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在我們談論新零售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撇開新零售概念,新零售的本質是什麼?線下門店的迴歸,無人零售的崛起,線上品牌線下開店,社交電商拼多多,雲集的快速發展意味著什麼?零售從品牌為核心,渠道為核心,到以消費者為核心,產品、供應鏈、營銷、體驗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閱讀本文前,請思考以下問題:

  • 掏錢的就是客戶嗎?
  • 新零售如何做重構?
  • 社交電商是新概念嗎?它如何突破100億大關的瓶頸?

◆ ◆ ◆ ◆

一、你的客戶究竟是誰?

掏錢的就是客戶嗎?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一間酒吧的客戶是男人還是女人?

經驗豐富的經營者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女人。原因很簡單,儘管在酒吧掏錢消費的男性居多,但酒吧的客戶定位仍然是女性,因為女性會帶來更多的男性消費。

所以,如果酒吧做活動的話,嘉賓是小鮮肉的效果會更好,用小鮮肉吸引女性,然後帶來更多的男性消費。

因此,付錢的人並不一定是客戶。

誰是淘寶的客戶?

淘寶作為一個平臺,一端連接著商戶,一端連接著消費者。但不可否定的是,商戶才是淘寶真正的客戶,因為淘寶的平臺以及整個服務體系都是按照商戶體系來構建的。

客戶是誰很重要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 ◆ ◆ ◆

二、新零售是機會

概念不清的新零售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不要被新零售迷惑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 ◆ ◆ ◆

三、零售行業的四件大事

1. 線下門店的迴歸和重構

2017年,盒馬鮮生用將近一年的時間開了30多家店,並迅速成為一種現象級零售行業事件。而且據我瞭解,大部分開業超過6個月以上的盒馬鮮生都已經開始盈利了,預計接下來一年要新增60家分店。

作為新孵化的物種,一年內開店如此之多,並且大部分分店開始盈利,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很多新零售從業者都會有感知,短時間、大面積盈利真的不容易。

2. 無人零售

無人機、無人櫃、無人架等各式無人零售也是熱點之一,無人櫃行業更是成功融資8-10億美金之巨。最大的一家猩便利大概有28000個網點,就是設立在辦公室內的無人貨架,作為一種新的零售業態,從無到有的增長也是十分迅速。

3. 線上品牌線下開店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4. 社交性購物APP突破百億天花板

拋開淘寶、京東、唯品會以外,對前幾年的垂直電商比如美麗說、蘑菇街等來說,100億是一個瓶頸,即便是做過辣子雞的小紅書也是如此。

但在過去的兩年裡,拼多多、雲集兩大社交電商都已經突破了這個瓶頸。2017年是雲集創業的第三年,銷售額已經超過100億,並且實現了2-3億的利潤。拼多多上個月單月的銷售額也已經高達200億元。

原來垂直電商的天花板被輕而易舉地突破,是零售業發生的一個重要變化,2017年可以稱為社交電商崛起的一年。

◆ ◆ ◆ ◆

四、新零售的三個重構

1.品類重構

案例:盒馬

盒馬鮮生對自身的定義是:讓客戶好好吃飯,用心生活。客戶無論是買到新鮮的肉、菜等食材,還是沒空去買叫外賣,亦或是外出就餐,盒馬鮮生都可以提供相應服務。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小米將在原來傳統賣場中完全不同的品類進行融合,宗旨就是給消費者提供智能生活。

2.人群重構

案例:盒馬

盒馬圍繞著吃這個主題,為不同需要的人群提供服務。比如在上海的兩家小型分店,主要是為了給辦公室的職員提供服務。如果需要在家吃的話,還會在居住聚集地開專門的分店。對原來場景中的吃客進行群人重構。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案例:雲集

