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今天,人民网总网首页要闻区刊发稿件《安徽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聚焦颍泉区脱贫攻坚工作。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人民网合肥7月15日电(记者 李阔)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要扶志,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扶贫先扶志成为当地激活贫困户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抓手。近日,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来到颍泉区曾经的一个落后村(社区)——殷溜社区,通过解剖麻雀,探寻其逆袭成功脱贫背后的故事。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殷溜社区干部从点滴做起,帮助贫困户打扫卫生

昔日贫困村,争当贫困户

殷溜社区位于颍泉区周棚街道办事处西南角,辖区大部分位于沙颍河洄湾处,土地贫瘠、沙土松软,雨季易形成内涝,脱贫压力大。

殷溜社区下辖12个自然村,有土地4840亩,总户数2246户,总人口7189人,人均耕地面积0.67亩。

“2014年建档立卡时,我们这有贫困户327户、83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2.39%。其中,因病致贫233户,占总贫困户的72.6%。”在殷溜社区党总支委员段付行看来,这么高的贫困发生率足以说明殷溜的贫困程度。

当时,殷溜社区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来源,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000元,连基本日常开销都难以维计。因为地势低、易涝、土质松软,老百姓只能种些小麦、大豆和芝麻养家糊口。

“当时,大家为了‘评上’贫困户争得不可开交,一旦当上就不愿摘帽。”段付行将原因归结为贫困户文化水平低、主观脱贫意识差、思想保守、发展动力不强,安于现状。

随着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当地部分贫困户产生了较重的依赖心理。“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非贫困户,很羡慕成为贫困户,主动提要求当贫困户。”殷溜社区扶贫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赵路明是安徽省叉车集团的一名中层干部。2017年4月,赵路明与另外两位同事成立扶贫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开展帮扶工作。此前,安徽叉车集团已是颍泉区脱贫帮扶单位。

扶贫先扶志,关键要扶“实”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短时间如何突破?成为当时摆在殷溜社区两委班子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突破先从摸底开始。针对殷溜社区实际情况,社区两委先筛查出3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经过一段时间摸排,除了老弱病残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剩下的主要就是脱贫能力匮乏、脱贫志气不坚的人。其中,也有少数“懒汉”,甘于长期贫困。

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帮什么。扶贫要扶志,关键是“扶实”。针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当地采取“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体系(安徽省政策),大病医疗报销比例90%以上,县域内自付部分封顶3000元。

为了提升贫困户脱贫能力,坚定他们脱贫信心,殷溜社区采取扶贫先扶志,扶志要扶实的做法。

殷溜社区基础设施差,社区干部威信不高,群众获得感少。为此,社区干部先从点滴做起,从最基本的改变开始。

“我们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先从自身改变开始,勇挑重担,改变形象,让老百姓逐渐信任我们,”在赵路明等人的带领下,党旗逐渐飘扬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为贫困户添置衣柜、桌凳等家具;帮助鳏寡孤独、行动不便及五保户等整理清扫户内户外环境卫生;为贫困户修建厨房,修缮房屋,装订纱窗等......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2017年年底,一场大雪封了进村道路,社区干部与部分党员组成突击队铲雪清扫道路

2017年年底的一场大雪,将进村的道路封堵,驻村工作队一方面积极联系大型铲雪车辆清理主干道积雪,另一方面带领社区党员干部清理道路积雪。“刚开始时,不少村民都在观望,看我们这些干部是不是真的为他们铲雪清路。后来,看到我们真在干的时候,大家纷纷从家里拿出铁锹、铁铲等一起加入进来。”群众的信任令赵路明等社区干部十分感动,干群关系终于融洽起来。

增强群众获得感是赢得群众信任、坚定贫困户脱贫信心的关键。4年来,殷溜社区完成了12个自然庄互通及与主干道的连接;安装了118盏太阳能路灯,美化亮化了道路,方便了群众出行;新建了420平米扶贫车间、建设了桥涵、疏通了水塘;新建了120平米便民服务大厅、文化广场、停车棚;自来水、电视、广播及网络等实现了全覆盖......

