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里都出現了哪些帝王?是真實存在的嗎?

林屋公子


在先民觀念裡,“帝”是佔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早的時候,“帝”與“天”的含義是合一的,到了周代二者的內涵才開始分離。

《山海經》中有關於“天”和“帝”的寶貴記載,大致可以分為天帝、黃帝、其它帝三個大的種類。根據晁福林先生的統計,單稱“帝”且介紹居住情況等內容,基本都見於《山經》,而《海經》、《荒經》都使用諸如黃帝、赤帝、帝堯等複合稱謂。

第一類天帝,比如《西山經》裡記載的“天帝之山“帝乃戮之鐘山之東”“至於泰澤,其中有山,曰帝都之山”等記載,這些記載中並沒有明確帝是是何方神聖。

第二類帝,是黃帝。袁珂先生有一個觀點,他認為《山海經》中的帝,指的都是天帝,其中,《中次七經》“帝女死焉”的帝是炎帝,《中次十二經》中的“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指的是炎帝,除此之外的帝,都是黃帝。

這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說法,但是也有很大的商榷餘地。

第三類帝,是以帝俊為代表的帝,大致有帝俊、少昊、炎帝、帝堯、帝嚳、帝舜、帝丹朱等帝。在《山海經》中,帝俊的影響力遠遠大過黃帝,而在後來的古史系統裡黃帝的位置大大提高,有學者認為這是周人處於政治目的重新編排過的系統。

這些關於帝王的記載,至少反應了在戰國時代的人對他們之前時代的認識,這些帝王在民間口口流傳肯定也有其歷史文化底蘊,因此我認為這些

帝王是有部分歷史真實性存在的,也不排除有誇大、變異、扭曲的可能性。


鳳嫵一


《山海經裡哪些帝王是真實在的嗎?》

《山海經》是一部奇書。對地理、人物、妖獸、事件都做了詳盡的描述,其模糊之處在於時間。這本書被後世之人深挖研究和演繹,還真挖掘出許多傳奇。

《山海經》是一部地理書,分為《山經》、《海經》、《大荒經》。都依東南西北中分別進行了記述,每一記述給了一個座標原點,以此向外輻射,講述多少裡以外是什麼地方、有什麼樣怪獸、發生了什麼事件。依此可以畫出一幅詳細的地圖。後人有研究說《山海經》描述的地圖與現在世界地圖有驚人的吻合,其大小比例都非常精準!

《山海經》中妖獸,神獸千奇百怪。對每種野獸的描寫著墨並不多,但栩栩如生,人們可根據描述將各種各樣妖獸畫出來,可見其文字功底的深厚。書中記述了各種妖獸的外形、來歷、特點、叫聲,法力。部分還記述了能治什麼病。

許許多多的神話傳說,都出自《山海經》。如夸父追日、精衛填海、黃帝戰蚩尤、共公怒觸不周山等等等等,噲炙人口。

在這些故事中,大多講述的是部落首領的故事,他們中很多是帝王。

《山海經》中的帝王有三個系列,他們是炎帝系列、黃帝系列、帝俊系列。反映出了歷史的流傳。

《山海經》中講述的妖獸和種獸想必不會全部存在,但極可能是各個部落信奉的圖騰。古人相信神靈的存在,各部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來供奉自己的保護神,有的供奉火神,有的供奉水神,有的供奉化神的動物。黃帝部落開始信奉的是熊,取其力大無窮之意,所以稱為“有熊部落”,後來黃帝征服了其他部落,但不能抹殺別人的信仰,就從各部落信奉的神靈中取一部分就化成了“龍”。黃帝對中華民族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古人對其極度崇拜和敬仰,將當時全部發明創造和有益於社會的事件都算在他身上。所以他用鹿的角、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的腹、魚的鱗、鷹的爪、虎的掌、牛的耳合成的“龍”就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圖騰。

《山海經》中的帝王,或正面、或反面都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其中有些是為了襯托主線而設計,但中華民族發展的主線——“三皇五帝”這些對歷史做出了極大貢獻、為中華文明發展開了先河的偉大先人一定是真實存在的。


二千年前


上古流傳的帝王將相大部分應該都是存在的,只是當時沒有文字記載,以及記錄方式的問題,不能真實有效的流傳下來!只能口口相傳的,到後來人口增長或者是人口流失等不可逆轉的現實問題,造就了以傳說方式或者神話故事的形式保留下來!上古時期大部分都是部落衝突,部落首領,而不是現在所認知的帝王皇帝,三皇五帝時期其實就是部落首領!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所以我認為,所流傳的都是部落首領,是真實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