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爲提升戰鬥力,給士兵吃興奮劑是真的嗎?

每一朵都像你那樣美


  遠離毒品,珍愛生命,這樣的標語現在許多年輕人愛去的地方都看得見。有些年輕的朋友會覺得大題小做,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如果要說些誇張的話,那麼你們知道嗎,冰毒與搖頭丸就是日本鬼子專門為殺人而發明的!

  

  【冰毒很早就成為德日法西斯軍隊的一種精神類武器】

  冰毒與搖頭丸都是苯丙胺類毒品,苯丙胺類藥物的興奮作用很早就被認知,1893年,日本的藥學博士長井長義在研究治療咳喘病的藥成分麻黃素時,意外發現了甲基苯丙胺,由於精度高的呈冰狀結晶體,所以俗稱冰毒。

  

  【日軍飛行員是最常使用興奮毒品的部隊】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納粹德國與日本軍國主義為擴軍備戰,都想研發能提高士兵士氣和持久戰鬥力的良藥。由於持續服用甲基苯丙胺的人會明顯地提高自信心、愛冒險、精神集中,同時,飢渴、疼痛等感覺也會減弱,甚至可以幾天不想睡覺。這些特性都讓法西斯“如獲至寶”。苯丙胺類藥瓶很快被德日法西斯大量製造成軍需藥品運用。有了這些興奮劑毒品,德軍日軍持久戰鬥力和好戰狂熱性被大大激發,比如日軍中這種藥物被首先供給陸航和海航的飛行員,因為他們需要長途或夜間飛行,磕了藥後長途飛不累,夜間飛不困,高頻作戰也不覺得恐懼疲勞,於是陸航和海航的飛行員們給它起了個綽號——“突擊錠”。

  

  【神風特攻隊更是在注射大量興奮劑下才做出超乎尋常的瘋狂】

  隨著中國人民英勇抗戰打破日軍速戰速決的妄想,日軍不得不面臨長期膠著的苦戰,為防止士兵厭戰並提高戰鬥力。這些藥物也被大量應用到日本陸軍士兵身上,這些毒品被士兵稱作“行軍丸”,據一本繳獲的日軍筆記記錄,日軍吃了這種行軍丸後,可以4天4夜長途跋涉不睡覺並投入戰鬥。日軍在抗戰中的戰績恐怕相當大程度上有賴於這種毒品。

  

  【日軍敢死隊享用的另一種興奮劑】

  日軍越來越依賴這種毒品,日軍所有戰場所有部隊所有參戰人員都非常熟悉這種毒品。其這就形成的巨大“癮君子”市場,戰爭結束後,大量苯丙胺從軍隊流入民間,又一次成為日本人的“必須品”。作為戰敗國,當時日本國民因戰敗而極度沮喪,能讓人興奮的苯丙胺類毒品被日本人大量濫用,並被起了一個非常具有戰時日本特色的“有力”名字——“覺醒丸”。

  

  

  【戰後毒品由軍隊蔓延到平民,成為日本一大社會問題】

  

  【戰後日本經濟騰飛,依賴的又是日本“昭和武士”的瘋狂,加班加點自然依舊需要“突擊錠”】

  據記載,1945年至1952年,日本有過吸食苯丙胺類毒品的癮君子高達200萬人以上,出現精神障礙的吸毒者有20萬,這恐怕還是被低估的官方數字,民間有史料稱那個期間的日本有10%的民眾吸食“覺醒丸”,這被日本毒品濫用的第一次高峰,也是苯胺類毒品歷史上在普通平民中的首次大規模濫用,沒有之前幾百萬日軍這個癮君子大軍基礎,日本怎麼會獲此“殊榮”?直到1951年日本政府頒佈覺醒丸取締令,可是無濟於事,仗打輸了的皇軍,又懷著不服輸的勁頭投入經濟建設,日本戰後騰飛,少不了這些新的“企業武士”大量嗑藥加班的貢獻,日本人至今一直是興奮劑濫用的國度。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


