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廣東人喜歡打包吃剩食物這一現象?

天堂織夢者


廣東人打包這個傳統實際上應該來源於香港,我清楚的記得八十年代初,那時我還小,跟大人出去吃飯,還沒有打包的概念,飯店也沒有打包的餐具,人們也拉不下面子打包吃剩的食物。不過那廣東己經開始流行看香港的電視劇,劇裡經常有餐後打包的情節,於是務實的廣東人紛紛開始模仿,飯店也順應民意,提供塑料袋給食客打包。至九十年代初,廣東餐後打包吃剩食物的良好風氣己經普遍形成。


香港人絕大多數是廣東人,所以大家的思維方式、行為理念、風俗習慣是相通的,打包這種行為也是廣東人務實風格的體現。打包,不浪費食物,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也是環保的體現。廣東人並不覺得不打包你就很豪氣,很有錢,很有面子。在這個物質極其富足的時代,那一點的食物能撐起你的面子嗎?未免太幼稚了吧。廣東很多大老闆都會打包,即便不是自己吃,也會把食物打包回去給員工或者保安吃。有些養狗的會把食物打包給狗吃,大家都習以為常了。

除了打包,廣東人務實的風格隨處可見。不論富貴貧賤,抽菸抽雙喜喝酒喝米酒,喝酒不逼人隨意喝,嫁女兒只收很少的禮金,壓歲錢只是個意頭,喝喜酒也只給很少的隨禮……這些都讓很多外省人驚歎和羨慕,希望廣東這些好風氣能影響帶動全國,特別是結婚禮金和隨禮這方面,能為人們減負,這就是最大的功德。


梅西大佬


無論去哪裡吃宴席或吃大排檔,有剩菜必打包,從小父母就這麼交代,哪怕在深圳星級酒樓,哪怕有異樣目光也無懼。

不只是廣東是這樣,隔壁的廣西也是這樣,酒席上剩下的也打包帶走。不浪費呀!我認為是好事,可以發揚。 打包覺得丟人那是虛偽的死要面子以及典型的爆發戶心態。

當然點菜最好是適當控制,儘量吃完,但不是每次飯局都要強調並做到剛剛好,吃不完的要儘量打包帶走,浪費是可恥行為。顯示你有錢麼,你很毫爽嗎?並不是。許多富豪都是腳踏實地,辛辛苦苦幹出來的,他們也厭惡可恥的浪費行,只有那些暴發戶心態的人才會浪費,才會覺得打包是丟人行為。

我是這樣的,請別人吃飯一定會點多點菜,不是因為面子,是怕朋友不敢放開吃,吃不完我會打包,我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我也不怕怕人怎麼說我,認識我的人我就是這樣的人你要做朋友就做朋友沒有什麼大不了人生幾十年,不認識的我也不用在乎你怎麼看我。

我們家鄉就沒有打包這種現象,無論桌面上吃的多名貴,剩餘下多少,客人,朋友都不會打包的,只會留給主人家處理。當然浪費是可恥的,所以也有主人家自己把多餘的剩菜分給親戚和鄉鄰們的,一般正常況下是不會的,都是留給主人家,因為主人家操辦什麼喜宴都少不了親朋好鄰幫忙,主人家會將宴席剩下的菜和大家在一起直到吃完為止。


笑搞



說起廣東湛江人打包剩菜的事,縱橫哥給你們講兩件真事,你就知道我們的這種習慣已深入骨髓了。

第一件事發生在朋友的婚宴上。他從農村出來的,奮鬥得還不錯,結婚是在皇冠擺的酒。吃完酒席,他看到自己80歲的老外婆哭得很傷心。原來外婆一直在農村,很少出城,看著這一臺臺好吃的,被來喝喜酒的客人打包走了,而自己拿著幾個從農村帶來的皺巴巴的塑料袋,什麼也沒打到,急得哭了!我朋友是個孝順孩子,趕緊領著外婆到處找剩菜,直到打了滿滿幾個包,外婆才破涕為笑!

第二件事更有趣。湛江一位老闆在離市區不的一海島搞了個度假村。開業當天,邀請了一些嘉賓來吃自助餐,為了和島上的村民搞好關係,也請他們來吃。話說這一次的自助餐搞得豐盛而高級,除了雞鴨魚肉,還有天然大蝦和天然大白鯧,價格不說了,湛江人都知道不便宜。到了中午12點,自助餐開始了。結果你們猜發生了什麼事?一轉眼,大蝦和大白鯧就沒有了!採購了上百斤的啊,貴賓嘉賓們還沒開吃呢!原來,島上的村民,不太懂什麼叫自助餐,覺得這麼多的高檔海鮮吃不完太浪費,於是跟平時吃喜酒一樣全打包回家啦!

