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衛國:鄉村就這樣老了,沒有年輕人的鄉村怎麼振興

瞿衛國:鄉村就這樣老了,沒有年輕人的鄉村怎麼振興

鄉村就這樣老了,農村已經沒有了年輕人。一個沒有年輕人的農村,註定不會有未來,消失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必須鄭重思考:談鄉村振興,可是鄉村在哪裡?沒有年輕人的鄉村怎麼振興?

鄉村振興,歸根到底是農民的振興。

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資訊的暢通,讓越來越多本就期待改變和新鮮的青年,告別鄉村、告別鄉村,進入城市發展和打拼。留下甚至略帶“鄉愁”的鄉村……很多在城裡工作的人都來自農村、鄉村,雖說他們是到城市打拼追夢,但在陌生的他鄉,總歸缺少一種歸屬感。當面臨工作、生活上的煩惱時,總會有些不情願、不舒適。故鄉鄉村是我們成長的地方,意味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所以我們心中才會對鄉村生活有所留戀。

鄉村,是我們很多人成長的地方。但是現如今,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青年們都離開了鄉村。改革開放後,從“盲流”到農民工,農民紛紛背井離鄉,歷程艱辛,奔向心中的麥加聖地——城市。出人頭地的基本標準就是離開農村,讀書的全部目的就是進入城市。農家子弟,即使通過上大學跳出農門,進城後也都沒有住房。前二十年給自己奮鬥住房,後二十年為子女奮鬥住房,壓力山大,不要說反哺父母,許多農二代還不得不剝削父母的微薄農業收入來填補城裡的窟窿。幾代人的全部積蓄源源不斷輸入到城市的鋼筋水泥中。繁榮了城市,吸乾了農村。

鄉村,可能已經沒有青年了。但每當我們面臨壓力,我們又總會想起,鄉村的生活。

1,曾經熟悉的鄉村,青年越來越少了

只有到了農曆臘月,那些在外打工的青年成群結隊回來,鄉村才恢復了青春。這時,鄉村甚至會被“傳染”上城市病,最典型的就是堵車。鄉村青年已經十足城市化了,那些從東南沿海開回來的轎車,讓鄉村的道路不堪重負。

日常的鄉村,已經是典型的中老年氣質。

街上行人少了,人走得越來越慢,當然,鬥嘴的少了,處處透露著一種和平氣息。彼此之間都很熟悉地打著招呼,這些留在鄉村上的人們,已經認為,他們將在此終老此生。他們擁有的是無窮無盡的回憶,似乎已經沒有心情再書寫新故事了。

2,鄉村就這樣老了

農村越來越富有了,樓房一棟接著一棟,更能幹一些的打工者,會在縣城買一套房子。即使是省城,也能看到針對那些外來務工者的樓盤廣告了。

這讓鄉村顯得有些尷尬,在村莊和縣城之間,它貌似被忽視了。

年輕人回來過年,不再想到鄉村上閒逛。他們的交際應酬,大多在縣城進行,即使喝得有些過了,也有出租車送他們回家。有媒體報道,中國各地正在建造和已規劃的新城,足足可以住上30億人,這種引力,會把鄉村抽空。

鄉村就這樣老了。

在它年輕的時候,街上人潮湧動,雖然面積小,但密度並不亞於大城市步行街。孩子隨父母一起逛街,往往使勁拉著衣角,生怕一不小心就走散了。它甚至擁有一家電影院,像《媽媽再愛我一次》這樣的影片,也讓鄉村上的人與城裡人一起落淚。

電影院在鄉村的正中心十字路口,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大禮堂”,這是當時鄉村唯一的地標。

3,鄉村沒有了留戀,村裡的“小芳”都成了別人的新娘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最晚不到1995年,那是鄉村的黃金時代。農民擺脫了赤貧狀態,而大規模的農民工外出,還沒有開始。

這15年,是鄉村最有希望的15年。每個人都會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在這兒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他們還沒有見識外面的世界,因此眼前的就是最好的,“現在”就是最好。不需要回憶,也不需要做夢,每天上街,就會開開心心。

我印象中,90年代初期,鄉村的中學竟然有相當高規格的籃球賽。來訪的隔壁鎮中學的球隊,由青年教師和鎮上的青年一起組成,他們騎著自行車,來勢洶洶,而我們鎮上的球隊,當然也不甘心失敗。

籃球場沒有塑膠,甚至也沒有水泥,那是純粹的土場地,用白灰畫出了邊界。裁判由我的鄰居、本校體育老師擔任,他盡力維持公正。那場比賽,觀眾很多,以至於籃球根本不可能出界。喊聲震天,最後我們贏了,那個中投很準的青年教師,後來做了這個學校的校長。

很多摩擦都和愛情有關,想一想,這應該是殘酷而美的青春吧。在這個意義上,鄉村青年確曾發展出一種審美。他們曾經迷戀軍用皮帶、運動服、大頭皮鞋;他們也曾唱著鄭智化的歌曲,從操場招搖而過。然而當面對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心裡卻無比忐忑。現在鄉村裡的“小芳”都成了別人的新娘。

