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發展前景如何?

納蘭軒若


南京都市圈發展前景好不好,一是看南京的地位,二是看都市圈的緊密度。如果中心沒有競爭力,圈內又是一盤散沙,那肯定是沒前途。

首先看南京,定位長三角唯一特大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僅次於北上廣深和蘇州,發展潛力僅次於北上廣深和杭州,地鐵指數就是綜合經濟+地鐵運行里程,這項排第四,僅次於北上廣。江浙滬地區歷來崇文重教,江蘇高考難度全國第一,南京高校全國第三,僅次於北京上海。

再看緊密度,這項排名全國最高。高速公路已經不算個事了,高鐵南京是樞紐,那是國家規劃,我們只談圈內城際地鐵輕軌。目前規劃和在建的有:寧句(鎮江句容)、寧鎮(江)、寧揚(州)、寧滁(州)、寧蕪(湖)、寧馬(鞍山)、寧宣(城)、寧天(滁州天長)、寧和(馬鞍山和縣)、寧淮(安),其中滁州、鎮江、馬鞍山規劃的不止一條線路。目前南京江南已經和鎮江句容、馬鞍山當塗等地方融為一體,現正加緊規劃高淳和宣城的互通。江北的國家級新區正在建設,建成後西接滁州開發區,北跨天長連淮安,東跨儀徵連揚州。

南京經濟圈的快速發展對長三角的擴容和長江經濟帶的串聯起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規劃的合肥經濟圈將通過對接南京融入長三角。








漂飄12


謝邀。南京都市圈是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帶的核心地區,以南京為中心的經濟區域帶,地跨蘇皖兩省,自2006年首次發佈都市圈評價指數至今,南京都市圈綜合競爭力排名均居全國前五。

南京都市圈基礎產業實力雄厚、金融體系完整、科教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產業、製造業、旅遊業、金融業、科教和文化中心,具有兼容幷蓄、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徵。都市圈成員城市為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八市,總面積6.3萬平方公里。2011年底常住人口3296萬人,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6萬億元。

基本概況


“南京都市圈”是國家五大都市圈之一(從2006年第一次發佈都市圈評價指數至今,排名前5名的都市圈一直未有變化,分別是上海、廣州、首都、杭州和南京五大都市圈,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二

是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著重建設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其範圍鎖定在南京周邊100公里左右,由於驅車往來只需1個多小時,故又被稱為“南京一小時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區劃意義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個被髮達的交通網絡緊密聯繫起來的城市群落。其實質是以南京為中心形成一個經濟區域帶,在這個區域帶裡,大家共同發展,共同做強做大,即以一個城市為龍頭來帶動一大批城市及周圍城鎮發展。

“南京都市圈”源於國家計委一份關於中國大都市圈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提出:南京可以聯合安徽幾個城市和揚州、鎮江、共同構造一個長江中下游大都市圈。報告認為,以南京為中心的都市圈地區具有相對完整的大工業體系,這裡距上海有一定距離,又與安徽的經濟往來密切,從人口、地理位置和經濟總量等方面都具備形成大都市的條件。

南京都市圈是一個跨省城市群,地跨蘇皖兩省。南京都市圈在吸收部分江蘇城市外,又納入部分安徽城市,是因為安徽東部城市在地緣、人文、方言以及經濟聯繫上和南京有很大的關聯度。在江蘇,與南京都市圈相對應的是蘇錫常都市圈,蘇錫常是江蘇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因在語言上通行上海話(吳儂軟語),蘇錫常都市圈與上海的關聯度很大。

總體結構


形成一個核心、兩個圈層的空間結構,重點發展一帶一軸三通道。

一個核心:包括南京主城和以主城為核心、半徑約30公里範圍的城鎮和潛在的城鎮發展地區,即規劃中的南京都市發展區。

該區域是南京城市功能重組和集聚新興城市功能的重點區域。

兩個圈層:包括核心圈層和緊密圈層。

核心圈層:與核心城市聯繫緊密、接受核心城市強烈輻射,城市間相互作用最強、最廣泛的區域。規劃範圍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約50公里範圍內的城市(鎮)和區域,包括南京市、馬鞍山市、儀徵市、句容市、滁州市區、來安縣、全椒縣。