這兩件事說明在湛江,打包是很普遍的事,尤其是在農村。湛江農村的宴席近年來很多,一千多元一臺是常事,現在生活好了,哪裡吃得了那麼多?還有個情況就是,我們廣東人做菜也好,點菜也好,習慣多做一些份量,有吃剩的是好事,“年年有餘”嘛!(在廣東人看來,江浙一帶點菜剛剛好甚至不夠吃,略顯小氣)所以在湛江,宴席後的打包就很普遍了,農村有,城市也有,縱橫哥也有這習慣。挺好的,做人既要有面子,又要實實在在,廣東人就是這樣矛盾,嘿嘿。


湛江縱橫哥


答:是一種勤儉節約行為,是一種高尚及時尚,這種現象流行了有二十年了,是好的行為。人們不要認為吃剩的是大方,而是浪費,是一種消耗自己財富行為,是悲哀的。尤其現在錢更加難賺,物價又不斷提升,所以,更加要打包走。


糊圖朱


是的,廣東人在餐館用餐時,有把吃剩的菜打包帶走的習慣。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廣東人務實、節儉、不虛榮的品格。



影子君一行幾人多年前曾到廣東省外一個地方出差,當地朋友大排筵席宴請,大家吃飽後仍有很多菜剩下,有點還只是吃了一點點,大家離席時,我看著剩這麼多菜覺得很浪費,便對朋友說,你們怎麼不打包拿回去,浪費了多可惜。朋友把手一擺不屑的說:哎,我們沒這習慣。 在有的地方看來,吃剩的越多,說明自己越夠豪氣,越有面子。打包帶走,那是很丟面子的行為。



廣東人就不這麼認為,只覺得浪費了很可惜,與面子不面子扯不上關係,所以將吃剩的飯菜打包已成為普遍的習慣,不管自己是多大一個老闆,方便時都會這樣做。打包帶走,或是帶回家留給自己及家人吃,或是給單位同事,或是給寵物吃。總之,不浪費。

廣東人這種務實、節儉、不講求所謂的"面子"的品格是一種美德,是值得頌揚的。



其實,在一些地方形成的寧願浪費也不"打包"的習慣,相信是會慢慢改變的,因為支撐它存在的,僅僅是不太實際的所謂"面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社會的發展,人們是會慢慢摒棄這種虛榮而變得務實的,畢竟,節儉、不浪費始終是人們永恆的價值取向。


影子伴你


打包怎麼了!!??我不知道提這個問題的是什麼心態!??光盤行動和節儉不浪費是現在政府大力宣傳並已經寫入政策綱領的基礎素質謝謝!?難道虛偽的浪費食物才是你們該提倡的美德????

換個角度,神造萬物,然後有智慧的人們勤勞的製作。這每一粒糧食/每一個食物,農民辛勤在地裡風吹日曬,經過日月光合風空氣雨水的澤養,從一顆種子破土而出,經過多少個日日月月。才得以成熟。再到辛勤勞作的人們採收,人們運輸,長途跋涉,進口出口,進入了各種商超,進入市場。再經由各種專業的,非專業的,經過各種學習培訓的,或為人父母的,各色技藝精美絕倫或飽含愛心創造的廚師或烹飪者的煙熏火燎,細心烹調。煎炸炒煮燉焗烤焯蒸熗溜煸滑煲燒燜窯拌滷,各色手法風格烹飪,才成為餐桌上一道道美味可口精美的美食。

所以,你有什麼理由不去尊重!?有任何人,任何理由和資格不珍惜?任何浪費都是一種暴殄天物! 說實話,比起沒有素質甚至不懂得尊重珍惜為何物的人,有很多東西事物甚至是美食,比人珍貴!
















正名Janet


上海很早就打包了。記得舅舅80幾年結婚時,家裡帶了好多個鍋子去飯店。那時沒打包盒子,儘量把同樣的菜放在一個鍋子裡。但當時打包回家的是宴請的主人家,賓客不會打包的。上海目前的話,喜宴和喪事不會打包。其實打包也帶不了啥東西,目前上海市區的飯店裡是價高量少。但如果是家人或者朋友聚餐的話,絕對是會打包帶回家的。但如果是上海本地人的話,一般性都是在生產隊租借宴會場所,然後吃完後,主人家會發食品袋。客人可以把桌上的所有食物帶走。本地人的宴會上食物是滿滿的幾十盆,絕對吃不完。感覺有點像80~90年代上海市區裡宴會的感覺,滿滿的一桌子菜。就算你能吃完,反正最後絕對上一條魚,一隻雞,一隻鴨,一個紅燒蹄髈讓賓客帶回家。那是本地人的宴會習慣了。


路西法之榮耀


打包其實是一種節儉不浪費的行為。

打包的起源應該是在酒宴,最早應是國君宴請臣下。宴會結束後把剩下酒肉賜給賓客。普通人家這樣的情況在婚娶嫁比較多。古代上中下社會和近現代也是如此。底層過去日子過的比較艱苦。一年到頭也只有過年過節和婚嫁等能吃上肉。特別是婚嫁娶等宴席。以前主家辦酒席親朋好友都會來幫忙,主家在預備多點肉菜。在酒席結束時讓親朋好友打包帶回家去吃。比如二十桌一桌一隻雞,就是二十隻雞。要宰三十隻雞,剩下十隻雞分給親朋好友帶回去。在我們那裡就是這樣,會打包半隻雞、一條兩斤的豬肉等。其他的菜也是煮多的,多出來的菜也是分給親朋好友帶回去的。多的菜並不是直接從餐桌上打包的,而是從廚房打包的。但以前那個年代中國普通老百姓日子都比較艱難,餐桌上多出來的剩菜也是好東西。古代上層這樣做是一和熱情的表示,往往派人打包送到宴客的住處中。(春秋戰國的國君經常這樣做,禮記:夫大饗,既饗,卷三牲之俎歸於賓館。)

