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明代太學的諸生讀書情景與師生情誼一瞥

話得從筆記作者彭時說起。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年(農曆乙丑年·公元1445年),彭時參加會試,中了副榜。

需要簡單解釋一下。

先說會試。

所謂會試,即共會一處,比試科藝。

會試考期在春季,故稱“春闈”;又因會試由禮部主辦,亦稱“禮闈”。

會試應考者為各省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會試共考三場,每場三日。先一日領捲入場,後一日交卷出場。

會試後,貢士由皇帝親自御殿覆試、擇優取為進士。殿試試期一天,依成績分甲賜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後釋褐授官。

再說副榜。

明成祖(朱棣)永樂(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中期,會試有副榜,即於正式錄取的正榜外,再選若干人,列為副榜。名列副榜者不得參加廷試,但可應下科會試。另,鄉試也有副榜,起於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時期。

按照明代的制度,中了會試副榜之後,大概有兩種情況可供選擇:

一是進入官場,一般都是暫時代理教官;

一是進入太學繼續學習,同時,還可以享食俸祿。

據《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選舉一》載:

“舉人入監,始於永樂中。會試下第,輒令翰林院錄其優者,俾入學以俟後科,給以教諭之俸。是時,會試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監者亦食其祿也。”

彭時會試中了副榜之後,他沒有選擇進入官場,而是與同中副榜、會試落第者共計九百多人,一起進入了太學。

那麼,還得說下太學。

明太祖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南京設國子學,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為國子監,國子監內設太學;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又在北京設國子監,因此,明代有南北兩監。

須知,隋代設國子監以後,有些時期在國子監內設太學,有些時期則無太學。

彭時進入太學時,古廉李先生時勉為國子祭酒。

李時勉先生為誰呢?

李時勉(公元1374年~公元1450年),名懋,以字行,號古廉,江西吉安安福人,明代官員、學者;卒,諡文毅;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改諡忠文,贈禮部侍郎。

李時勉所任國子祭酒,又是何職呢?

國子祭酒,是古代學官名,晉武帝咸寧四年(公元278年)設,以後歷代多沿用,為國子學或國子監的主管官。

李時勉先生任國子祭酒期間,當時的國子司業,是趙先生琬。

國子司業,官名,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於國子監始置,為次官。

李時勉先生嚴厲剛毅、言行端正,他盡心盡力為國家造就人才。

彭時等諸生剛入太學之後,李時勉先生安排,讓這些新進人員者先坐堂一個月,之後,才安排他們分散開來,處於廂房之中,分別列在“格、致、誠、正”四字號房之中。新進人員中,有家室的,都居住在外面。

早晨起來,大家要到饌堂,讀書。

每月的朔望(農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都要升堂。

李時勉先生對“格、致、誠、正”四字號房生員的督責尤為深切。

李時勉先生要求,夜讀必須到二更(21點~23點)盡;將近五更(3點~5點),李時勉先生又命膳夫提著鈴鐺,沿著號房門,喚大家起來讀書。

最初的時候,李時勉先生會親自前去察看,他會悄悄觀察生員的表現。是勤奮還是懶惰,他都會令人一一記錄在冊。那些號房沒有亮燈的,肯定都是偷懶不讀書的。對於偷懶的生員,李時勉先生都會在察看後明示,並進行責罰。

這樣一來,號房之中,燈火達旦,讀書之聲不絕於耳。

因為李時勉先生的嚴格要求與認真督責,在學的生員都會互相激勵、互相勸勉。

為了方便管理諸生,大多數時候,李時勉先生就在廂房歇宿,與大家一處。

每隔三五天,李時勉先生都會招呼自己的同鄉彭時等二三人侍坐談話。

彭時觀察,每次侍坐談話時,李時勉先生都會儼然端坐。先生談話的內容,要麼就是說些鄉曲舊事,要麼就是談些學業詩文。

李時勉先生談話的特點是:言辭簡單、表意準確;表述委婉、意味深長。

聽李時勉先生講話的人,都會聽得津津有味、聚精會神,即便是深夜之中,也常常會忘了疲倦。

據彭時講述,每每聽李時勉先生講話,不知不覺間,就會到夜半更深,

臨別時,李時勉先生會對大家說:

“講話太久,會耽誤功夫,回去之後,要把耽誤的時間補回來!”

先生還會說:

“三更(23點~1點)是陰陽交替的時分,讀書讀到二更,就可以停下來了,不能超過二更。超過二更的話,第二天早上一定會沒有精神。”

李時勉先生愛護人,又是這樣地細緻。

國子助教季洪曾經對彭時講說,前些年,李時勉先生因為伐除庭樹而被朝廷責罰。

那一天,李時勉先生正坐在東堂批閱試卷,忽然,錦衣衛的官校就來到了先生的跟前。先生見狀,掩卷起身,免冠解帶,接受錦衣衛的捆綁。

狀況發生之後,國子監的師生全都過來觀看,見此情景,所有人都驚愕失色。

李時勉先生神色自若,徐徐呼叫諸生近前,評講他們的試卷說:

某人某處所講,非常正確;

某人某段所云,不是那麼回事;

某人此次的試卷,比前一次進步不少;

某人這回的文章,沒有上一回那麼精彩;

……

評講之後,李時勉先生又對各位同僚下屬說道:

“等我回來之後,校定高下,然後出榜!”

交代完畢之後,李時勉先生才跟著錦衣衛的官校走了。

很快,李時勉先生被枷鎖之後,置於國子監前面。

當時的國子監生員有三千餘人一同聯名上疏,解救李時勉先生。

國子監有一生員,名叫石大用,他還單獨具本,上疏請求,原意代李時勉先生披枷。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事件最後還是平息了。

事件收場之後,國子監的師生一起為之嘆息,說是:李時勉先生生平歷涉艱險,操守存心有定,所以,禍福之事,根本就無法使先生的心動;這樣看來,先生還真有古人的氣象啊。先生危難時,石大用義氣激發,在其同輩之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性情中人;但是,如果沒有先生平常立身行事的教化之深、感人之至,石大用又何以至此啊?

這一年的夏天,李時勉先生以年齡為由,請求致仕。秋天的時候,先生致仕還鄉,諸生用旗帳鼓樂群起相送。當時送行先生的隊伍,從崇文門出來,一直送到城東南才分別。

隨後,彭時和其餘的百餘人,一起將李時勉先生送到了通州。等到先生船開之後,彭時他們才返回太學。臨別之時,沒有人不流淚的。

這樣的狀況,也是之前從來就沒有過的。

這也可以看出李時勉先生是多麼地深得人心。

本文依照明人彭時《彭文憲公筆記》中的一節而成。

(全文結束)

「原創」明代太學的諸生讀書情景與師生情誼一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