戰爭史


最早的化學興奮劑,應該是1887年由羅馬尼亞科學家萊澤·艾德里亞諾合成的鹽痠麻黃鹼。現今很多感冒藥裡面都含有麻黃鹼成分。有些個不法分子通過大量購買麻黃鹼類藥物提煉麻黃素,用來造冰毒(甲基苯丙胺),在此嚴厲斥責。

麻黃鹼被髮明出來本就是治療呼吸道疾病的。但是這個化學藥劑傳到日本後,日本人發現了它的隱藏功能,就是可以使人亢奮或者至幻。果然是一樣米養百樣人。當然,這種隱藏的功能同樣帶有它的致命之處,就是使人上癮,並造成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受損。長期服用會不可逆轉。

當時的科學界並沒有把這個消息捅到外界。直到1936年,德國科學家麥爾突然就把這事寫在論文裡發表了。當然他沒說這東西會要人命。重點強調它可以使人亢奮,就是精神百倍。沒事來一口,腰也直了,腿也不酸了,一口氣上八樓不喘氣,幾夜不碎覺都沒問題……

1936年的德國是個什麼背景啊。當時希特勒已是德國元首,此時的德國早已經把凡爾賽合約撕得粉碎,陸海空軍全面擴充,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戰爭的烏雲開始瀰漫……這個時候出來發表論文,等於告訴世界他發明了全能大力丸。居心何在啊。

很快,德國日本首先把甲基苯丙胺作為軍需藥品。現在我們回頭去想,德國人和日本人在戰場上的所向披靡,除了武器裝備比對手先進之外,是不是也有藥物的作用在裡面。答案是肯定的。二戰後期的太平洋戰場上,美軍把日本人虐成了傻子,換做其他國家,早特麼掛白旗投降了。但是日本人卻是越失敗越瘋狂,擋不住美軍的坦克,就用人肉炸彈和坦克同歸於盡。還有臭名昭著的神風特工隊,開著飛機撞向美國的航母,妄圖以血肉之軀擋住美軍的進攻。試想一個精神正常的人,有幾個人願意把自己扔進絞肉機裡。日本人做到了,而且是成群結隊。這當然是藥物的作用,你真以為大和民族都不怕死嗎?軍國主義思想洗腦和毒品興奮劑加持之下,這樣的瘋狂舉動再正常不過了。

日本神風特工隊訓練照

所以我們的抗戰打得如此艱難,有一部分責任是要算在那位科學家頭上的。


獨釣寒江



1936年,德國醫學科學家邁耳的一篇論文指出,甲基苯丙胺能夠興奮人的中樞神經,消除疲勞,提高連續工作能力,後被用作曰德軍需藥品。


看到甲基苯丙胺,大家也許感到很陌生,但是提到冰毒,你們便會立馬說:“那不是毒品嗎?”沒錯冰毒的化學成份就是甲基苯丙胺。二戰時期,被叫作“覺醒劑”、“希洛本”,是興奮劑的一種,是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永久性傷害,甚至致人死亡的毒品。


1937--1960年間主要用在日本軍需,德國,歐美次之。曰本在朝鮮設廠,大量生產甲基苯丙胺,源源不斷輸送到太平洋站場及蘇聯斯大林格勒等戰場。

在曰美沖繩島戰鬥中,日本的“神風特攻隊”敢死隊員,也稱自殺性飛機隊,勇猛兇殘地衝向美國艦隊。而這群士兵就是服用了興奮劑--甲基苯丙胺,它也被當時的日本士兵稱作“貓目錠”、“突擊錠”或“空擊錠”。


一米陽光82245


答案是真的!

