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藏经阁

王金洲

为澳门卫视摄制奇闻录,一大早,我和同事驱车去了绍兴郊外。桥边人家炊烟初起,公路像一绺素练的晓雾。大约过了四十分钟,到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的若耶溪山脚,登上一块桑梓地,一座黄墙黛瓦的寺庙出现在眼前。庙叫平阳寺,规模六进,楼建七楹,檐高八尺。康熙四十四年南巡,曾驻跸平阳寺,并题“名香清梵”一匾。今日,落寞了许多年的平阳寺突兀地游客骤增,主要倒不是一饱古寺旧物,而是被黄墙内的一个谜所吸引。沿着石阶藓径进门,折身上拙古、熏香的二楼,三春佳气在楼台,岫云初起藏经阁。谜就在这里。

藏经阁三百多年不沾灰尘。梁柱洁净,皮白如匏瓜。椽子处瓦片之下,容易滋长虫豸和蜘蛛结网,这里却无尘无迹。木料是普通杉木,抚玩久了,腻滑滋润,摸上去有一种凉爽的感觉。其中一柱裂有豁口,我特地伸进缝道摸了一会,把手给同事看,同事啧啧称奇。据说,此木三百年,以棺椁则腐,以柱则蠹。这儿纹理细腻骨肉匀,个中原因不能明白。主持释印祥看我存心想找出一丝灰尘以证明虚言,笑着告诉我,曾有好几位北京的教授来考察,终也未得出结论。他又把我拉至楼窗前,在隐约的层翠中,忽感一片紫雾苍烟,迷漫空宇——原是附近农民用煤炒制茶叶,煤灰飞扬,藏经阁仍不见尘埃。传说,此阁有一颗吸尘珠,是当年顺治皇帝在平阳寺为僧时藏放的。“破四旧”时,有人好奇,剖椽寻珠,未果。

藏经阁除了经书,还有一只古缸。缸是顺治皇帝赐给弘觉禅师的(弘觉禅师曾做过平阳寺的主持),缸身除了人物花鸟,还有两行字清晰可辨:敕封弘觉国师,云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弘觉禅师早已盘膝此缸羽化。缸也一度流于民间,作腌菜之用。前些年,平阳寺化两千元买回此缸。古缸的存在,加之缥缈的传说,为藏经阁的无尘平添了许多神秘。

步下阶梯,正殿的走廊上有一幅字,记载了藏经阁三百多年未掸扫的简况。旁边是上海游客的赞叹之语。也许美好江山的神秘处远不止这么一景一点,它演化成种种通俗的文化内涵。我忽然悟到,追寻藏经阁无尘的原因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和向望。

无尘毕竟是一个美好的记忆。

无尘藏经阁

配图与内容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