“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无脱贫志气的贫困户,我们尽力做好思想引导,让他们明白,只有克服思想惰性,才能激发内生动力,才有可能通过劳动摆脱贫困。”来自大城市的赵路明虽然在农村生活不长,但他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让这些人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脱贫才成为可能”。

落后村逆袭,贫困户互助脱贫

赵路明首先借助“东家”力量——安徽叉车集团三年先后投入近百万元,完成了合力路修建、黑花生项目、农机项目、道路绿化项目、太阳能路灯项目,蔬菜大棚项目等,改善了社区面貌,增加了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贫困户产业增收。

今年,安徽叉车集团拟投入近30万元从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智力扶贫、走访慰问等方面继续扎实帮扶颍泉区及殷溜社区。

“我们对社区獭兔养殖和黄牛养殖贫困户开展多次养殖技能培训;借助安徽叉车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培养岗位人才,开展叉车驾驶技术培训;通过招商洽谈,引进姜大姐手工编织合作社入驻扶贫车间,带动社区贫困户及留守妇女实现居家就业等,”赵路明说,通过几年努力,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显著提升,脱贫意愿也不同以往。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殷溜社区贫困户杨振友带动其他贫困户种植黑花生脱贫

53岁的杨振友,4年前还是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除了会种地,没啥其他技能。“当时,就觉得没有指望,俺啥都不会,你让俺咋脱贫?”杨振友的想法在贫困户群体中挺有代表性——有脱贫想法,却没脱贫办法。

“他们会种地,我们就想办法在土地上做点文章,”在社区干部段付行看来,当地虽然土地贫瘠,但是沙土,非常适合种植花生,特别适合种植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都很好的黑花生。

在社区的帮助下,2015年开始,只会种地的杨振友尝试种植了黑花生。为了规避风险,当时未成规模,只种了几亩。“当年,一亩花生收成400多斤,每斤大约5块钱,一亩能挣2000来块钱呢。”随着种植的成功,杨振友开始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种植黑花生,在驻村工作队协调联系帮助下,黑花生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亩,扩大到去年的25亩,今年将突破100亩。“有30多户村民跟我一起干,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贫困户。”

种植黑花生需要相关技术,驻村工作队牵线找来区农技站技术人员培种、教技术;黑花生产量大后,需要联系市场,社区就找来阜阳电商,线上卖黑花生,线下,则在安徽省叉车集团内部举行爱心义卖专场销售......

“贫困户种植黑花生每亩政府补助500元,安徽叉车集团再补助200元,这样一户贫困户拿出三亩地来种植黑花生的话,一年仅这一项收入就有6000多元。”赵路明说,白花生一斤才卖2.5元,黑花生能卖5元,但是经过简单包装,在市场上,一斤能卖10元。

在社区的帮助下,去年杨振友创办了一家简陋的花生食品加工厂。“大家种植的黑花生,现在基本上都被我收购、包装,统一销往市场,价格也翻倍了。”昔日致富无门的贫困户杨振友,如今跟黑花生结了缘,走上了创业之路,不但自己脱了贫,还帮助更多贫困户脱了贫。

除种植黑花生外,殷溜社区还通过扶贫车间、种植艾草、秸秆打捆等多渠道拓宽贫困户脱贫之路。经过三年多努力,如今殷溜社区贫困户已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327户,837人减少到2018年的33户59人,贫困率从12.39%下降到0.81%;村集体收入由2015的5000元,增加到去年的23万元多元,今年有望突破30万元;2017年,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殷溜社区扶贫车间内,贫困户正在赶制服装

殷溜社区已整体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殷溜社区成为颍泉区一个示范。它通过扶贫先扶志,扶志要扶实,改变了一些贫困户的观望态度,激发了他们内生发展动力,让扶贫举措落到实处。

“在扶贫过程中,颍泉区还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对口扶贫等新路径,不断拓宽致富门路,将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取得很好效果。”颍泉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经过几年努力,当地了可喜变化:一些过去习惯了“等靠要”的贫困户,现在积极参与产业扶贫,靠双手挣钱致富,主动申请摘帽。

2014年,颍泉区有贫困村4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89万户、6.8万人。“2014—2017年村出列30个,脱贫19961户、51392人。”颍泉区委主要负责人称,今年是该区摘帽年,目标要实现1.23万人脱贫、10个贫困村出列、区摘帽,重返全省第一方阵三大目标。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