緊密圈層:與核心城市聯繫密切,接受核心城市的輻射,圈層地帶節點城市具有相當的發展規模,且相互之間具有較強的經濟社會聯繫的功能地域。規劃範圍為核心圈層外圍、距核心城市中心約100公里範圍內的城市(鎮)和區域,包括揚州市、鎮江市、蕪湖市、滁州市的北部、巢湖市的北部、淮安市的南部地區。

一帶一軸三通道:沿江城市帶:包括南京、揚州、鎮江、馬鞍山、蕪湖等5個設區市以及儀徵、江都、當塗、和縣等縣(市)。城鎮發展軸:北從金湖、盱眙開始,經天長、南京、溧水至高淳。三條通道:南京至句容並延伸到蘇錫常都市圈環太湖地區、宜(興)溧(陽)金(壇)丘陵山區通道,南京至滁州、明光、鳳陽通道,南京至全椒、合肥通道。

城市簡介

南京,華東第二大城市,中國科教第三城,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政治、軍事、科教、文化、工業和金融中心,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通信樞紐和科技創新中心。南京歷史悠久,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南京位於長江下游,是承東啟西的樞紐城市,國家重要門戶城市,華東地區中心城市和重要產業城市,長江航運物流中心,濱江生態宜居城市,聯合國人居署特別榮譽獎獲得城市。



鎮江市位於江蘇省南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唯一交匯樞紐,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譽;因地位雄勢、扼守長江,故名“鎮江”,自古即為江河南北之商埠重地;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蘇南經濟板塊重要成員;北接揚州,南鄰常州,西銜南京,是江蘇南北之交通中樞。鎮江擁有優越的區位條件和十分便捷的交通條件,境內京滬鐵路、京滬高鐵、滬寧高鐵、滬寧高速公路、揚溧高速公路、312國道、104國道等通達全國各主要城市,鎮江港是長江流域第三大億噸港口。鎮江擁有 3000多年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是全國重要的旅遊觀光城市。

揚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緊密圈城市和長三角城市群城市,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樞紐)。向南接納蘇南、上海等地區經濟輻射,向北作為開發蘇北的前沿陣地和傳導區域,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揚州的建城歷史可至公元前 486年,是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和諧管理城市、中國文明城市、中國森林城市。

淮安市是南京都市圈緊密圈層城市,位於江淮平原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淮河與京杭運河交點,歷史上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 “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淮安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與揚州共為淮揚菜的主要發源地,為江淮流域古文化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宣城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與江蘇、浙江兩省接壤,是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地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視、水西、龍鬚四山峰巒疊翠;青戈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科技進步城市、山水園林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南翼城市。

馬鞍山市,中國安徽省省轄市,於1956年10月12日設立。下設花山區、雨山區、博望區三個市轄區,管轄當塗縣、和縣、含山縣三個縣。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南岸,是新興的鋼鐵工業城市,具有“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獨特城市風光。既是“皖江城市帶”門戶城市,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還是“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和“國家863新材料產業化基地”集多項殊榮於一身的城市。先後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科技進步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蕪湖市,安徽省省轄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下設鳩江區、鏡湖區、弋江區、三山區四個市轄區,管轄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無為縣四個縣。城市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已逾2500年,近代為“中國四大米市”之一。因“長江巨埠、皖之中堅”名譽華夏,有“雲開看樹色,江靜聽潮聲”之美譽。今為安徽省經濟、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城市,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安徽省三大旅遊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國務院批准的沿江重點開放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城市。

滁州市,中國安徽省省轄市,地處安徽省最東部、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部。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城市及“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南京市江北門戶,皖東區域中心城市,國家級“皖江示範區”北翼城市,安徽省東部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城市,江淮地區重要的樞紐城市。郡起元徽,州建大同,名始開皇,文揚慶曆,開天首郡,逾史千年。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形兼吳楚,氣越淮揚”。滁州是國家家電設計與製造特色產業基地、中國家電及裝備製造業基地、中國十大特色休閒城市、中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交通狀況

