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煎餅,老棗莊人的民俗

煎餅的起源雖然無法考證,但人們食用煎餅具有久遠的歷史。棗莊市博物館存有在當地發掘的東漢墓葬冥器陶磨,上下兩臍,並有磨臺,已經完全能夠磨出當今烙煎餅的糊子。據《嶧縣誌》記載:“圓山,圓而四垂,狀如覆釜,山多沙石,可為砒礪。土人制為磨,堅硬可久,行銷數省,尤以山頂者為佳。今山上採取已盡,山左右數里內嶺埠,亦開塘無數。塘皆寬長數丈,積水深不可測。”從《嶧縣誌》這段文字記載來看,棗莊人鑿石為磨,歷史久遠。直至目前,圓山人們仍以採石制磨發家致富。

漫話煎餅,老棗莊人的民俗

棗莊人為何喜歡以煎餅為主食,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漫話煎餅,老棗莊人的民俗

加工簡單

煎餅可以一次做多日吃,若要烙成幹煎餅卷,還可存放數月,不變質變味。烙制煎餅都要事先將糧食放水中浸泡然後再上磨推(磨)成糊子。如今,簡單的也可以直接用面與水調和,烙制面煎餅,但面煎餅不如用原糧推(磨)成的糊子烙出的煎餅口感好。加工煎餅的技法在棗莊有三種,都要將鏊子支好燒熱燒勻,用油布擦淨,再行推烙。

漫話煎餅,老棗莊人的民俗

第一種,烙法。將糊子舀一勺倒在熱鏊子中間偏左,右手持竹批子,手腕用力,徐徐將糊子推趕至鏊子中間偏右,翻轉竹批子,按逆時針方向繞鏊子一週推烙均勻,多餘的糊子刮下放回盆中,稍待熟後掲下,依次而做。此法當地最為普遍。

漫話煎餅,老棗莊人的民俗

第二種,笆(刮)法。將糊子放熱鏊子中間用笆子快速向四周攤薄笆(刮)平,待四邊翹起時揭下,翻疊成長方形。

第三種,滾法。將糊子再摻些乾麵,和成似哈密瓜大小的麵糰,用手拿住放鏊子上,兩手配合,按逆時針方向滾動,繞鏊子一週,取下面團,鏊子上煎餅熟後揭下,成為滾煎餅。

漫話煎餅,老棗莊人的民俗

加工煎餅的技法,女孩要從十歲前後學起,不會烙煎餅的姑娘以前很少有哪個男子願要為妻,世俗逼著個個女孩必須在孃家學會烙煎餅的全套技法。從鏊子上揭下的煎餅,春秋兩季應日一晾,冬季隔目揭晾,夏李最好再用餅鏊烙成幹煎餅卷,使煎餅完全脫水變幹,以利存放。

漫話煎餅,老棗莊人的民俗

用糧不限

凡糧、薯、豆,甚至某些瓜、果、蔬、餅、糠、草子、樹皮等,均可磨細烙成各種風味獨特的煎餅。煎餅,既可用單一原料加工,又可用複合原料加工。前餅加工所用糧食的變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棗莊人飲食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人們以煎餅為主食仍未改變。煎餅確也特別,食用方便,不受任何餐具的限制,冷食質量不減,可與很多菜餚配食,尤以低檔家常菜配食為好。如鹹菜、鹹醬、辣豆、大蔥、生蒜、炒白菜、炒蘿蔔、炒肉渣最佳。

在當地,學生上學住校,民工出工在外,都要帶上煎餅做乾糧。皮筋的地瓜幹煎餅,焦酥的高梁卷煎餅,卷著辣椒豆或辣椒滷魚,吃起來累牙扎嘴,真使外地人生畏,而在棗莊人吃來則是越嚼越香,辣得鼻樑上冒出汗來,才覺著解饞過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