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百科」唐代修志

唐代修志唐代傳世方誌有圖經和據圖經彙纂而成的地理總志。唐代與域外往來頻繁,還修纂有記述唐疆域外的地誌。張國淦《中國古方誌考》收錄唐志約80部,著者可考者約60部。

唐代圖經 唐襲隋例,實行圖經的定期編修制度。設專門的官吏管理。建中元年(780),朝廷規定各州的圖經每三年一送。後改為五年一造送,如州縣有創造及山河改移,即不在五年之限。《新唐書·百官志》中有圖經五年一修的記載。據唐代全國區域志《元和郡縣圖志》等書引錄,唐代州縣圖經有《潤州圖經》《夷陵圖經》《茶陵圖經》《嶽州圖經》《邵陽圖經》《湘陰圖經》《漢陽圖經》《夔州圖經》等十幾種。清陳運溶(見“麓山精舍叢書”)輯《荊湖圖經》中,“唐人所撰”者有《長沙圖經》《衡州圖經》《衡山圖經》《道州圖經》《朗州圖經》《澧州圖經》等。唐代圖經大都散佚,20世紀初,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實物殘卷(見敦煌遺書)。

唐代地記 唐代最早纂成的地理總志是《括地誌》。唐玄宗時,有《開元十道要略》《天寶初年地誌》等總志修成。此後編修的總志還有《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40卷、《貞元十道錄》4卷、《郡國志》2卷、《域中郡國山川圖經》1卷、《諸道山河地名要略》9卷、《十道四蕃志》10卷、《兩京新記》、《嶺表錄異》等。《貞元十道錄》《諸道山河地名要略》有敦煌發現的殘卷。存世較完整的唐代地理總志是李吉甫纂著的《元和郡縣圖志》,是典型的圖、志兼括之體。宋《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及元明清一統志,從體例考察,均是《元和郡縣圖志》的繼承和發展。唐高宗時,遣使前往康國(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北)、吐火羅(阿富汗),訪其風俗、地產並繪製成地圖,由史官許敬宗編纂成《西域國志》60卷。唐代地記為宋代修志奠定了基礎。後世有學者認為日本的風土記也受到唐代地記的影響。

(摘自:《方誌百科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