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助聽器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是技術,其次是成本

現有助聽器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是技術,其次是成本。

助聽器主要由三大元件構成:麥克風、擴大器(amplifier)及接收器。簡單來說,現有絕大多數助聽器的處理流程是前處理+聲音處理+後處理,根據 FDA 的規定,聲音從助聽器的麥克風收音進來、算法處理、到喇叭播放出聲音,整個流程只有 10 毫秒(ms)的處理時間,之所以有不得超過 10ms 的原因在於聲音延遲太久,容易導致助聽器用戶出現頭暈、不舒服的現象,概念就像是配戴 VR 頭顯一樣,視覺影像的延遲也會導致用戶體驗不佳。

所謂的前處理包括把聲音轉為數位訊號、降噪等,而後處理的工作則有語音合成等,前、後處理分別會佔用 1~2ms 的時間,扣除之後,只留有 5~6ms 給算法進行聲音處理,正因為處理的時間相當受限,能做的事就不多,所以過去 20~30 年助聽器的研究多圍繞在移頻、聲音放大、降噪,或是體積的縮小、芯片功耗的減少、增加 2.4 GHz、藍牙無線連結功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