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

烏蘇裡十六兩


陰陽是中國古人對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高度總結和概括,逐漸形成一種深奧的哲學思想,並廣泛應用於社會各個領域,也是諸子百家的思想源頭。關於陰陽思想的起源,可以從上古流傳下來的河圖、洛書中得到體現。“河圖”、 “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個聖人就是人類文化始祖伏羲。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揹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揹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後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並分別寫了卦辭,這就是周易。易經又被稱為群經之首,是我國儒家、道家、醫家、兵家等思想的源頭。可以說,陰陽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陰陽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


無患子64605276



(本文僅對陰陽學說創立做出表述,中醫發展史請史學家進一步研究完善!)

神州大地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炎黃華夏文化歷史悠久,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傳承,歷史上外邦友國素有“天朝上國”之稱。

歷史上,漢唐盛世,文治武功舉世聞名,萬邦來朝,眾夷歸化的美譽。

《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醫經之一,相傳是黃帝所著,這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這是一本科學鉅著。

人類熱愛生命,中國古代本著對生命的源泉尊重,對科學嚴謹的態度,不斷探索研究、完善形成一套獨立豐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理論。

如治療水腫病,中醫提出“開鬼門,潔淨府”,充分體現了我國上古時期,古人對於“因勢利導”的實際運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陰陽學說是其中之一,即是建立在人體結構及生理功能上創立的理論。

在科技不發達,聯絡不方便的古代,古人通過人體解剖結構上進行研究,是相當艱鉅的,極不容易任務。

上下五千年以來,文化傳承不斷更新,表述上存在差異,但人體結構是一致的。

人體是一個相對閉合的整體,與外界直接相通的是呼吸道、消化道、耳道、泌尿道、淚道。共為九竅。

其中頭面部為七竅。除耳道有一層極薄的鼓膜,這些管道在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上是相通的!

女性的生殖道與外界相通,但基本上屬於一個單向通道。

血液循環系統,以心臟為結構,其血管呈分支狀,通過動脈分出,發散到全身各處,經過微循環物質交換,再從靜脈迴流到心臟。

一個心臟分為左右兩邊互不相通,分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個腔。這就是陰陽、太極的形態雛形!

神經系統,是以大腦、小腦、腦幹為中樞,向下發散,走向與植物根系相似,其中包括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植物神經。

其中:植物神經是陰陽五行的理論依據!

大腦形狀與核桃相似,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是中樞神經中最大和最複雜的結構,近年來的研究指出,大腦兩半球具有機能不對稱性。

是指執行反射活動的特定神經結構稱為反射弧

典型的模式一般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個部分組成。這就是五行的形態理論基礎。

植物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系統構成,植物神經系統掌握著性命攸關的生理功能:心臟搏動、呼吸、消化、血壓稱為四大生命體徵!

新陳代謝是人體的基本生理功能!


陰陽五行學說既是對人體結構、生理功能的基本論述!

交感神經於副交感神經之間存在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是維持生命四大體徵的最基本功能!這是陰陽學說和核心內容。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人對在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已經哲學思想上的深度概括。

“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
《類經圖翼·醫易》:“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放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易學闡述事物陰陽動靜變化的道理,中醫學研究、闡明人體陰陽盛衰消長的機制,兩者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共通之處,所以“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兩者同源於對事物陰陽變化的認識,故稱“醫易同源。

醫易同源於伏羲氏的河圖洛書有著緊密聯繫。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俱是由此而來。

試問各位,有什麼比人體結構功能意識更為寫實,究竟是唯物、唯心?——以人為本!

愛國,從我做起!

攜手並進共共築中國夢!

清明,上,河圖!


Zack8


不只是醫學上的陰陽,所有的陰陽都是建立在早期宇宙觀的基礎上。從觀天象、測日影開始,到分陰陽四時,都是從這來來的。

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知幽明之故!

大一生水,水反哺大一,是以成天,天反哺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哺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覆相哺也,是以成陰陽……


終南高揚


陰陽最早來自早商記錄自然現象,後來成為描繪卦辭的易理名詞。五行則來自先秦諸子百家文化。後來又有漢代陰陽家,結合陰陽和五行來解釋自然規律,形成了樸素的機械論。傳統中醫則是淘汰了用人格化的神鬼精怪來解釋疾病的巫醫,轉而把陰陽家的學說應用在醫學領域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