大概在1936年左右,德國的一名醫生髮現了一種叫甲基苯丙胺的藥物,它能夠幫助人體消除疲勞,連續工作不會有疲憊感。消息發佈出去之後,想想啊,在那個大家都在備戰的年代,軍方肯定會注意這個藥物。果然,隨著技術的漸成熟,日本,德國把該藥物列為了軍需品,在各地設立工廠大量生成。

有名的神風特攻隊,這隻自殺小隊就是複用了“突擊錠”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甲基苯丙胺,亢奮得忘乎所以,用自殺的方式向美軍發起進攻。

當然,實際上美軍、蘇聯軍隊也都有複用類似興奮劑,人類在那樣一個殺紅眼了的年代,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多了去了,這只是冰山一角吧。直到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飛行員也有複用興奮劑參加戰鬥的記錄


溢於文辭


我說件類似的事。抗戰時期中國有一支地方部隊的一個團,從團長到伙伕都抽大煙。一次在陣地堅守阻擊日軍,為提高鬥志,全團都事先抽足了大煙。日軍終於出現,可遲遲沒有向陣地發動進攻。團長一看,士兵們的大煙勁馬上就要過了,重新抽又怕敵人突然進攻,就命令全團躍出陣地主動向日軍攻擊。一聲令下,士兵們個個精神抖擻,奮勇無敵,衝向敵人。由於日軍極少遇到中國軍隊主動進攻,準備不足,竟然被這次攻擊打退。這也是抗戰中的一件趣事。


大城傳媒


感謝邀請,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瘋狂對外擴張,戰線拉的很長,然而日本資源匱乏,兵力後期嚴重不足,為了提升戰鬥力,日本軍國主義給士兵吃興奮劑時有發生。


日本在二戰時期濫用苯丙胺類興奮劑,是眾所周知的事情,1888年,日本藥學博士長井長義研究咳喘藥品成分麻黃素時,意外發現了苯丙胺類興奮劑。沒過多久,為了戰爭需要,把此定位,因為苯丙胺類興奮劑能消除疲勞以及提高連續提高工作的能力,在當時世界混亂,戰爭蔓延的年代,立刻引起軍方的注意,並建立藥工廠,大量生產此藥。

眾所周知,日本為了殖民化中國,1905年日本將沙俄趕出東北,實行“毒化政策”,大量種植鴉片,還成立鴉片籌備委員會,荼毒我國人民,苯丙胺類興奮劑(冰毒)不僅傷害了我國人民,也害了日本人民,可謂是損人不利己。

以上出自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和個人,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立即刪除,要想了解更多軍事,請關注退伍士兵看人生。


退伍士兵看人生


答案是真的!日本是亡命之徒的象徵,因為他們的軍國主義的宗旨就是要求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堅守自己的陣地!他們浪費了強大的武器,卻將用自殺式武器無謂攻擊發揮的淋漓盡致!我們熟知的自殺式武器有很多,例如“櫻花等等”,但是它們都無法滿足日本。於是他們就研發了“興奮劑”。這種興奮劑不是一般的興奮劑而是一種可以讓神經混亂的藥劑!於是打了這一藥劑的士兵做了最後的抵抗。。。。直到原子彈資料被美國盜取。。。。。


保時捷虎式p型


這個其實是真的,不緊緊有日本,德國也有類似的藥物,只是官方一直沒有承認罷了。這些信息都是逐漸被二戰老兵揭露出來。我國也有很多抗日刊物說過白天黑夜日軍強行軍,不睡覺,這就是我們抗戰老兵就懷疑當時日軍疑用興奮藥物。



二戰的日本和德國兩個瘋狂的元首,再給自己整個國家和人民灌輸了法西斯狂熱戰爭的思想下,研製並讓士兵服用這種藥物,學名不知道,但是其功能都是一個人目的,就是讓士兵不知道疲倦,不知道休息,其實類似今天的興奮劑,搖頭丸,讓士兵一直處於興奮的狀態當中。這個藥物的副作用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就是藥物作用一過整個人就癱了,有的甚至丟了生命。他們瘋狂的舉動根本不把士兵的生命放在眼裡。還有什麼大家多退少補吧。請大家永遠不要忘記國恥,國仇家恨永遠不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