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聚焦 潁泉區一貧困村逆襲成功脫貧的背後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今天,人民網總網首頁要聞區刊發稿件《安徽一貧困村逆襲成功脫貧的背後》,聚焦潁泉區脫貧攻堅工作。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人民網合肥7月15日電(記者 李闊)人窮不能志短,扶貧先要扶志,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重要基礎。

在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扶貧先扶志成為當地激活貧困戶內生動力,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抓手。近日,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來到潁泉區曾經的一個落後村(社區)——殷溜社區,通過解剖麻雀,探尋其逆襲成功脫貧背後的故事。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殷溜社區幹部從點滴做起,幫助貧困戶打掃衛生

昔日貧困村,爭當貧困戶

殷溜社區位於潁泉區周棚街道辦事處西南角,轄區大部分位於沙潁河洄灣處,土地貧瘠、沙土鬆軟,雨季易形成內澇,脫貧壓力大。

殷溜社區下轄12個自然村,有土地4840畝,總戶數2246戶,總人口7189人,人均耕地面積0.67畝。

“2014年建檔立卡時,我們這有貧困戶327戶、837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2.39%。其中,因病致貧233戶,佔總貧困戶的72.6%。”在殷溜社區黨總支委員段付行看來,這麼高的貧困發生率足以說明殷溜的貧困程度。

當時,殷溜社區幾乎沒有集體經濟來源,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000元,連基本日常開銷都難以維計。因為地勢低、易澇、土質鬆軟,老百姓只能種些小麥、大豆和芝麻養家餬口。

“當時,大家為了‘評上’貧困戶爭得不可開交,一旦當上就不願摘帽。”段付行將原因歸結為貧困戶文化水平低、主觀脫貧意識差、思想保守、發展動力不強,安於現狀。

隨著國家諸多惠農政策的實施和兌現,社會各界捐資捐物,當地部分貧困戶產生了較重的依賴心理。“在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非貧困戶,很羨慕成為貧困戶,主動提要求當貧困戶。”殷溜社區扶貧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趙路明是安徽省叉車集團的一名中層幹部。2017年4月,趙路明與另外兩位同事成立扶貧駐村工作隊,吃住在村,開展幫扶工作。此前,安徽叉車集團已是潁泉區脫貧幫扶單位。

扶貧先扶志,關鍵要扶“實”

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短時間如何突破?成為當時擺在殷溜社區兩委班子面前急需解決的難題。

突破先從摸底開始。針對殷溜社區實際情況,社區兩委先篩查出3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致貧原因。經過一段時間摸排,除了老弱病殘等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剩下的主要就是脫貧能力匱乏、脫貧志氣不堅的人。其中,也有少數“懶漢”,甘於長期貧困。

缺什麼,補什麼;什麼弱,幫什麼。扶貧要扶志,關鍵是“扶實”。針對那些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貧困戶,當地採取“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綜合醫療保障體系(安徽省政策),大病醫療報銷比例90%以上,縣域內自付部分封頂3000元。

為了提升貧困戶脫貧能力,堅定他們脫貧信心,殷溜社區採取扶貧先扶志,扶志要扶實的做法。

殷溜社區基礎設施差,社區幹部威信不高,群眾獲得感少。為此,社區幹部先從點滴做起,從最基本的改變開始。

“我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先從自身改變開始,勇挑重擔,改變形象,讓老百姓逐漸信任我們,”在趙路明等人的帶領下,黨旗逐漸飄揚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解決貧困戶實際困難,為貧困戶添置衣櫃、桌凳等傢俱;幫助鰥寡孤獨、行動不便及五保戶等整理清掃戶內戶外環境衛生;為貧困戶修建廚房,修繕房屋,裝訂紗窗等......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2017年年底,一場大雪封了進村道路,社區幹部與部分黨員組成突擊隊剷雪清掃道路

2017年年底的一場大雪,將進村的道路封堵,駐村工作隊一方面積極聯繫大型鏟雪車輛清理主幹道積雪,另一方面帶領社區黨員幹部清理道路積雪。“剛開始時,不少村民都在觀望,看我們這些幹部是不是真的為他們剷雪清路。後來,看到我們真在乾的時候,大家紛紛從家裡拿出鐵鍬、鐵鏟等一起加入進來。”群眾的信任令趙路明等社區幹部十分感動,幹群關係終於融洽起來。

增強群眾獲得感是贏得群眾信任、堅定貧困戶脫貧信心的關鍵。4年來,殷溜社區完成了12個自然莊互通及與主幹道的連接;安裝了118盞太陽能路燈,美化亮化了道路,方便了群眾出行;新建了420平米扶貧車間、建設了橋涵、疏通了水塘;新建了120平米便民服務大廳、文化廣場、停車棚;自來水、電視、廣播及網絡等實現了全覆蓋......