公路


2011年末,7城市境內公路里程共66219.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35.84公里,約佔江蘇、安徽兩省高速公路總里程的25%。7城市擁有民用汽車211.02萬輛,佔兩省總和的21.6%;擁有私人汽車163.82萬多輛,佔兩省總和的35.2%。

2012年,南京與都市圈各市全部實現高速公路連通,快速幹線公路覆蓋所有縣級城市,以沿江通道作為主通道,以滬寧合、淮寧宣、滁寧杭、淮揚鎮、巢馬溧、寧鹽高速公路作為輔通道,構成“一主五輔”的綜合交通骨架。具體規劃為,2012年前,建成江六、南京繞越、溧馬、蕪太等高速公路,全面完成寧鎮、寧滁、寧杭、寧宣、浦泗、淮江等幹線公路改造,“十二五”開工建設寧巢、寧宣高速。


2012年,南京長江四橋建成通車,緯三路過江隧道、溧蕪高速、溧馬高速、江六高速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都市圈高速公路骨幹網絡正在加快形成。122省道寧句公路、104國道江寧段、江北段、寧滁快速通道、揚滁公路南京段等城際高等級公路建設也在加快推進。

鐵路

杭黃高京福高鐵

都市圈鐵道線路分類鐵道線路

普速鐵路 京滬鐵路 寧蕪鐵路 寧啟鐵路

新長鐵路 寧西鐵路  

高速鐵路 京滬高速鐵路 滬漢蓉高速鐵路 連淮揚鎮鐵路

寧杭鐵路客運專線 寧安城際鐵路 寧安城際鐵路貨線

沿江城際鐵路 等 。

航空

南京都市圈現擁有南京祿口國際機場(4F)、揚州泰州國際機場(4C)、淮安漣水機場(4C)三座民用機場,此外蕪湖宣城機場(4C)已於2015年10月開建。其中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揚州泰州國際機場、淮安漣水機場均為國家一類航空口岸。



南京主城到祿口機場的地鐵南京地鐵S1號線已於2014年7月1月開通運營。

航運



南京都市圈水運資源豐富,是港口口岸資源豐富的地區。南京都市圈範圍內港口碼頭數量眾多,其中南京港、鎮江港被列為全國沿海主要港口,蕪湖港、馬鞍山港被列為國家內河主要港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方面

金陵文化(南京文化)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都南京為中心。東晉至南朝的300年不僅使得長江流域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經濟的重心,也在中原主流文化與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金陵文化,其顯性特徵是南北交匯、兼容幷蓄、開放包容,可謂獨樹一幟。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國文化,而這三大塊歷史文化又可統屬於“都城文化”。但是主流的都城文化並不排斥其他文化,如盛極一時的秦淮文化,不僅反映了紅粉文化、市井風情,而且還包含了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



淮揚文化的中心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維揚地區河多水多,船多橋多,呈現出古、文、水、綠、秀的地域風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清新優雅與豪邁超俊相結合。

鎮江文化(京口文化)地處金陵文化、吳文化和維揚文化的接合部,融匯吳文化和中原文化,可以概括為“多元積澱型”,具有兼容幷包、多元多樣的特點。

淮安文化地處楚漢文化、維揚文化接合部和中國南北文化的接合部。明清時期,淮安因中樞漕運、集散淮鹽、河道治理地位顯赫而成為“運河之都”,京杭大運河貫穿淮安,兼有南北文化特點的運河文化也隨之而生。

馬鞍山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萬里長江自天門山起折為北上,“碧水東流至此回”,江南變為江東,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東第一城”。

滁州吳風楚韻,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形兼吳楚、氣越淮揚”、“儒風之盛、夙貫淮東”之譽。

蕪湖素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美譽,近代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蕪湖的地域文化重要內涵包括徽商文化、宗教文化和茶文化。

