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也會生病:區塊鏈有哪些不可爲?

區塊鏈也會生病:區塊鏈有哪些不可為?

火訊財經注:區塊鏈概念在剛出來的時候確實受到了廣泛的追捧,但是人們在經過了長時間的摸索和思考之後,才發現區塊鏈很有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在有些方面的作用並不是萬能的。

區塊鏈是把雙刃劍

當人們不再熱衷下海,網上衝浪成了最佳選擇。

而在信息社會的今天,風口無疑是壯麗而誘人的,有著可以滿足政府、資本、企業的優等特質,但也可能存在著痢疾與病禍。2018年,這個風口就是“區塊鏈”。

現今,區塊鏈項目層出不窮,波濤洶湧,做技術的,做基礎的,做應用的,做繡花枕頭的,玩魔幻的,五顏六色,無所不能。區塊鏈概念一出就備受追捧,其實,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關注,有的方向可能感到不可為。精雕細選幾個,以餉眾生。

溯源領域

雖然這個方向是個剛需,而且經過這麼多年有毒食品,山寨假貨,等等的耳濡目染,大家痛之恨之,很希望有一個magic的解決方案,從此,大家就可以過上安全無憂的生活。當聽說區塊鏈能溯源時,如獲至寶,求之不得。

舉一個在食品領域的例子,溯源一說在食品領域早有應用。歐盟於1997年就推出了針對“瘋牛病”問題的溯源方式。當食品出現問題,人們可以通過商品包裝上的溯源碼得到更加細緻的信息如產地、加工企業、銷售鏈等整個產業鏈到的上下游,這過程中,呈現出信息共享、公開的特質。但這一方法仍會存在造假,人為上傳信息是否真實無法保證。

區塊鏈的出現,就給了溯源領域一記強心劑,溯源領域人士認為,區塊鏈技術下信息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區塊鏈將數據做成區塊,按照算法生成私鑰,再通過時間戳等方式形成鏈。這一過程中,區塊鏈的形成本身與商品市場流程化生產模式、流通模式相符合。二者都以時間為排序方式,契合完美。

如是,大量的資金,大量的創業者,蜂擁而至。其實,根據陳老師著名的價值轉移定律:“在不同的空間的價值轉移是不可靠的”,只要在價值轉移的過程中,涉及到人(人是一種不可靠的高級動物),那麼價值的轉移就是不可靠的。箇中理由,不言自白。

溯源,就是將物理空間的價值,轉換到區塊鏈的數字空間,中間,不管你是IOT自動轉換,還是中介手動輸入,只要涉及到人,由於利益的驅使,就有作弊的可能。你可能說IOT自動轉換沒問題,別忘了,IOT設備是人制造的,裡面的程序是人編寫的,怎麼保證製造編寫過程中不出問題呢。區塊鏈說到的預言機(Oracle),怎麼保證它是可靠的呢,第三方公證,第三方不是人嗎。所以,問題就出在物理信息到數字信息的轉換不可靠,那麼,不可靠還怎麼溯源,溯源到一半就斷了。必須承認,一旦數字化之後的數字信息是可以溯源的,也僅限於數字空間內。

現在的溯源防偽技術,只是利用人工方式將這些安全性打在商品中,未來應該有更好的方式來進一步加強。

通用公鏈

現在基礎的通用的公鏈很多,而且更多的還在湧現,都想成為一統世界的,人人都使用的公鏈。一旦成功,價值連城,投資人信了,韭菜信了,連開發者都信了。

Dapp在上面開發,資產在上面管理,歷史在上面保留,想想可能嗎?不說別的,全世界的人口,都在一個節點上跑,就算節點是一個Google數據中心,Facebook數據中心,Amazon數據中心那麼大,哪個光纜能提供那麼多的峰值帶寬。否則,節點和節點之間怎麼達成共識。再說,如果全世界的Dapp都在一個公鏈上跑,那得有多大的內存(RAM)的節點(可能多臺機器或是sharding,但必須一個節點吧),否則,那麼多應用怎麼能夠執行。最後可能的做法,就只能分叉(Fork)了,那,怎麼會是唯一公鏈。就像Windows,操作系統是一個,但是,每臺機器上都運行一份。