瞿衛國:鄉村就這樣老了,沒有年輕人的鄉村怎麼振興

4,青年,再也無法長成鄉村中年

不管怎樣,這塊土地上曾經聚集了那麼多的青春氣息,並且幾乎發展出一種“鄉村精神”。如果這樣的比賽,能夠持續100年,鄉村就會成為一代代年輕人真正的故鄉。

最好的時候,鄉村上的人們,差不多形成了一種精神共同體,他們會把鄉村的未來當成自己的未來。

雖然西街和北街的青年,互相都不服,但是在面對整體榮譽的時候,大家就會團結起來,這就是鄉村精神。長輩們認為那些在鄉村上閒逛的青年很幼稚,但他們又讚許地看著這一切。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那些鄉村青年,再也無法長成鄉村中年。

鄉村青年們已經開始到外面闖蕩世界。最初去打工的人,就成為工頭,他們帶走了更多的青年,最終,鄉村就空了。

這不是鄉村青年的問題,也不是鄉村的問題。

沒有誰能阻擋鄉村的變遷,電影院早就拆掉了,那是真正的鎮中心,但是,再也沒有崛起什麼地標建築。那曾經十分擁擠的十字路口,如今也通暢了很多。

在人們心中,可能也早已規劃出道路,不會再有人願意在此駐足,停留。

看過一段話很有感觸:家鄉小縣城有兩條熱鬧的商業街,大小店鋪每天都循環播放廣告錄音。在我的印象中,20年前,小縣城的商業街還是安靜的,沒有“明天關門,今日清倉”“底價甩賣,一件不留”的忽悠。

從前,坐車進城會經過稻田、菜地,而現在走同一條路看到的都是工廠、樓盤、寫字樓。物質進步了,卻也讓鄉村有了遺憾。身處其外,讓我更真切地見證這一切;離開鄉村,又讓我產生珍惜這一切的情愫。這種感覺只有我們這種所謂城市裡的異鄉人才有,它是進城鄉村青年的特有記憶。

話說回來,小縣城今天的樣子,可能也是幾十年前大中城市的樣子。

很多在城裡工作的人都來自農村、鄉村,雖說他們是到城市打拼追夢,但在陌生的他鄉,總歸缺少一種歸屬感。當面臨工作、生活上的煩惱時,總會有些不情願、不舒適。

故鄉鄉村是我們成長的地方,意味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所以我們心中才會對鄉村生活有所留戀。

鄉村青年一度是最具活力的

鄉鎮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迅猛發展,至今都延續著旺盛的生命力,鄉村青年無疑是推動其發展的中堅力量;鎮上的“縣中”既維持了樸素的學風,又為鄉村青年考上大學、成為真正的城裡人提供常規渠道;鄉村青年曾經也是悠閒自在的,也能隨手享用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不知從何時開始,鄉村青年發現自己變成了“夾心層”:

農村青年爭先恐後往城裡跑,接觸的新事物比他們還多;鄉鎮雖也舊貌換新顏,但還趕不上城市變化的速度;隨著城裡好學校、“超級中學”的優質教育資源越來越多,“縣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了;很多鄉村上的圖書館、電影院由於年輕人的流動也變得不溫不火……在經濟上,鄉村青年衣食無憂,很多人也沒有外出闖蕩的心氣兒,一部分人也在這種安逸又相對靜止的狀態中感到迷茫。

但其實,無論身處何處,變的是我們在城市或鄉村,不變的,總是屬於青春的希望、努力、拼搏和奮鬥。

所以,鄉村振興,首先必須準確把握未來的鄉村在哪裡,傳統的鄉村還能不能回去。

實施鄉村振興,硬化了道路,安裝了路燈,接入了互聯網,新建了醫療衛生室,最後卻發現村裡一個年輕人都沒有了。沒有人的鄉村,建得再好,也僅是一座輝煌的廢墟。

鄉村振興要以農村的繁榮興旺為目標,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鄉村是農民聚居的家園,是都市人“記得住鄉愁”的心靈歸處。從江南的小橋流水到東北的雪路柴扉,從陝北的窯洞暖炕到川滇的竹樓木屋,都凝結著我們對鄉村的美好記憶。

鄉村振興要以農民的全面發展為宗旨,讓鄉村年輕人把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怎樣才令人羨慕?農民特別是年輕人的收入要高,不僅工作選擇多,且體面有尊嚴,不僅經濟來源渠道廣,且增長幅度大;年輕農民的生活要好,能享受和城市一樣的生活設施和社會福利,忙時鄉間勞作,閒時進城逛逛,生活豐富多彩;鄉村年輕人的機會要多,既能紮根鄉村,也能融入城市,全面發展的束縛被打破,向上流動的機會大大增加;年輕農民的心情要美,一年四季不再候鳥般往返城鄉,一家老小都能團圓喜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在田園牧歌中實現“詩意地棲居”。收入高是基礎,生活好成標配,詩意棲居作追求,鄉村全面振興後,做農民將是一件幸福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