古代的打包是節儉和方便。古人也是經常打包的,古代能吃上一餐肉就更難,漢朝的東方朔。漢武帝經常宴請東方朔,他也常打包肉回去。史記:時詔賜之食於前。飯已,盡懷其餘肉持去,衣盡汙。清朝時宋牧仲在順治帝賜食時經常打包,順治問打包那麼多食物幹嘛。他回道:臣家裡有老祖母,對我很寵愛,我想包些食物給她吃,讓祖母也感受下陛下的皇恩浩蕩。順治從此經常主動讓他打包。

古人打包還有一種情況,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不是那裡都有吃的,古人在酒店時往往會打包一些乾糧肉等。用紙或者一些葉子打包在路上吃。

古人去參加酒席宴聚,常常不忘家中老人妻兒。打包些肉菜給家人享用。宋朝蘇東坡詩: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餘。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蘇東坡講有個朋友吃飽後,也不忘打包肉菜回去給兒子。(打包那個人應該是北宋司馬光)司馬光去赴宴都是主張夠吃就行,待到酒席結束後菜有剩。司馬光都會打包回去。宋史:既食而攜其餘。

古代人受四書五經影響非常大,四書五經禮記:或問於曾子曰:夫既遣而包其餘,猶既食而裹其餘與?君子既食,則裹其餘乎?曾子曰:吾子不見大饗乎?夫大饗,既饗,卷三牲之俎歸於賓館。父母而賓客之,所以為哀也!子不見大饗乎!非為人喪,問與賜與?

意思:有人問曾子說:祭奠之後又把剩下的供品包裹起來送入墓中,這就好像吃過人家的招待飯以後還要把沒吃完的食品兜著走吧?這樣做像是君子的作派嗎?曾子回答:您難道未曾看到過諸侯的大宴賓客嗎?諸侯的大宴賓客,賓客們在吃飽喝足之後,主國國君還要把沒有吃完的美味佳餚送往住所,這是熱情待賓的表現。回到正題上說,孝子在父母即將下葬時以賓客之禮對待他們,正是以此種方式表達悲哀。您如果見過諸侯的大宴賓客就不難明白了。豈非因為人家有了喪事,所以才饋贈嗎?所以才賞賜嗎?

中國人是非常熱情好客,也可以說是愛面子。在備酒席時酒肉往往備的多點,名為好客。就是幾個朋友之間請客也是如此,讓人吃飽喝酒。

不知道北方人打包的多不多,因為我不是北方的也沒有去過。所以不是很清楚,有北方的朋友以說下。但據說北方的很少有打包。

廣東打包是很普遍的現象的,即在影視中這樣的場景也是常見的。


小鴻哥


生活小世界:對於廣東人打包必須要站出來說一下,節儉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難道這麼大一桌菜沒有吃完就這麼浪費嗎?這不是小氣,而是務實的精神,應該提倡,應該可恥的是浪費。

看到有些人說我們廣東人小氣,什麼是小氣?你讀懂了這個詞語的含義再出來說吧;

打包剩飯菜,是連國家都進行提倡的,在13年興起的光盤行動就提倡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並得到中央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而且打包這個習俗不是現在才有,在古代就已經開始,這也說明了我們中國人勤勞節儉的精神;宋代清官司馬光一生節儉,大文豪蘇軾還曾寫過一首詩給他,這是詩的部分: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餘。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

另外我們打包食物的時候需要注意幾點:不同的食物分開打包,打包的食物涼透後再放入冰箱,打包剩菜儘早吃掉,打包的剩菜必須要回爐加熱。

看到有些人說我們廣東人打包小氣,我想說只有浪費才是可恥的,節儉從來不會被人詬病;這種務實節儉的打包文化必將會從廣東走向全國。

感謝樓主的邀請和各位朋友的閱讀,大家對於未吃完的剩菜打包怎麼看?你出去吃飯的時候有打包過剩菜嗎?

生活小世界帶你去看不一樣的世界,歡迎大家關注和點評!


生活小世界


廣東人其實也很節儉的,都是熬苦熬出來的。只是廣東改革開放後有錢人比較多,生活好了起來,慢慢就有些人變得比較奢侈,但老一輩還在,很多家庭的子孫還是很有教養的,他們會教後代子孫要節儉。

記得我十年前86歲奶奶有一件這樣事。有一回我們帶她出去吃飯,滿桌子的飯菜吃都吃不完,到離開飯館之前,哥哥突然發起牢騷來怪她說:奶奶,你別老是盯著小孩子們吃剩下的包子,這裡有完全沒吃過的,要打包就打沒吃過的。

從這句話,你就知道廣東人其實也熬過很多的苦,上一輩就更加不用說了,打包是一種優良品德和傳統,應該提倡和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