這麼說來,通用唯一公鏈,怕是不可行的。也許,世界上會有千千萬萬的垂直公鏈。那麼,現在公鏈的做法和宏偉目標就是空中樓閣,就是一個故事。分而治之是人類自古以來處理大規模的哲學,區塊鏈大概也該如此。

區塊鏈行業的競爭首先是底層公鏈的競爭,公鏈能夠構建整個行業生態,多個公鏈並存是目前的現狀。在區塊鏈一百人對國際區塊鏈於數字貨幣協會副會長高澤龍的採訪中,他認為,所有公鏈項目中90%的可能是無法上線或最終消亡的。因為很多號稱做公鏈的中小團隊根本沒有實力開發出有價值的公鏈,即便是目前幾大公鏈也只是試驗階段,沒有成熟健壯先進的公鏈,所有區塊鏈項目都很難落地應用。

人的評價

有一類項目,是把對人的評價上鍊。

聽著挺有道理,這樣,人過去的工作經歷,以前公司對他的評價總結,對以後的招聘很有幫助,因為不能篡改。這樣,一箇中學生過去得過獎項,受過的處罰,受過的訓練,對大學的錄取是很有參考,因為不能篡改。一個人過去的行為,有沒有及時還款,有沒有詐騙,有沒有老賴,就能上鍊,就能評價一個人的信用,因為不能篡改。給老闆的評價,給公司的評價,給商家的評價,等等,都可以上鍊,都不能篡改。

聽著是不是很美好?是不是以後信用的問題就解決了?但是做這些項目的,有沒有思考過用戶的心理,有沒有考慮過人性?

好的記錄,當然願意上鍊。但是,壞的記錄呢?過去和現在的中國,有一個檔案袋,過去的學校的評價,單位的評價,獲獎的記錄,處罰的記錄,等等,都會記錄在案。有很多的人,就會找各種關係花重金,把不良記錄銷燬掉。

檔案,是國家行為,大家是沒有辦法,不認也得認。但是作為區塊鏈項目,有什麼理由和權力把一個人壞的記錄,沒有經過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放上去。人家不告你侵犯隱私才怪呢。所以,從人性的角度來說,這類項目,一定會遭到用戶唾棄。

就像在互聯網崛起之後,我們所提出的思考一般:人是否擁有被遺忘權和變動的權力。在時時刻刻提醒著自身存在的區塊鏈生態中,關於人的記錄昭昭而無所遁形,即使想擁有不被矚目的機會也成為了新時代的奢望。在改過自新以及產生變動的人生軌跡上,過去的信息烙印將會成為一種負擔,也會使得人性於信息面前無所規避與遁形,這樣是否是合理的,合乎個人隱私和意願的,我們將不得而知。

以上被拋出的三個問題,可能是在操作和概念上都較為明晰的問題,雖然是隨手拋磚了幾個領域和方向,但也算有代表性。當然,在區塊鏈的生態下,還有更多具象和細緻的問題,值得被提出來和討論,正如其他社會領域的問題一般,在事實發生之初就作思考,是最聰明也最保險的行為。

區塊鏈技術是社會治理過程中,一項被給予厚望、有著較高可行性的工具,它代表著工具在現代社會中的進步和演化。工具有著工具理性,但人類社會的治理,卻更多需要從人性與感性的角度出發,來理解其中的運轉邏輯。我們善用工具來增加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政治效益,但並不能以人類自身的人權與自由為代價,技術的成敗取決於使用的人,人類社會中的複雜性也許人自己也思考不明白,何況機器呢,我們信任區塊鏈,也寧可通過技術來信任同類。

發展區塊鏈,有著許多富有前景的方向,但在過程中出現的每一個問題都應該在第一時間得到重視和思考,充分的設防,才能讓工具理性與人性、感性更具有融合度和共存感。

區塊鏈是把雙刃劍。不要被它衝昏了頭腦。就如《原則》裡強調的,必須學會獨立思考。

不斷的思考,不僅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也是人類能夠在宇宙萬物中更好進化和演化的重要原因。那麼同樣的,在可能改變人類信息生活的區塊鏈面前,我們決不可鬆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