雲集是微商,分銷的微商叫做雲集店主,通過發展雲集店主將產品賣給顧客。但是在運營中發現,雲集有50%左右的銷售額是店主自用貢獻的。

所以雲集將賣家和買家糅合到一起,重構了目標客戶。雲集的客戶部分買家還是賣家,只要喜歡在雲集購物的人都是雲集的客戶。

3.渠道重構

案例:小米

小米的坪效如此之高,很大的原因來自於線上。線上的流量加上產品優勢,導致線下店的轉化率非常高,也就造就了高頻效,這也是線上品牌進軍線下所產生的威力所在。

曾經有一位經營規模在5-6億元的線上傢俱創始人向我透露,他完全不懂線下開店,選址一塌糊塗,但12家線下分店都盈利了。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 ◆ ◆ ◆

五、零售迴歸到以人為中心

1.品牌/製造的時代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2.渠道為王的時代

後來以沃爾瑪為代表的商家,因為佔據了渠道優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3.消費者主宰的時代

現在所處的時代是消費者主宰的時代,對消費者好,才可以擁有相應的市場;對消費者不好,就只能被拋棄。

以沃爾瑪為例,哪些是眼球產品、哪些是利潤產品,商品如何補貨,都是按照典型的零售思維模式進行的。

在原來信息不對稱的年代,用眼球產品吸引消費者,順帶賣利潤產品可行,但現在已經不行了。現如今如果大米雞蛋當做眼球產品,但是其餘產品很貴,那麼消費者只會購買大米雞蛋,其餘產品另行購買。

這個時代,要求零售從業者靜下來研究消費者的需求,只有對消費者有利,為消費者帶去利益,才能夠在過程中為自身賺取利益。

◆ ◆ ◆ ◆

六、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楷模:Costco

1.強大的Costco與虧損的商品端

Costco是一家銷售規模達1千億美金、利潤達20多億美金、市值400-500億美金的公司。它的銷售額大概是沃爾瑪的1/6,利潤是1/5,市值是1/4。沃爾瑪是一家60年的老公司,而Costco是一家30年的年輕公司。Costco的年增長率約為6%,沃爾瑪約為2%。

當Costco剛創立的時候,沃爾瑪已經建立了全球的採購體系,發射了衛星,擁有強大的IT系統、採購能力、商品能力和線下覆蓋。

2016年,Costco的收入是1161億美元,毛利率11.35%,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10.4%,其他費用1.14%,商品端虧損0.3%。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2.Costco的盈利模式

Costco大概發行了4000多萬張卡,分為兩種,一種是55美元一張,一種是110美元一張,兩種卡擁有不同的權益。會員費收入為26億美元,衝抵商品端虧損,利潤為23億美元。

3.賣服務的公司

靠賣會員卡盈利意味著Costco是一家賣服務的公司,在過去的20年裡,複合增長率達到了22%,會員續費率超過了90%,尤其在美國人員流動率不高的二三線城市,大部分地區續費率甚至超過95%,即除非客戶搬家或者其他情況,否則基本都會續約。這就像源源不斷的水流,支撐著Costco。

4.會員卡地位

在美國,Costco會員卡是僅低於社保卡和駕照的存在(美國沒有身份證),是美國主流人群的一種象徵,甚至可以作為美國和加拿大過境時的身份認證。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5.Costco經營模式

作為一家零售公司,Costco會從全球採購知名的產品品牌。

同樣面積的Costco和沃爾瑪相比,沃爾瑪擁有近3-4萬SKU(筆記俠注:庫存進出的計量單位),而Costco僅擁有4千左右。儘管如此,Costco的品類覆蓋率卻超過沃爾瑪,比如Costco賣輪胎,而沃爾瑪不賣。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以紙巾為例,比如沃爾瑪的紙巾品牌有10個,而Costco的紙巾品牌只有兩個,這兩個品牌是他們在市場上精挑細選過的,是最適合消費者的,所以消費者只要從現有的兩個品牌中挑選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同樣的1000元紙巾收入,沃爾瑪平均每個品牌入賬100元,而Costco平均每個品牌入賬500元,因此品牌供應商會願意以更低廉的價格為Costco供貨。

