全都理解成了一種筆法。純粹屬於望字生意。並有人專門為這個錯誤的理解進行自己都不能運用的理論闡釋。孫曉芸認為,在書寫的過程中轉動筆管書寫,就是捻管。但我並不見過她運用。自己不能運用而就輕率的做出理論結果,這樣的理論就是臆想。

書法為古代人創造。他們對書法的理解和運用,比今天的我們有更深更直接的領悟。前人總結出的筆法包括:折、頓、挫、蹲、駐、提、轉、搶、尖、搭、側、衄等一共十二種筆法。能夠熟練掌握運用好這十二種筆法,對於所有的漢字筆畫,都可以準確的書寫完成。



書法自魏晉至今,歷經一千多年,前人早已為我們總結出來了完備的理論與實際運用的方法。根本沒有死角。你只需要照著他們的路子走,就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若拋棄放在眼前的大路,非要去開墾一條新路,以人生百年來計,你有多少時間可以去抗衡五千年的中國文化積澱?


子衿tjk


捻管,即轉杆。

現在頭條上捻管的視頻演示,全是歪門邪道!

傳統的書法理論,大體都是建立在小楷的書寫原則基礎上的。

捻管,首先要有正確的執筆方法,其次,要把握中鋒行筆的最高追求,即“八面出鋒”,最後,才能體會到“捻管”的必要。捻管,大多在一段話或幾個字完成後而進行的“調鋒”之勢,有時行筆感覺不好,也有個把字後捻的狀況,在一字的行筆中出現,極其少見,除非書寫者極其心神不寧!總之,捻管,是在行筆的間歇中完成的動作,決不是行筆中轉動筆管!

認真思考一下書法理論吧!既有使轉,何必捻管?!

即使榜書,運腕即可。

如今轉管用筆至筆肚筆根轉腕乃至轉人,皆為書寫譁人之雜技,博一笑而已。想想古人書寫體式,即可瞭然。哪有筆轉人也轉的?!再說一遍,行筆中決不可轉管!如真當書法理念,害人誤己!

捻管,是小楷行筆的一概念,且有千古不傳獨家絕秘的意味。我今天如此說了,其意理己在此中,想必大家有所理解,我也就釋然了!


欣悅86398898


捻管法本是篆書的寫法,寫篆書筆畫少有提按,在寫各類折的時候,必須用到捻管法。就像一個答者說的那樣,遇到彎路不打方向盤行嗎?捻管法就是一種打方向盤的方法,通過捻管,使筆鋒在筆畫的轉彎處也保持中鋒行筆。隸書在寫撇捺時也需要捻管,但在寫折時,已改為提按的方式無需捻管了。楷行草書的折及各種撇捺收筆,都主要是用提按的方法包括用腕,手指控制筆鋒,基本上無需捻管了。捻管法只適合緩慢書寫,寫楷行草時,不是不能用,而是通過運腕及提按的方法,已經能夠解決彎折處的中鋒行筆問題了,捻管就成為多餘的了,這也是很多人認為捻管無用,是錯誤的原因。頭條有位書家倡導的所謂古法,其筆法主要是捻管法,一個字從頭捻到尾,在我看來有些畫蛇添足,多餘的動作太多了。


QiE1295697300




捻管或轉管是書寫毛筆字的一種技法,但捻管是怎麼一回事呢?通俗地說就是書寫毛筆字時,將筆管順時針、或逆時針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捻動或轉動,使筆鋒經常保持順暢的態勢,使毛筆運行通暢,從而確保書寫的流暢。




翰墨


捻管,為何要捻管,不是為了捻而捻,更不是那種故弄玄虛的表演。

每種字體都有字勢,筆勢,用心多體會其中道理,即可體會捻轉的真諦。即筆勢。

坐著,站著;枕腕,懸腕,懸肘;大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小楷,魏碑,唐楷)以及書寫工具毛筆的大小,書寫時都會有適當的變化,手感也有所不同。

打個不太完全恰當的比喻,普通我們拿筷子,材質,長短不同,我們在夾菜時也會隨之有所調整,為了用的便利。


薪火之路


道理很簡單,汽車拐彎要打方向盤,不是每個人都會漂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