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三|观照十二处:觉触从哪里来(11)

幸得细心读者提醒,本文漏掉了一句话,现已经补充上去了。旧文已经撤回,这里重新发表。

楞严经·卷三|观照十二处:觉触从哪里来(11)

佛陀那个时候,出家弟子要一日自己三摩其头,并且心中默默地诵偈曰:“守口摄意身无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佛陀就以这个日常摩头的习惯为契入点,和阿难分析身根的觉触究竟从哪里来?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阿难,你平常清晨时用手摩头。你想过没有,这个摩头所产生的知觉,谁是能触?是手为能触,还是头为能触?”

如果是用手摩一张桌子,人们通常会认为手是能触,桌子是所触。如果是手摩头呢?这个能触、所触就似乎不太好说了。

楞严经·卷三|观照十二处:觉触从哪里来(11)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如果能触在于手,头则没有知觉,怎么能说手触摸到头了呢?如果能触在于头,手都不去用,怎么能说头与手成触呢?若手和头各有各的触觉,则你阿难应有二身。若是头、手是一种触觉所生,则手与头当成为一体。如果头、手本是一体,则触觉就不能形成。如果二身能成立,谁的触觉才是自体呢?身根在‘能触’就不在所触,在‘所触’就不在‘能触’。总不应该说是虚空与你成触吧。”

不管能触在手还是在头,如果手和头不相互接触,则无法成触。这说明触觉无法离开身根。既然手和头皆属于身根,如果它们各有各的触觉,则应该有两个身体,手的触觉是一个身体,头的触觉又是一个身体。如果这种二身的说法能够成立,就很难界定哪一个身是自体,是头呢,还是手?

如果手、头相触,只有一种触觉,则你无法一种触觉中辨析出头和手,这说明头、手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的,又如何能形成触觉呢?

其实,无论手和头谁是能触、谁是所触,真正显发身根知觉性是因离、合二妄尘。这说明身根知觉性也无法离开触尘。

楞严经·卷三|观照十二处:觉触从哪里来(11)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因此阿难,你应当明白,觉触与身根,全都没有处所。也就是说,身根与触尘,二者皆是虚妄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觉触与身根,二者相互依存,才能够彼此“相”见。没有身根,觉触则无处所;没有觉触,如何知道这是我身?它们所居之“相”,离开彼此,则无实在的处所,故而是虚妄的。既然是虚妄,则此二者之间,就谈不上谁是谁的因缘,也谈不上它们各自有独立存在的自然体性。

如果觉触与身根彼此分离,觉触就无法有任何显相,是超越于任何形相的真空。这就是觉触(触尘)的本来面目,或者叫真如自性。

楞严经·卷三|观照十二处:觉触从哪里来(11)

当觉《边读边聊楞严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