Costco的單品集中,走貨量大,SKU數少,但是單品價格更便宜,品牌覆蓋比沃爾瑪更寬,真正解決了美國家庭基本所需。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6.全方面的服務

Costco以消費者為導向還體現在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比如無限期退換貨服務,大部分美國的零售商,都會為消費者提供在一定期限內的退換服務,但是Costco的大部分商品的退換都是無限期的,即便是糖不甜、花不香等理由都可以退換,而且不需要提供小票,提供要退換的商品即可。

Costco有一款漢堡的價格,自剛成立起就一直沒有改變過,30年了,仍然是1.2美元。

Costco的汽油價格是全美最低廉的,但是隻有會員才可以享受。除此以外,還包括洗照片、洗車等等,這些服務沃爾瑪都沒有。

新零售不是救命稻草,消費者才是核心!

7.試吃

目前國內商場的試吃,基本上都是將食物切成小塊讓大家去品嚐,比如包子,會切成4塊甚至8塊。Costco是恨不得讓消費者將整個包子都吃到嘴裡,所以去Costco試吃,會吃到很飽。宗旨是為了讓消費者有家的自由感,想吃就吃。

8.超高性價比年費

如果Costco承諾不賺取商品差價,只要消費者肯提供55美元的年費即可,大多數人都會同意。因為這相當於一年花了55美元僱了一個僕人去採購商品,而且這個僕人不但全球採購,還會為消費者提供很好的服務,為消費者去向大的品牌商爭取更低廉的價格。55美元性價比非常高,這也是為什麼續費率在90%以上的原因。

Costco是一家典型的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零售公司,一切以消費者為中心。宗旨是為消費者挑選好貨,並不通過賣貨來賺取差價,而是賺取服務費。

Costco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新零售,但它的增長非常快,而且受到美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 ◆ ◆ ◆

七、利用線上化和社交化的手段,

讓業務實現持續增長

1.社交電商是新概念嗎?

京東好比一個貨架,將所有貨物全部放在貨架上,通過廣告的方式告訴消費者,京東好、貨便宜、送貨快等等,來吸引消費者選購,並把消費者選好的貨物配送到家。

雲集是通過招聘兼職或者全職的銷售員出去發傳單、賣貨物,這些銷售人員形成的訂單從雲集的倉庫發貨。雲集有一點像微商,但是與微商不同的是,雲集僅有中間店主這一個層級。

雲集的店主並不囤貨,只有銷售和推薦職能。如果消費者決定購買,需要到雲集下單,錢交給雲集,貨由雲集發出。店主既不囤貨,也不代收貨款,而是在完成交易後,收取由雲集發放的佣金。

本質上,京東類似於自選超市,而云集有銷售人員服務,就像大賣場的促銷員。一個大賣場會有超過一半的面積有促銷員,促銷員雖然會增加一定的成本,但是可以為無法做決策的消費者提供幫助,雲集的店主就是促銷員的角色。

所以雲集的模式並不新穎,而且已經存在很久了。很多人都說社交電商是新概念,但仔細想想,其實已經存在幾百年了,只不過呈現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2.消費者是需要推薦的

2014年是中國微商的巔峰,很多微商品牌僅用一兩年的時間就達到了幾十億的銷售規模,當時我們對該現象進行的跟蹤和研究,得出兩個結論:

A.通過人脈獲利的需求存在;

無論是大賣場還是老字號,口碑推薦一直存在。

B.過多的層級對微商發展不利;

傳統的微商,五六層分銷,層層壓貨,對買家而言,並不是好現象。因為經過層層加價,商品到達買家手裡,價格一定是最高的。只有將很差的產品賣很高的價格才能夠支撐這麼多級的分銷。