宣城是徽文化的核心區,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主要的特徵有以績溪徽菜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敬亭山為標誌的宣城詩歌文化;以宣紙宣筆為代表的書畫文化;以查濟、江村為代表的宣城古建築文化;以開元寺、廣教寺為代表的宣城佛教文化;以敬亭綠雪為代表的宣城茶文化;以宣酒為代表的宣城酒文化。意義


南京都市圈連接東部與中部地區、銜接長江下游與中游的區位特點,使其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都市圈中的江蘇4市從地緣上講屬東部的長三角地區,安徽4市屬中部地區,這種城市組成屬性使得南京都市圈一體化建設具有東中部互動合作的典型意義。同時,作為南京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重要內容的產業合作與優化整合,將促進產業由東部向中部有序轉移,促進技術、資本等要素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擴散,促進市場體系由區域中心向周邊擴展,從而增強長三角對中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中西部地區發展開放和區域協調發展。南京都市圈中南京、鎮江、揚州、淮安是長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員,都市圈8市又同為泛長三角西部城市群——南京經濟區成員。從本質上講,南京都市圈是泛長三角地區的一個獨立的城市群,同時也是長三角的有機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一體化建設,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一體化建設的創新實踐,將為長三角區域合作在體制創新、機制建設、產業合作、政策銜接等諸多領域提供先行先試經驗,從而為加快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提供新動力。南京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再次凸顯。要將南京的潛在區位優勢轉化為現實區域影響力與綜合競爭力,一方面要練好內功,加快南京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用大區域的觀點來謀劃南京的發展,從全國、長江流域、東部地區、泛長三角來審視南京的發展。從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看,城市群發展與建設已經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地區競爭力的重要方式與手段。推進南京都市圈一體化就是要在長三角地區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較優城市空間佈局、較合理產業分工體系、較先進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對周邊地區尤其是泛長三角西部地域具有輻射、服務、帶動作用,在國傢俱有一定影響的城市群,並通過南京都市圈一體化建設來充分彰顯南京作為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充分發揮南京對蘇北地區的帶動作用、對泛長三角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對長江上中游的傳導作用,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格局中承擔更大責任、發揮更大作用。


根據上述來源於網絡數據來看,南京都市圈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有重大發展意義。


井徳景


南京:每當提起這個地方第一個想到的就是1937年12月13日到12月26日,這是南京最悲慘最黑暗日子。日本法西斯發動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短短14天南京同胞就被殺害了300000萬人。



這只是保守數字,還有零零散散的屠殺一直持續到次年1月中旬。具體數字沒法考證。



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後每年在這天都會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同胞!希望大家勿忘國恥家恨!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古代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在為江蘇省會。總面積6587平方公里。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南京都市圈是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核心地區,地跨蘇皖兩省,都市圈成員城市有:南京、鎮江、蕪湖、揚州、馬鞍山、淮安、滁州、宣城八市,總面積6.3平方公里。這些城市在全國綜合競爭力排名都在前五名。



南京都市圈基礎產業雄厚、金融體系完整、科教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重要基礎產業、製造業、旅遊業、金融業、科教和文化中心。其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多元化性質,給都市圈圈帶來勃勃生機。從南京都市圈確立,特別是南京江北新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後,為周邊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契機。其前景大好!

嚴寒不冷


😷👽☝……會和上海香港齊驅……㊙



軒轅黃帝龍龍九


我認為南京都市圈發展前景非常美好,影響力必越來越大,這是因為:

首先南京都市圈主要城市處於我國僅次於廣東的第二大經濟體江蘇省內,另包括安微蕪湖等部分城市,集兩省優勢。一個廣東省就能獨立撐起珠三角城市群地位,那麼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再加上安微省,南京都市圈實力自然不可小覷。

其次秦淮流域自古就是商賈雲集,商業文明發達,且南京都市圈又得長江之利,受益於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的輻射作用,可謂地理優勢明顯。

最後蘇皖兩省都是教育文化大省,名校雲集,可為都市圈發展提供所需各種人才,人力資源充沛。

從以上三點就可以判斷南京都市圈的發展必將強勁持續,潛力無限。


推窗見亮


謝謝你的邀請,不過我對南京不太瞭解不敢妄言。抱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