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什麼?

彭大拿一一君子與庶人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它興起於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


嘴角彎彎38934184


國學基本定義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國學具體含義

關於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國學不等於儒學

近年來,談國學的人漸多,似乎不談國學不能稱為國人。可是,近些年談國學的人,一談國學就說儒家之學(簡稱儒學),以為除了儒學,就沒有國學;或是認為,只有儒學才是真正的國學。

(1)經部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彙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

(2)史部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彙編類”。

(3)子部

子部分為“道家類”、“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彙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

(4)集部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

字裡故事


國學者,中國之學問也,可謂“華夏之文脈”。是中華先民之智慧,民族之精神。

冥冥有遠祖,混沌初難猜。

洪荒出盤古,清濁分將來。

伏羲創八卦,女蝸補天籟(礙)。

炎黃倉頡字,華夏之文脈。

詩經風雅頌,諸子百家材。

楚辭多浪漫,陸離且光怪。

離騷貫千古,汨羅水徘徊。

漢賦呈瑰麗,史記列傳排。

建安屬三曹,碣石觀滄海。

曹丕燕歌行,伊人心可待?

子建才八斗,洛神七步邁。

諸葛出師表,鞠躬盡瘁哀。

魏晉尚風韻,放浪天地外。

生性本不羈,七賢竹林呆。

嵇康廣陵散,劉伶醉暢快。

陶潛繪桃源,蘭亭忘形骸。

唐詩浩如煙,篇篇俱神采。

婦孺都能誦,市井皆流膾。

王勃滕王閣,秋水長天白。

駱賓王詠鵝,神童放異彩。

詩聖是杜甫,春望國安在?

三吏又三別,廣廈庇寒衰。

不肯侍權貴,詩仙李太白。

夢遊天姥山,筆墨上陽臺。

若虛春江月,昌齡嘆出塞。

九齡月懷遠,詩佛寫鹿柴。

之煥涼州詞,岑參雪輪埋。

高適別董大,知章情不改。

樂天原上草,枯榮隨風擺。

崔顥黃鶴樓,元稹巫山靄。

詩豪陋室銘,詩鬼非凡胎。

浩然望洞庭,小李杜名蓋。

宋詞品百味,豪放婉約派。

明月幾時有?大江去復還?

易安醉花陰,稼軒空感慨。

範公漁家傲,岳陽樓抒懷。

三變雨霖鈴,望海潮生災。

姜夔揚州慢,秦觀鵲橋愛。

岳飛滿江紅,放翁示兒孩。

李煜虞美人,晏殊無可奈。

元曲直抒臆,西廂牡丹開。

漢卿竇娥冤,天理豈傷害!

天淨沙秋思,寂寥誰人耐?

元好問問情,生死亦塵埃。

三國多智謀,水滸重氣概。

西遊歷磨難,紅樓夢驚駭。

長江送流水,黃河浪澎湃。

薪火點點路,一代傳一代。

《文脈》丁酉國慶/安書楷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係,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在思想教化領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


薪火之路


這個問題我曾在“悟空問答”中回答過。

所謂國學,是周易派生出來的,自始至終以周易基礎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的古代中國文化體系。

首先,國學寓於古代中國文化之中,而中國的古代文化源於周易,故國學的母體是周易。

有人不同意古代中國文化源於周易說,主要原因是周易模型失傳,導致人們誤判三畫卦或六畫卦為周易,又直接把三畫卦或六畫卦作為卦象。這樣的卦象的表象手段非常有限,由此,人們找不到中國古文字與周易的關係。拙著《中國古代宇宙理論研究》一書,根據《周易》的論述,復原了周易模型,這是一個由天盤八卦和地盤八卦組合而成的宇宙模型,具有強大的抽象能力,演繹文字的功能幾乎達到無限。書中利用這個模型對一系列甲骨文金文小篆文字進行了演繹和解析,確證漢文字源於周易。

古人利用周易模型抽象概念,形成理念,這些理念融匯成一個體系,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體系。所以說,周易是古代中國文化的母體。

其次,周易的基礎理論貫穿古代中國文化體系的始終。自周易被伏羲創造出來之後,周易一直隨王權一起有序傳承,王公貴族就用周易來創造文字。此外,還用它的理念來治國。如,天下劃為九州,大禹鑄九鼎以象王權,均源於乾卦之數為九;周公的禮制,根源於周易;古代的五刑,源於天盤5-5線與鬼宿重疊,等等。