“對於那些有勞動能力、無脫貧志氣的貧困戶,我們盡力做好思想引導,讓他們明白,只有克服思想惰性,才能激發內生動力,才有可能通過勞動擺脫貧困。”來自大城市的趙路明雖然在農村生活不長,但他明白一個道理:“只有讓這些人嚐到了脫貧致富的甜頭,才能真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脫貧才成為可能”。

落後村逆襲,貧困戶互助脫貧

趙路明首先借助“東家”力量——安徽叉車集團三年先後投入近百萬元,完成了合力路修建、黑花生項目、農機項目、道路綠化項目、太陽能路燈項目,蔬菜大棚項目等,改善了社區面貌,增加了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帶動了貧困戶產業增收。

今年,安徽叉車集團擬投入近30萬元從人才培養、產業發展、智力扶貧、走訪慰問等方面繼續紮實幫扶潁泉區及殷溜社區。

“我們對社區獺兔養殖和黃牛養殖貧困戶開展多次養殖技能培訓;藉助安徽叉車集團公司人力資源,培養崗位人才,開展叉車駕駛技術培訓;通過招商洽談,引進姜大姐手工編織合作社入駐扶貧車間,帶動社區貧困戶及留守婦女實現居家就業等,”趙路明說,通過幾年努力,貧困戶自身脫貧能力顯著提升,脫貧意願也不同以往。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殷溜社區貧困戶楊振友帶動其他貧困戶種植黑花生脫貧

53歲的楊振友,4年前還是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除了會種地,沒啥其他技能。“當時,就覺得沒有指望,俺啥都不會,你讓俺咋脫貧?”楊振友的想法在貧困戶群體中挺有代表性——有脫貧想法,卻沒脫貧辦法。

“他們會種地,我們就想辦法在土地上做點文章,”在社區幹部段付行看來,當地雖然土地貧瘠,但是沙土,非常適合種植花生,特別適合種植營養價值和市場前景都很好的黑花生。

在社區的幫助下,2015年開始,只會種地的楊振友嘗試種植了黑花生。為了規避風險,當時未成規模,只種了幾畝。“當年,一畝花生收成400多斤,每斤大約5塊錢,一畝能掙2000來塊錢呢。”隨著種植的成功,楊振友開始帶動其他貧困戶一起種植黑花生,在駐村工作隊協調聯繫幫助下,黑花生種植面積從最初的幾畝,擴大到去年的25畝,今年將突破100畝。“有30多戶村民跟我一起幹,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貧困戶。”

種植黑花生需要相關技術,駐村工作隊牽線找來區農技站技術人員培種、教技術;黑花生產量大後,需要聯繫市場,社區就找來阜陽電商,線上賣黑花生,線下,則在安徽省叉車集團內部舉行愛心義賣專場銷售......

“貧困戶種植黑花生每畝政府補助500元,安徽叉車集團再補助200元,這樣一戶貧困戶拿出三畝地來種植黑花生的話,一年僅這一項收入就有6000多元。”趙路明說,白花生一斤才賣2.5元,黑花生能賣5元,但是經過簡單包裝,在市場上,一斤能賣10元。

在社區的幫助下,去年楊振友創辦了一家簡陋的花生食品加工廠。“大家種植的黑花生,現在基本上都被我收購、包裝,統一銷往市場,價格也翻倍了。”昔日致富無門的貧困戶楊振友,如今跟黑花生結了緣,走上了創業之路,不但自己脫了貧,還幫助更多貧困戶脫了貧。

除種植黑花生外,殷溜社區還通過扶貧車間、種植艾草、秸稈打捆等多渠道拓寬貧困戶脫貧之路。經過三年多努力,如今殷溜社區貧困戶已由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327戶,837人減少到2018年的33戶59人,貧困率從12.39%下降到0.81%;村集體收入由2015的5000元,增加到去年的23萬元多元,今年有望突破30萬元;2017年,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殷溜社區扶貧車間內,貧困戶正在趕製服裝

殷溜社區已整體脫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殷溜社區成為潁泉區一個示範。它通過扶貧先扶志,扶志要扶實,改變了一些貧困戶的觀望態度,激發了他們內生髮展動力,讓扶貧舉措落到實處。

“在扶貧過程中,潁泉區還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金融扶貧、對口扶貧等新路徑,不斷拓寬致富門路,將扶貧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取得很好效果。”潁泉區委主要負責人表示,經過幾年努力,當地了可喜變化:一些過去習慣了“等靠要”的貧困戶,現在積極參與產業扶貧,靠雙手掙錢致富,主動申請摘帽。

2014年,潁泉區有貧困村4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89萬戶、6.8萬人。“2014—2017年村出列30個,脫貧19961戶、51392人。”潁泉區委主要負責人稱,今年是該區摘帽年,目標要實現1.23萬人脫貧、10個貧困村出列、區摘帽,重返全省第一方陣三大目標。

人民网聚焦 颍泉区一贫困村逆袭成功脱贫的背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