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一般人在完全沒聽過一首歌的情況下,也能聽出來演唱者或演奏者是不是跑調了?

張樹煜




我們知道,音樂是由不同震動頻率的音階構成。也就是說音樂的音階,其聲音的震動頻率是確定的。比如C調的1、3、5,震動頻率分別是261.6、327.0和392.4赫茲。

對音樂比較愛好的人,一般來說對音階的構成,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就是說音階中各個音的相互音高關係,有著比較準確的判斷。如果歌唱者或樂器的演奏者,出現了聲音不準的情況,音樂愛好者立刻就能聽出來。這和音樂的音階有關,和這個音樂聽沒聽過關係不大。



我們對音高準確的判斷力,平均大約是12音分,如果兩個聲音的震動頻率相差12音分之內,一般情況下我們是聽不出來的,當然不同的人情況也不一樣。美國心理學家西肖爾以純音440赫茲對人進行測試,80%的人對12音分之內的音有寬容度。

五度相生律和12平均律,除了個別音相同外,大部分聲音都相差2音分左右。小提琴在四條弦的音域範圍內和鋼琴音高相差6音分,我們聽的出來嗎?當然聽不出來,否則小提琴和鋼琴就沒法一起演奏了。



更嚴格的說,我們辨別音高是否準確,都是相對音高,也不是和純粹的頻率有關。也就是說對同一首歌,你用不同的音調唱或者演奏,我們同樣可以判斷聲音是否準確。


仰望星空


😳這個問題很無聊,首先跑調,意義上應該是聽著和音樂不吻合,節拍,沒有帶對,就是,本來應該是很穩定的,1.2.3.4.5.6.7.8._唱的人卻是123.4.567.8。其實只要節拍對了,小小的音準大家基本會忽略。以上都是廢話,其實不是一般人完全沒有聽過,是這個人前世可能是學音樂的。潛意識裡有這方面的知識。有的人天生對數字敏感,也是同樣的原理,前世的記憶在潛意識裡,不要問我為什麼人沒有帶前世的記憶,這個是另一個深奧的問題。可能需要幾百字來解釋,都不一定能解釋明白


蘇思月558


除了少數基於藍調或鄉謠的編曲可能存在比較拗口的情況,一般POP類音樂對於大眾而言是具有普適性的,在旋律和節奏方面,人們大多都有著自然的美學鑑賞力。

音樂超過語言和數學,是人類交流與溝通的最底層元素,甚至在孩童時代,人類就具備這一要素能力,你可以想象為什麼在太空探索中,人們對外發送用以聯絡地外生命的是音樂,而非文字、語言或者數學公式等其它要素。

就像聞香的、吃甜的、喝純的、欣賞美女型男、使用酷炫的科技產品……人們天生就有這種追求美好的原始能力


百練手


因為聽到的聲音“不和諧”。

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

比如聽到 在那遙遠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即使你沒有聽過這首歌曲,他的音域跨度也不會超過4個。

如果忽然有明顯的音調上升或下降就會導致整段歌詞顯得非常不“和諧”。

這個音調的“不和諧”就是我們所說的“跑調了”。


演奏的話稍微難分辨一些,除非重大的失誤,否則一般人不太能聽出是否跑調。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玖月音樂


謝謝邀請,因為我不是學音樂的,我現在吃瓜群眾的角度回答。好的音樂一般詞曲都很不過很協調,你能聽出他跑調,那麼只能說明他唱的難聽。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猜錯了,他沒有跑調,那只有一種情況,這首歌曲本身難聽。皮一下啦啦哈哈(ಡωಡ)hiahiahia


Tmumu93創業者


一首歌不管怎麼作曲不管怎麼改編整體聽下來旋律都是很順的。 跑調的地方就會讓人聽了感覺很突兀很不舒服。所以大多數人都能聽出來。


瀰漫霧


這跟樂感也是有關係的,就像做英語題一樣的道理,你語感好,就算你不知道這個語法點是什麼,但是你就是知道這個地方奇怪,知道這個地方該填什麼。

一首歌也是同樣的道理,你樂感在,你就算不知道這個地方為什麼是這個調,但就是知道這個調不對,聽著很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