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洛指的哪裡?

天道TD


河洛地區,產生的河洛文明,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

有幾個民族敗類,篡改中國歷史的,唯日本人馬首是瞻,在悟空問答上大放闕詞,妄圖顛覆中國歷史的地域黑。就你們幾個,妄想螳臂當車,太自不量力了。中國人不傻。


我把下半就給你們補上,相信帶著腦子來的人都能看明白。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意思就是說,直到秦始皇稱帝,都咸陽。則,這五嶽和四瀆,就都在東方了)明白沒有,河洛在什麼地方?

其代表莫過於被譽為宇宙魔方的河圖洛書

三代,中國人都知道,夏商周


河洛之間,就是黃河,洛河

而這之間唯一適合古人生產勞動,符合建都條件的,只有洛河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的河洛盆地。

而河洛盆地誕生的河洛文化對世人影響深遠,從這一地區走出來的先民和人們有一個響亮的稱呼“河洛郎”


而這個地方很一般,只是個小地方,他的名字叫洛陽,歷史賦予他的太多了!

很一般的一個城市,

只是定鼎中原的地方!


很小的一個地級市,

只是“中國”這個名字開始的地方!

別問我是誰,

普通的一個河洛郎!


行者視野


《史記·封禪書》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司馬遷這裡說的河洛指的就是以洛陽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外圍可到汾渭平原。為什麼呢?這就是涉及到我們整個華夏民族的起源與夏、商、週三代的建都問題。因此,以下筆者就分別分析夏商周建都與洛陽的關係,從而揭開“三代之居”的真實所指。

夏朝都城——二里頭遺址在洛陽。

眾所周知,禹是夏朝的建立者,據《史記·夏本紀》載,禹是河南登封人,因治水有功(大禹治水的故事人盡皆知),收到了人民的愛戴,從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剛建立時,定都在河南登封,後遷都到洛陽,直到夏朝最後一個王夏桀,夏朝的都城都在洛陽。

唐代司馬貞在給《史記》做的《索引》裡講:“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即洛陽龍門)在其南”。可見,有夏一代都城主要建在洛陽。

而且,隨著近幾年的考古發掘,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已經被完整證明了就是夏代的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發掘出了相當規模的都邑,面積達3平方千米,還出土了大量的貴族用品玉器等,根據碳十四測年,這些遺蹟遺物的年代為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600年,與夏朝年代也相吻合。因此,夏朝都城就在洛陽是有根據的。

商朝有一半時間定都在洛陽

商朝的祖先是契,也是河南人,契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地也在河南。湯建立了商朝,《史記》載“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唐代張守節作《史記·正義》:“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可見,商朝建立後建都在洛陽,並且洛陽作為商代的都城達200多年,安陽的殷墟,是最後一次才遷過去的。

周朝建洛陽為“周”

周武王滅商以後,回到洛陽就立即決定在洛陽“定天寶,依天室”,營建都城。

《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登上洛陽城後:“南望三塗,北望嶽鄙,粵詹洛伊”,最後“毋遠天室”,營建了都城洛陽。

武王之後,商朝歷代君王也都在洛陽建都,把原來在西安建立的稱為“宗周”,洛陽建立的稱為“周”,並且把自遠古以來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運到洛陽,現在洛陽定鼎路的名稱就是因此而來的。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伊,東周時期的都城一直定位在洛陽,值得周朝滅亡。有道是,周朝800年天下,洛陽始終是都城。


綜上,我們可以說,由於夏商周的都城基本都建立在洛陽,因此,“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中的“河洛”無疑指得就是以洛陽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由於司馬遷處於西漢早中期,加之他得天獨厚的史官地位,使得他能夠有資格看到夏商周時期的原始史料,再加上他那剛正不阿,秉筆直書的史官精神,《史記》中關於洛陽都城的記載是具有高度的可信度的。


未盡的才情



如果說河洛地區,大體就是右邊紅圈的位置。

史記裡面說的河洛之間應該不是僅指河洛地區,而是指的是沿著洛河、黃河包括渭河的幾個平原,也就是包括圖中三個圈既渭河(關中)平原、汾河平原(谷地)、河洛地區。還包括沿著黃河過河洛地區向東北走(紅線軌跡),到今日殷商所在的安陽附近的華北平原部分區域。

黃帝、炎帝、夏商周都在這一片了!


明智明理難明情


這個問題,因為洛河發源於陝西,而陝西境內恰巧有一條流入渭河的北洛河,所以有的人就出來佔了。話不多說,逐條上證據。

一,三代之居,陝西北洛河與黃河之間尚無三代都城。洛陽附近南洛河與黃河之間的河洛盆地中有夏都斟潯,商都西亳,周成周,王城。

二,古時伊洛聯用,陝西境內無伊河。《國語·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 《逸周書·度邑》曰:“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敢問此處洛字指北洛河?荒謬!

三,洛汭二字文獻常用,汭字指兩河匯流。北洛河入渭水,兩河交匯有什麼?南洛河入黃河,交匯處於鞏義西,交匯處有二里頭遺址和西亳遺址。除此之外還有伊汭做旁證,伊河匯入洛河,同入黃河。

四,某些人言,自曹魏前洛字專指北洛河,雒字指南洛河,從不混用。那麼,周公營建的是假洛邑?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說明原名就是洛陽,難道光武帝穿越到曹魏之後了?

關於夏商兩代的歷史文獻 古本《竹書紀年》載:“(夏王朝)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逸周書·度邑》曰:“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史記·

夏本紀·正義》雲:“《商書》雲:‘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於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尚書註疏·卷七 五子之歌第三》: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康五弟與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史記·吳起列傳》言:“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史記·封禪書》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間”《國語
·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 《論語》:“殷因於夏禮”, 《史記·封禪書》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間”《漢書·地理志》河南偃師條下有班固自己注:“屍鄉,殷湯所都”。《元河郡縣誌》:“偃師西亳,湯都也” 《水經注·洛水》引闞駰曰:“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屍鄉亭是也”。


拿史實講證據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如果是沒有用簡體字之前的書籍,寫的是河洛之間,可定是關中陝北一帶。寫的是河雒之間,可定是河南雒陽一帶。自從有了簡體字,雒與洛同體都用洛,有些事情就說不清楚了,給某些人有了渾水摸魚的機會。


樂在其中161669388


河洛文化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東至滎陽、開封,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在古代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

黃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國時代,黃帝都有熊,顓頊都帝丘,堯都平陽,舜都蒲坂;黃河文明發展期的夏商周王國時代,夏都陽城、陽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豐鎬、洛邑;黃河文明興盛期的帝國時代,西漢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陽和開封。


夜半觀史


河洛怎麼跑去陝西了~~厲害~都si你滴好了吧~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河洛搬遷~

這個沒有任何可爭議的,河洛之地本就屬於洛陽盆地一帶,事實上何必爭來爭去。洛陽,西安可以說都是中華文明的魁寶~我們有著全中國最厚重的歷史,可更要迎接嶄新的未來,


牽了頭牛


河洛指的就是以河南洛陽為核心的黃河、洛河和伊河三河交匯區域。廣義上來說,現在的三門峽,濟源,登封,禹州,鞏義,滎陽,以及山西的晉城和運城的部分區域,都是河洛的傳統範圍,都深受河洛文化的影響。


獨明先生


之前看到一個討論,陝西人說天府之地是指關中平原,當時就想笑,可能遠古時候關中確實有天府之國之稱,不過不好意思,現在說天府之地我們只認為是四川,為什麼會這樣呢,陝西人好好想想為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