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国外的艺术-安顺地戏

安顺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因演出不用戏台和苗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名地戏,为傩戏的一种,形成于明代初叶,是贵州省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

震惊国外的艺术-安顺地戏

震惊国外的艺术-安顺地戏

地戏面具同时具有神格和人格。安顺等地有专门从事脸子雕刻的艺人。

面具用丁香木或白杨木精雕细刻而成,做工讲究,神态生动。面具由面孔、帽盔、耳子三部分组成。面相分文、武、老、少、女五类,俗称“五色相”。除主将外,还有小军、道人、丑角、动物等类别。诸多面具中,武将面具最复杂,可细分为少将、老将、女将、番将、正派将军、反派将军等。面具五官造型,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如眉毛必遵循“少将一枝箭,女将一棵线、武将烈如焰”之说;嘴的刻法有“天包地”与“地包天”两种;眼则是“男将豹眼圆瞪,女将凤眼微闭”。

震惊国外的艺术-安顺地戏

震惊国外的艺术-安顺地戏

震惊国外的艺术-安顺地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顺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顺地戏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广受海内外人士关注,曾造访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新加坡,多次到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演出,深受欢迎,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

震惊国外的艺术-安顺地戏

震惊国外的艺术-安顺地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