雲集的出現讓我們眼前一亮,它既符合消費者推薦的需求,又只有一層分銷結構,店主不壓貨,這也是社交電商能夠崛起的原因。

3.成長更快的拼多多

拼多多作為平臺,不用解決供應鏈的問題,由商戶直接發貨。當一個人發起拼團需求時,就是在向朋友推薦某一種商品。所以拼多多本質上和雲集是一樣的,只不過拼多多是由消費者發起的推薦,而云集是由店主發起的推薦。

4.與電商的人工智能強強聯合

京東、淘寶、亞馬遜這兩年在人工智能方面投資很多,主要是希望用算法實現智能推薦,亞馬遜的推薦成功率據說接近20%。推薦的算法,是根據一個人的購買歷史推薦的。

但比如我知道某一個人最近成功晉級當父母,心情很好,雖然收入沒有變化,但是花錢更多了,而且對品質要求更高了。這一點算法做不到,只有人和人之間的推薦可以做到。

因此,人工智能結合社交的推薦才能代表中國真正未來的零售。

5.怠於選擇的消費者

消費者不喜歡選擇,而且很多消費者有選擇恐懼症。如果能夠持續向消費者推薦好的產品,省下來的用於選擇的時間,可以看視頻、打遊戲或者做些其他喜歡的事情,消費者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作為零售行業的從業者,沉下心來去研究如何為消費者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產品,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如果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就一定能夠從中獲利。特別是未來,消費者更願意為好產品、好品質付費。

6.品牌之戰

雲集預計在商品端僅聚焦於1500個品牌,其中500個主流品牌,包括國內外一線品牌,因為消費者有購買大牌的需求。500個創新品牌,比如淘品牌等,500個優質工廠貨。

網易嚴選在工廠貨方面表現得十分優秀,但同樣的供應商為雲集提供了更低廉的供貨價格。因為雲集的銷售能力比網易強,雲集要扶持某一個品牌會讓300萬店主同時推薦該品牌的產品,所產生的力量不可小覷。

因此,社交電商才代表未來。

現在,用戶使用手機的時間有一半被微信佔去,如果加上QQ,大概有67%的時間被騰訊佔用。這意味著微信已經變成了互聯網,特別是微信小程序被開發以後,基本上可以解決生活上方方面面的問題。

我認為,在微信平臺上成長出一個淘寶、京東、唯品會、美團、今日頭條、愛奇藝,指日可待。

這些成長出來的品牌可能是原來互聯網的生態APP遷移過來的,就像移動互聯網興起時,從PC端遷移到移動端一樣,但是會有更多的新興品牌。雲集就是微信版的京東,愛庫存就是微信版的唯品會。

如果線下的零售商,可以利用自身的商品、品牌、供應鏈,發動人民群眾幫忙賣貨,是成功的關鍵點。因為賣貨並不一定要有實體店,發朋友圈是賣貨,微信聊天是點對點的賣貨,所有的信息傳遞都是賣貨的過程。

8.立體化的銷售

作為品牌商或者零售商,可以選擇門店銷售,社交屬性銷售,線上有微店、淘寶店等。

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利用自身的供應鏈和產品優勢,將前端銷售渠道變得更加立體化,實現更高的頻次,值得更多人去思考。

9.線下店合作

雲集和線下店的合作效果非常好,很多線下店導入了雲集。比如化妝品店,反正店員也會開雲集店,那老闆就可以組織店員開雲集店,甚至管理起來,只要店員的產品不和老闆的產品重合即可。因為有的店員會有自己的雲集店賣商品,既然擋不住,不如有組織、有計劃的管理起來。

我們身處在這個時代,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線上化和社交化手段,讓業務實現持續增長,才是關鍵。

隨著信息傳遞更加透明化、信息越來越對稱,產品、供應鏈和服務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如何利用社交技術,讓銷售更加立體化,讓口碑傳播得更遠,是所有做2C的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這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

對於新零售未知領域的探索,借眾人之力,慎思而敏行,方能走得更踏實,更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