古人還以周易來指導生活。對這一方面內容,在此著重提幾點:周易是古代曆法之原,古人的生活當然離不開敬授民時;度量衡單位的文字源於周易,且制度也源於周易;周易是早期製造業的藍圖,諸如鼎、簋、鑊等禮器、生活用具,均為觀象制器的產物;古人的喪葬制度,也是根源於周易。如此等等。

後來,源於周易的孔孟之道一直成為古代中國的指導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等產生根本性影響。

周易文化的根源因素,導致中國文化異於世界上其他文化。

以文字來說,中國文字是方塊字,讀音為單音節,行文直行從右往左行,這些都是周易造成的。然後,古代醫學,也是以周易理論為基本理論。所以,中國古代文化的最大特色體現在周易二字上,這正是國學的最大特徵。


太愚1


國學,應該是能代表中華民族在文化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中,具有優秀精華的,有助社會發展的,有科學指導意義的所創造出的學術觀點,思想精華,用文字表達的學識統稱國學。在國學中,有歷史的,有近代的,有現代的,是一個長時間的積澱出的精華,尤其是近現代的。它包據思想,經濟,軍事,社會科學,人文,法理等廣泛內容。著重突出體現近現代國學精華,近現代的國學在繼承歷史精華之上,取長補短,豐富和發展了祖國文化,更具先進性,科學性,社會性,全面性,更能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代表中華國學的國家性。國學歷史的發展,從單一的人文發展到如今的全面性,充實了國學的基夲內容,使之更加優秀更加豐富。古代文化是基礎,是啟源,不免有缺陷和糟粕,繼承是為了發展,只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國學,才能被免疆硬死搬,固步自封。現在有一種傾向,重古輕今,一提國學就只有復古,認為古代的才是國學,倒退到史前文化才是唯一的國學,站在這個立場上宣揚的國學有點愚昧保守,不是發展上的國學。文化是在不斷髮展中狀大,是於時俱進的,因此,在吸收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提升的近現代文化,更具代表中華優秀文化,才堪稱國學。


用戶6003889228


“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和康德在形而上學方面的研究是老子道本體論最好的註腳”,這不是自大的說法,而是符合事實的論斷。等2025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頭號世界大國強國之後,人們也許會用不同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從文化流傳上看,公元前500年產生了哲學之王《道德經》,東向逐漸流傳到東亞朝鮮日本等地,西向流傳到西亞的小亞細亞一帶,再傳入歐洲的希臘地區,但並未產生重大影響。直到文藝復興時代,為了反對中世紀的基督教統治,有人將東方道德經哲學和西方科學文化進行系統整理,並假借古希臘聖賢之名發表,形成了西方哲學之根~古希臘哲學,成功得到了廣泛流傳,孕育了燦爛輝煌的西方文化和科學技術。文藝復興之後,黑格爾和馬克思繼承總結出辯證法,實際是道德經哲學的一部分精華。這之後隨著一聲炮響,又掉頭送回中國老家。這家鄉人已經不認識改頭換面的親兒子,視若珍寶,奉為圭旨。這倒不奇怪,奇怪的是把親生父母道德經的陰陽論視為迷信和偽科學!我就只有呵呵了😜


奧太公打怪獸


謝謝邀請,我個人理解:凡中國本土創造,或者外來文化經中國吸收改造而具有中國特色的,例如佛學。皆可稱之為國學。

譬如說,儒家五經六藝。約其旨歸在乎:德性的學問。何為德性?天道通乎人而人心得以為理。人行乎天理之當然即為德性,由率德性而為即為德行。人之言、行苟合乎德,即為德性。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人能進退由禮,則德在其中矣。

國學籠統講之,浩如煙海。而目的不過明天人之際,知天人之分。所以先儒說“儘性以至於命。”人知命則知天。苟知天知命,則達於仁者不惑之境界。人若不惑,則吉凶禍福不足憂,富貴貧賤不足患。樂天知命,無適不然。

所以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是故孔子說“君子憂道不憂貧。”

大舜踐天位,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處貧賤患難,奚足以累其心也哉。


烏有村人


國學分享受休閒性,利民性。享受休閒形態是琴棋書畫,園藝盆景……利民性的分養生道得修行……。


路過人間觀紅塵


國學我理解為是對中華文化的總稱。國學在西周前為科學。是經華夏民族實踐總結的生活生產經念。發到至春秋戰國為迷學。大家想搞明白又搞不怎麼明白之學。漢之後為坑學。坑人之學。讓人浪廢精力。自己將自己束縛起來。


中上行


國學和藝術一樣,都是外來詞。在這個詞進來之前,我們把這方面的東西叫國故。包括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傳統的一切精神、理念和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