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刊發縣委書記葉美峯署名文章《何處心安 慢城常山》

《學習時報》刊發縣委書記葉美峰署名文章《何處心安 慢城常山》

7日20日,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第8版頭條位置,發表了常山縣委書記葉美峰署名文章《何處心安 慢城常山》,這是該報“為官一方”專欄開闢以來的第四篇專題文章。文章以散文化的筆觸和歷史性思維,宣傳推介了慢城常山。

《學習時報》刊發縣委書記葉美峰署名文章《何處心安 慢城常山》

《學習時報》刊發縣委書記葉美峰署名文章《何處心安 慢城常山》

何處心安 慢城常山

葉美峰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一句“吾乃常山趙子龍也”,蕩氣迴腸,豪氣沖天,讓多少人記住了“常山”這個地名。

斗轉星移,歲月更迭,“常山”之名,悄然地從中原遷移到了江南,這是世間機緣巧合,還是子龍後裔南遷,一時眾說紛紜。據民間百姓傳言,西晉“五胡亂華”時期,河北趙地常山郡的子龍後裔為避難,到了會稽郡時稱“定陽縣”的地方定居下來,繁衍生息,並逐步興旺起來。由於思念故土,他們開始把居住的區域稱作“常山鄉”,並日久成俗。史料記載,唐代之前常山縣前身“定陽縣”和“信安縣”內均設有“常山鄉”,再慢慢地從“常山鄉”變成了“常山縣”。不管究竟如何,歷史一脈相承,今年恰逢建縣1800週年的浙江常山,也是一個人傑地靈、人文璀璨的地方。

東漢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孫權為了鞏固政權,控制山越局勢,搶佔戰略要地,從新安縣分出濲水之北、千里崗山之南這一部分,單獨設立定陽縣,由此開啟了常山的建治之路。唐咸亨五年(674年),已併入信安的定陽縣再度單設,改名常山縣,“定陽”一名從此被“常山”所替代,一直延續至今。

關於常山的歷史文字記載,目前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經》。據《山海經》之《南山經》記載:“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無草木,多金玉。”這瞿父之山便是常山縣境內的“三衢山”。另據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衢州因“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可以說,自古以來,常山這片土地,便充滿了神奇的魅力。

常山地處浙、贛、閩、皖四省邊際,“一江一驛”的交通優勢得天獨厚,素有“兩浙首站、八省通衢”之稱。一江即常山江,位於錢塘江源頭,是水陸轉運、舟車彙集之地,也是連接南方諸省的重要樞紐,繁華一時,古詩云“日望金川千張帆,夜見沿岸萬盞燈”;一驛即草萍驛,是浙西地區最大最知名的官方驛站,每日來往進出者絡繹不絕,同時也是戰略要地,一旦戰事暴發,即為必爭之地。

也正因為這獨特的區位、獨特的山水,常山留下了歷代文人墨客眾多膾炙人口的詩文篇章,這其中,包括有唐代劉長卿,宋代王安石、米芾、范成大、陸游、楊萬里、曾幾、辛棄疾,明代劉基、王守仁、陸深以及清代查慎行、湯貽汾等。

唐代詩人劉長卿路經常山,尋訪友人不遇,寫下了一首頗有禪味的《尋常山南溪道士隱居》,將山水景緻與悟道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雲依靜渚,芳草閉閒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宋代時期,迎來了常山文化的鼎盛階段,詩意和浪漫充盈著常山的山山水水。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是曾幾的《三衢道中》: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短短4句28個字,將三衢道中梅黃杏肥、花香鳥語的場景描繪得躍然紙上,船靠江邊,登岸步行,在濃郁的樹蔭下悠閒穿行,一派生機勃勃的樣子,充滿了生活情趣。

在諸多詩人當中,楊萬里的常山情緣最為深切,《誠齋集》中與常山有關的詩達25首之多,有招賢渡,有拼楮,有渣瀨灣……細細咀嚼之下,別樣的常山江水岸風情與船渡文化,讓人流連忘返,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則是《過招賢渡》,真可謂是愛恨一罈招賢酒,聚散一縷是鄉愁:

歸船舊掠招賢渡,惡灘橫將船閣住。風吹日炙衣滿沙,嫗牽兒啼投酒家。一生憎殺招賢柳,一生愛殺招賢酒。柳曾為我礙歸舟,酒曾為我消詩愁。宋室南遷,定都臨安,常山憑著先天的區位優勢、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成為賢達名士爭相遷居的心安之地。這其中,有宋太祖九世孫信安郡王趙希琯、南宋中興賢相趙鼎、兩朝帝師史學大家範沖、吏部侍郎魏矼、河陽節度使徐幸隆、兵部尚書胡正、尚書右丞樊清、河東節度使樊湍……

趙鼎以一首《三衢多碧軒》傾吐出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平生愛山心不足,寸碧已復明雙眸。暮年得此幽棲地,枕上煙嵐萬疊秋。後來,趙鼎在海南被秦檜迫害致死,臨終之前唯一的請求便是歸葬常山。戀眷之地,即為心安之所,一路五千裡,歷時兩月多,趙鼎終於魂歸常山青山碧水間,這是趙鼎最後的慰藉,更是常山的榮幸。

厚重的歷史,積澱了厚重的人文,承襲著數千年的陽光雨露,常山這片富饒而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璀璨豐富的風土人情,令人陶醉不已。據統計,常山縣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

“福也!”“好啊!”

“天地開場,日月同光;今日黃道,魯班上樑!”“好啊!”

金棟樑、紅綢布、大公雞、銀酒壺……這是常山傳統的上樑喝彩,工匠師傅與圍觀親友一唱一和,掀開了熱熱鬧鬧上大梁的序幕。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心安的天堂。房屋、婚姻作為家的物質支撐和精神載體,倍受百姓重視。千百年來,常山人在建房和婚嫁這兩樁人生大事上,流行一套專門的“喝彩”儀式,人們相信,喜慶熱烈的“喝彩歌謠”,能夠帶來家和業興的美好願景。2014年11月,“常山喝彩歌謠”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當地民俗文化的一張金名片。

常山是中國觀賞石之鄉,奇石文化也是一大亮點。

常山石成名甚早,北宋莊綽《雞肋編》述其典,南宋杜綰《雲林石譜》載其文,明代林有麟《素園石譜》繪其形。宋徽宗趙佶偏愛常山石,或隨身把玩,或置放几案,或疊為假山,妙不可言。一時間,常山石懷璧其罪,勞民傷財稅賦重,舳艫相銜採石忙,唱響了一曲“花石綱”的亡國悲歌。

如果說,宋代“花石綱”是官僚階層橫徵暴斂的舊印跡,那麼當代“賞石小鎮”則是百姓創業創新的新希望。在這裡,滄海化桑田的“中國第一枚金釘子”黃泥塘地質剖面、奇巧多姿的“華東第一石林”三衢山、精美絕倫的中國觀賞石博覽園、綿延十里的觀賞石展示展銷長廊……一一盡情綻放,猶如美麗的盛世園林。

說到常山,“常山三寶”不可不知。常山先後被評為中國常山胡柚之鄉、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油茶之鄉。常山胡柚、食用菌和山茶油等三大農特產品身上的綠色保健標籤,正在被國際國內市場所廣泛接受和認可,深度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常山人真的好福氣!

雲根欲斷溪回處,浪出常山幾片花。

常山的綠,讓人深深沉醉,常山的慢,讓人久久回味。

小縣大手筆,慢城快節奏。2017年,常山縣正式躋身國際慢城聯盟成員,成為中國第七個國際慢城;入圍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今年更是榮獲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十佳示範城市稱號;夢之島、三衢湖、渣瀨灣溼地、梅樹底風景區、賽得健康小鎮等一批休閒項目爭相較勁;全國山地自行車公開賽、中國皮划艇巡迴賽等活動賽事方興未艾;危舊房改造、“廁所革命”、“孝老之城”建設、“常山阿姨”保姆培訓與推介,一項項暖民心、惠民生的務實舉措不斷推進,讓人心安踏實……一幅“特富美安”的慢城大花園畫卷正徐徐展開。

走遍九州思慢城,此心安處在常山。走進慢城常山,你會忘了時光的流逝,你會覺得心靈找到了歸宿。在舒適靜謐的時光中,與內心對話,與山水共歡……

何處心安,慢城常山;常來常往,山水相伴。這是一個讓人“深呼吸、放下心、享輕鬆”的地方。

《學習時報》刊發縣委書記葉美峰署名文章《何處心安 慢城常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